足迹
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陈豆)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01部分(第1页)

象朱胜非这样前去试探苗刘两人的应该大有人在。

毕竟当时苗傅和刘正彦已经控制了赵构,把握住朝政,甚至可以用朝廷的名义来发号司令任免官员。照理应该有很多人前来投靠才对。

但实际上,直到苗刘两人最终失败,他们身边都没有什么得力助手的出现,甚至是连自己的幕僚都被人所利用。

可能真的是这两个人太蠢了,能力太差了;稍一接触,无不望而却步。

试想想,假如苗傅和刘正彦能够在朱胜非的面前表现出一种超级领袖的能力和风范,让朱胜非为之折服,朱胜非会不会掉转头为苗刘二人效力?

这个问题,只能留给后人去猜想了。

一句话………曹操不易当。

杭州城里,有宰相朱胜非等人在暗中谋划调度,等待时机。

而在杭州城外,吏部尚书吕颐浩和礼部侍郎张浚联手主持,召集了包括制置使刘光世御营前军统制张俊平寇左将军韩世忠在内的一众人等,发布讨伐苗刘的檄文,率领大军,向着杭州的方向杀来。

讨伐苗刘大军的前锋当仁不让,又是平寇左将军韩世忠。

既然号称宋朝最能打的将军,苗傅的弟弟苗瑀率重兵在临平(今浙江余杭)被韩世忠打败,就再正常不过了。

虽然吕颐浩他们来势凶凶,但皇帝一家还在苗傅和刘正彦的手中,投鼠忌器之下,竟然成了一个僵局。

这时候,苗傅的老朋友朱胜非又出手了。

这次朱胜非是以中间人的身份出现的,朱胜非劝服苗傅和刘正彦答应让赵构复位,然后让双方发誓,不去加害对方;为了让苗刘放心,朱胜非还主动提出,让高宗赐予两人免死金牌有了那么多的保证,苗刘两人放下心来,当晚就逃离杭州《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中记载道:颐浩等进兵北关。傅正彦见帝,请设盟誓,两不相害,帝赐金劳遣。傅正彦退诣都堂,趣赐铁券,胜非命所属检详故事,如法制造。是夕,傅正彦引精兵二千人,开涌金门以出……遂遁。

完全想不到,苗傅和刘正彦两人在朱胜非的愚弄下,竟然把赵构这个最大的护身符给舍弃掉,换来一个没有约束能力的誓言和免死金牌对于这种笨贼,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ps:谢谢zhuxyhh01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第二百五十一章:不能忍受之痛

赵构最终还是复辟成功了,重新当回他的高宗皇帝。

之所以能够顺利复辟成功,当然有赖于杭州城内外一众文武大臣的沉着应对齐心协力和同仇敌忾。

但是,最大的一个原因恐怕是在苗傅和刘正彦这两人的身上。

他们的应对太差劲了,准备也不够充分;归根到底,还是他们的能力太差了。

假如换一个对手,换一个能够统筹全局洞察细微的对手,最后鹿死谁手,还是个未知数。

读历史的好处,在于历史既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作为参考,又允许读者自己去发挥想象力。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这就是读历史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从技术上分析,苗傅和刘正彦所发起的这场反革命叛乱实在是搞得太糟糕了,根本不值得详细研究。

但是,这场叛乱的结果意义重大,直接影响了宋朝的历史进程。

首先,有四个中低层干部浮出了水面,成为了高层人士;其中有两个更是进入了权力的核心阶层,成为了建炎皇朝的领导成员。

先是两位大将军。

御营平寇左将军韩世忠为武胜军节度使,充御营左军都统制;御营前军统制张俊为镇西军节度使,充御营右军都统制。

宋朝的节度使可是相当于天朝的军区司令员,实权比位列三公的太尉还要厉害。可以说是每一个武将的梦想所在。

如今多了韩世忠和张俊两个节度使。再加上先前的刘光世。宋朝军事三驾马车的局面开始形成了。

之后是宰执换届。

朱胜非在平叛之后第一时间提交了辞呈,说自己兵变前没能提防,兵变中没能自杀,实在是不大纯洁,尤其是还和叛乱分子多次闲聊,显得立场小有摇摆,他提请组织严肃处理自己。

赵构表示赞赏,把朱胜非同志表扬为人民的好儿子。党的好干部。

朱胜非暂时下放,接替他的是吕颐浩和张浚。

吕颐浩,这个在地方上历练了多年的老干部,又当过户部和吏部的一把手,如今终于可以登上宰相之位,可以一展身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