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杨度诗词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部分(第1页)

就在这时,一个名叫曾国藩的在籍礼部侍郎,奉旨在湖南办起了团练。这个姓曾的虽也是腐败官场中的一员,但比他的同事们都要精明能干。他白手起家创建的湘军,在几经挫败之后,终于为朝廷收回了武昌、汉阳、田家镇等军事要地,顿时声名鹊起。湘军中不少人升了官,没升官的也发了财,于是在湘乡、湘潭、宝庆一带兴起了一股投军热。无权无势、受饥受寒的做田人,有几个不想升官发财?杨度的祖父杨礼堂当时正当壮年,在那股投军热的影响下也告别妻儿,投入了湘军大将李续宾的麾下。没有多久,他果然做了个哨长,朝廷赏他一套正四品都司衔的蟒爪袍服。一个先前低眉弯腰的农夫,仅仅因为打了几场大仗,就成了四品大员,杨礼堂真是尝足了投军的甜头。他请人写了封家书,叫在家的大儿子杨瑞生也到前线来。

这两年,靠父亲在外面的战利品,杨家的四个儿子都发蒙读了书。十五岁的杨瑞生接到父亲的信后,立即放下书本飞奔江西,在父亲的哨里当了一名亲兵。一年后,李续宾、曾国华率领的宾字营、华字营在安徽三河镇中了陈玉成、李秀成的埋伏,全军覆没,杨礼堂也死在战场。只有两三百人侥幸逃了出来,杨瑞生是其中之一,被收编在鲍超的霆字营,几个月后便升为什长。以后他又改投曾国荃的吉字营,跟着曾老九收复了几座城池,升为守备衔哨长。到了金陵打下的时候,他做到了参将衔的哨官。湘军大裁军时,他没有被裁掉,编入了张诗日部,同治四年北上与捻军作战。到了捻军平定后,杨瑞生实授参将,以后又升副将,不久奉旨调河南归德镇总兵,成为镇守一方的高级武官。世代贫寒的杨家,终于出了个光宗耀祖的大人物。

杨瑞生虽然官运亨通,但他的三个弟弟的命运都不济。老二老三未成年便早逝,老四懿生天资聪颖,但体质羸弱,不能外出做事,只得在家乡亦耕亦读,冬闲时则参加乡民的木偶戏班,在里面吹吹唢呐,敲敲锣鼓。懿生娶妻李氏,生下二子一女。不幸天不假寿,三十岁那年便去世了。那时大儿子才十岁。瑞生手足情深,对亡弟留下的寡妇孤子照顾周到,常常寄些钱来接济,使他们一家衣食无虑。两个儿子均能上私塾念书,女儿也能在家识字做女红。三兄妹都聪明颖秀,资质远在一般少儿之上。尤其老大杨承瓒不仅诗文卓异,更兼志向远大,抱负宏伟,从小听得大人们说当年湘军的事,对曾、左、彭、胡等一班由书生而建大业的乡贤景仰不已。十六岁那年,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作度,字晳子,又将弟弟改名为钧,字重子。母亲问他为何要这样改,他回答说改名乃为立志,兄弟俩立志做称量天下的人。母亲听了欣慰不已。伯父也来信赞赏,并要他们到归德府来读书。他于是和妹妹杨庄一起离开家乡去了归德府。

归德府三年,杨度在良师指点下,学业进步更快。无论三坟五典、九丘八索、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稗官野史,他见书就读,一读就通。晨昏课余,又遵伯父之教,练拳习剑,骑马射箭。伯父外出时,又有意带着他和诸位堂兄弟同行。杨度得以游嵩山,登岱岳,观黄河之雄奇,览汴京之遗迹,心胸愈加开阔,气宇愈加轩朗。去年秋季,他一举高中顺天乡试举人。喜讯传到石塘铺,李氏高兴得热泪直流。弟弟杨钧和刚从归德府回家不久的妹妹杨庄,都以伯兄的才华得意自豪。李氏要小儿子写信给哥哥,会试过后,无论连捷中进士点翰林,抑或是暂屈未第,都一定要回家里来一趟。分别三四年之久的母亲,渴望见到已成人才的儿子的心情,真个是湘水不足以喻其长,洞庭不足以喻其深。自小失去父亲,在艰难家境中长大的儿子,又何尝不思念把全部心血都交给了儿女们的母亲呢?当目睹老黄牛舐犊情深的那一瞬间,久别母亲的青年学子,再也不能抑制住满腔浓烈的乡情,他决计先回石塘铺,与母亲弟妹们住一段时间后再定去向。

太阳渐渐西下,向晚的夕阳,以它血色的光焰将西山红叶映照得光彩夺目,连枯黄的茅草也镶上了耀眼的金边。极目远望。群山起伏,长城连绵,苍穹寥廓,古都森严。这一幅山河图画,在此刻杨度的心中激起的却是一种悲壮之感。一股山风吹来,他感到一丝凉意。是的,应该下山了。

二 碧云寺的泥塑罗汉预卜落第举子的命运

“晳子,你来西山,为何不邀我们?”

