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陈豆)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40部分(第1页)

而驻守在淮西的张俊和刘光世更是惊慌失措。因为他们两个发现,自己首当其冲,刘豫的主攻方向就奔着他们来。

张俊和刘光世的判断是对的,伪齐的军队正是冲着他们而来的。

伪齐和南宋交手多年,都是老对手了,互相知根知底。

刘豫的本意就是要吓唬南宋,绝不会去襄阳那儿招惹岳飞,也不会去镇江那儿撩拨韩世忠,眼放着淮南西路这儿有张俊和刘光世,还用去别的地方吗?

事情的发展果然不出刘豫的所料。

“A货金兵”扑天盖地而来,刘光世和张俊的两支集团军飞星赶月般后退。他们一边向后撤,一边向赵构要救兵,说有无数的金兵追来。

刘光世和张俊两人撤退的速度之快,让正在前线的总指挥张浚都措手不及。

也就是说,这两人谁也没请示,更没有获得批准,纯粹是临阵私逃,不战而退。这种卑劣的行径却赢得了一片的赞同声。

为什么不能逃跑呢,难道要先请示再汇报,用繁文缛节自缚手脚,被金军追上消灭才正确吗?那是自毁实力,毫无意义。

在当时的南宋朝廷,这种论调很有市场,并被多数的官员所认可,因为这些年都是这么过来的。

关键的时刻,刚刚过了三十岁生日的高宗皇帝还保留着一份清醒,他要张浚立即汇报情况,确定在军事上怎样应对。

明明之前岳飞的奏报说已经把伪齐的大军打得落花流水,怎么可能如今又有大批的伪齐和金兵的联军来犯。

这有些不符合逻辑!

PS:谢谢zhuxyhh01大大、被爱的小徐大大、嫣然一笑无间大大、靓女007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第三百二十一章:淮西闹剧

这时候的南宋朝廷已经是方寸大乱,以赵鼎为首的诸多官员听信了刘光世和张俊从前线快马送来的谎报,向高宗皇帝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允许刘光世、张俊两人把军队撤至大江以南;第二,火速调遣岳家军东援淮西;第三,把高宗皇帝的“行在”撤回临安府。

这时候,满肚子狐疑的高宗皇帝把眼光放在了右仆射张俊的身上。

右仆射张浚大人不管有多大的毛病,至少还有一个好处,此人从来没有被谁给吓倒过。他马上赶到前线,并很快就了解到大部分的真相。

哪里有什么女真骑兵,都是些西贝货!

至于伪齐所对外宣称的七十万大军,也肯定是虚假宣传。原因很简单,人数最多的刘麟的中路军也不过是区区六万人。

换而言之,伪齐这次三路大军加起来也不过二十万人,起码比刘光世、张俊和韩世忠这三大军区的兵力总和要少。

可惜的是,张浚还是欠缺了一点火候,没能发现伪齐这二十万士兵全是刚刚被强拉的壮丁。假如张浚能够发现这一真相,游戏就更好玩了。

无论如何,张浚还是给发了一份报告,上面说道:“……若诸将渡江,则无淮南,而长江之险与敌共。淮南之屯,正所以屏蔽大将,使贼得淮南,因粮就运,以为家计,江南岂可保乎?今淮西之寇,正当合兵掩击。况士气甚振,可保必胜。若一有退意。则大事去矣。又岳飞一动,则襄汉有警,复何所制。愿朝廷勿专制于中,使诸将不敢观望。”

张浚的意见有两点:一是刘光世和张俊两人的部队不能退,要就地消灭敌人;二是岳飞不能动,一动就前功尽弃了。

高宗皇帝几经思量,同意了张浚的部分建议,于是把前线的指挥权全部委托给了张浚。还另外给了张浚一道手谕:“有不用命,当依军法从事!”

除此之外,高宗皇帝还安排了两件事情:第一件,把自己最喜欢的将领………三衙军统领杨沂中也都派上战场,任由张浚调遣;第二件:用金牌把岳家军给紧急召回来护驾。

为什么高宗皇帝还是坚持要把岳家军给抽调回来?

原因很简单………………信任感。

说实在话,对于刘光世和张俊他们能否打赢这一仗,高宗皇帝和朝中的大臣们并不是很有把握。

假如出现什么闪失。最保险的方法当然是把战无不胜的岳飞留在身边。

至于由此而引发的效果,已经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张浚收到高宗皇帝的手谕后,马上把诏书抄写了两份,一份给张俊,另一份给刘光世。张浚还另外附上了一张手令,上面只有一句话:“若有一人渡江。即斩以殉!”

如果谁敢渡江回朝,就立即斩杀示众!这就是右仆射张浚大人决断之处。

刘光世收到张浚的文书,脸一下子就绿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