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陈豆)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43部分(第1页)

两个人都是鸡吃放光虫………心知肚明:他张浚横插一腿暗箭伤人拆岳飞的台,不就是贪图刘光世的淮西左护军吗,所以岳飞就当面骂他。

到了这种地步,两人都也再没有什么话要说了。

怒火中烧的岳飞愤愤然出了都督府。前思后想,知道如果没有高宗的支持,张浚绝不敢这么明目张胆赤裸裸地夺权。

这分明是高宗皇帝在出尔反尔。

由此可知,淮西的左护军没了,总领天下兵马进行北伐更是化为镜花水月。岳飞一时间心灰意懒,再没心思去做什么了。

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捧得越高,摔得越疼。”

不知道这个比喻是否正确,反正岳飞回家后就写了份奏章,辞去一切官职,也不等皇帝批准,就脱去鞋袜,光脚徒步走向了庐山,去为老母守孝。

岳飞性格之倔强只能用一句成语来形容:宁折不弯。

对于的岳飞自残和撂挑子行为,张浚不怒反喜,他接连写了几份奏章去弹劾。其中最厉害的一句就是:“岳飞积虑,专在并兵,奏牍求去,意在要君。”

把罪名定好了之后,张浚火速派人前去鄂州,收编岳家军。你不是辞职吗,正好。俺要当天下兵马大元帅,不止是左护军,你的岳家军也别想跑掉自从张浚当上执宰之后,朝廷的事务基本上是按照他的意图去进行,包括把首都从临安搬迁到建康,包括撤销刘光世的兵权。等等。

这时候的张浚已经到了他人生事业的巅峰。他觉得自己英明神武、无所不能,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难得倒他。

于是乎,张浚决定一口吞下两个胖子,同时接收行营左、后护军。

他派了兵部侍郎、枢密院都承旨兼都督府参议张宗元去鄂州,收编岳家军;而把兵部尚书、都督府参议官吕祉派去淮西收编刘家军。

这两位老兄看职务就知道是兵部的人。

他们有两个共同点:第一,他们都是文官,都是在政府机关里面工作的行政人员;第二点。他们都是张浚都督府里面的人,深受张浚的信任。

鄂州和淮西两边的收编工作在同时进行着。本着先难后易的原则,让我们把目光先放在鄂州方面。

岳飞是直接上的庐山,并没回鄂州驻地,军队方面都交给了张宪和薛弼。

这简直就是天赐良机,要知道,在岳飞的地盘上压制岳飞是完全不可想象的,可是趁着岳飞不在。压制岳飞的部下似乎难度不大。

抱着这个想法,张宗元带着朝廷的公函,快马加鞭赶去鄂州。

抵达了目的地之后,张宗元发现一切都很安静,什么也没发生。没有抵抗,没有哗变,甚至没有半点不满的言论。有的只是整个后护军、甚至是鄂州全境的正常有序的活动。

该训练的训练,该巡逻的巡逻,一切都整整有条,完全没有半点因为主帅不在而出现的懈怠的情形。

张宗元震惊之余。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他感觉自己像个观光客一样,没有人理他。他找基层干部,基层干部让他去找上级,可是上级还有上级;当他最后想到要去找张宪的时候,很遗憾,张宪病倒了,卧床不起。

就这样,包括张宗元和张浚在内的整个南宋朝廷都被难倒了。

近十年以来,岳飞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爱兵如子、自律极严、等等,这些因素加在一起,让整个岳家军成了铁板一块,任谁来了都油盐不进。

更何况是一个区区的张宗元。

话又说回来,张宗元也是一个正直而且有主见的官员。

在他赶赴鄂州上任的初期,很自然地对岳飞和他的部队怀有某种很特殊的敌意,毕竟他是张浚所委派而来的。

但是在他目睹了岳家军雄威的军容,昂扬的士气,“旗甲精明,卒乘辑睦”,将士们正在厉兵秣马,准备“深入”中原,“横行”漠北的情景,也不禁为之感动,转而激发起对统帅岳飞的敬意。

于是当张宗元返回朝廷,觐见高宗时汇报道:(岳家军)将帅辑和,军旅精锐。上则禀承朝廷命令,人怀忠孝;下则训习武技,众智而勇。

对于岳飞拒不合作的举动,在张浚和秦桧两人的联合唆摆之下,高宗皇帝也开始生气了。根据秦桧的说法,这是在苗刘兵变后第一次有领兵大将与皇帝叫板,这是对皇帝的大不敬。

对于秦桧的这个说法,左司谏陈公辅不愿当面驳斥,只好在下朝后写了一道奏章,提醒高宗皇帝。

陈公辅的说法是:有人当初狂赞岳飞忠义可用,如今又说岳飞的各种不是,还请皇帝明察;另外,岳飞是粗人一个,凡事终少委曲,不过是耿直而已,对朝廷有益无害;再者,各人都有私心,岳飞“与宰相议不合”,不一定是岳飞的错,相反是朝廷赏罚不明,刘光世怯战不罚,岳飞奋勇受惩,今后谁来替国卖命。

陈公辅的言辞很隐晦,意思却很清楚,没了岳飞,单靠他张浚一人,就能够确保国家的太平日子了吗?

高宗皇帝及时清醒了,制止了张浚的进一步行动。

从全局出发,淮西主帅撤职,鄂州主帅辞职,两边都乱的话,就不是主动进攻报仇的事了,小心长江防线崩了!

赵构仔细思量,决定好好地和岳飞谈一谈。

岳飞写了份辞职信,高宗皇帝让人把信封起来,原样寄了回去,示意拒绝。

岳飞愤郁难消,继续写信,申明要为母亲守完余孝,没心处理公务。

高宗皇帝继续好言相劝,及时通报军情,说国家缺不了你,军队缺不了你,朕也缺不了你,爱卿,你快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