杨度刚走下几十丈远,迎面碰上了两位老朋友。说话的这位走在前面,名叫夏寿田,字午贻,湖南桂阳人,父亲夏时官居江西巡抚。夏寿田比杨度大五岁,长得身材颀长,眉清目秀,穿得也阔绰,一看便知道是个聪明俊秀的贵家公子。他这次会试亦未第,先前也住长郡会馆,前向搬到一个做京官的远房亲戚家去了。

“晳子,你私自出城,是不是有个相好的在西山等你呀!”后面一位哈哈取笑道。

这一位可不是寻常人物,他乃赫赫有名的曾文正公的嫡长孙曾广钧,字重伯,今年虽只二十九岁,却已做了六年翰林。他七八岁时便被目为神童,现在已是京都士林中人人钦佩的学士诗人。曾家到广钧这一代,已是连续三代后继有人了,这是咸同年间的中兴名将中所仅见的,也为历代官场所少有。正是因为他的伯父、父亲和他本人的卓越表现,使得一部《 曾文正公家书 》更添魅力,成为曾国藩家教有方的得力证据。无论是面孔,还是身材,老辈人都说,曾广钧酷肖文正公。只是他的性格与乃祖大不相同。他穿着豪华,喜讲排场,极好玩乐,经常出现在八大胡同的花酒席上,至于京师文人雅士的集会中,如果缺少了曾重伯,似乎低了一个档次。他风流倜傥,文思敏捷,正是中国旧式才人的典型代表。

“原来是午贻兄和重伯兄,你们是怎么凑到一起来的?”在西山不期而遇这两位好友,杨度十分高兴。

“重伯兄一早来邀我,说户部卢老爷娶妾,在正阳楼请吃烤羊肉,要我们一起去凑个热闹。我就去会馆邀你。景大爷说你出城上西山了。我就劝重伯兄,不吃喜酒了,干脆我们也上西山,和晳子一起赏秋看红叶。”

“晳子,为了和你一起游西山,我们连正阳楼的烤羊肉都不吃了,够朋友吧!”曾广钧说着,已走到面前来了。和乃祖一个样,他也长着一双扫帚眉,但他的扫帚眉却没有祖父那种沉闷苦涩的气象,却带有点滑稽的味道。

“好,够朋友,够朋友!”杨度十分快活。

舍掉正阳楼烤羊肉不吃,专来西山寻他,的确是够朋友的举动。正阳楼的烤羊肉在京师饮食中名冠一时,一年四季食客不断。眼下正是秋高草深牛羊肥的时候,正阳楼的这道菜更是兴旺季节。食客一登楼,殷勤的店小二便端来一个炭盆,盆中是一堆烧得炽热的炭火,火上罩一个铁丝网。再捧出大碟鲜嫩的羊肉片,那肉片切得纸一样的薄,附带几个调好醯酱芥末的小碗,接着搬出一坛老酒来。最后,给每位食客送来一个矮脚小木几。小木几做什么用?原来,这正是正阳楼吃烤羊肉的与众不同处。食客并不坐在凳子上,而是站着,一足立地,一足踏在木几上,右手用筷子夹着蘸上佐料的羊肉片,左手端着酒杯,一片羊肉只要略微在铁丝网上放一放就可以吃。正阳楼的食客便都这样,脚踏木几,且炙且啖且饮,那模样很是豪放倜傥,极受年轻人的喜爱。

“好哇,正阳楼的烤羊肉,过几天由我来给二位补!”杨度最是一位好朋友的人,他很向往孔北海“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的气派,只不过他现在还是一个靠伯父接济的穷书生,摆不起这种阔绰。他对二位好友说:“天已黄昏,我们不如先下山,找个店住一夜,明天再上山来游一天如何?”

“你这就外行了,投店还要下山吗?”曾广钧久住北京,西山来过许多趟,对这里很熟悉。“随我来,今晚就住碧云寺。”

杨度说:“碧云寺我中午去过。寺里今天做佛事,不接待俗客。”

曾广钧笑着说:“不要紧,只要我去,再忙的佛事,他们也要接待。”

“你和他们很熟?”杨度来了兴致。

“寺里的方丈演珠上人是我的诗友,不但接待,今晚还要他做东,请二位吃一顿顶好的斋宴。”

“我早就知道,跟重伯走有得吃。今天不来西山,就有喜酒吃,来西山就有斋酒吃。”夏寿田笑着对杨度说,“我们今夜饮他个通宵酒,让演珠心疼得咒骂重伯不是好东西。”

“演珠不是那类小气人。你们喝得越多,他越高兴,我带去的人越多,他也越高兴,他还会说我曾广钧是他的真心朋友。”曾广钧乐道,“不过有一点,若是文人去喝酒的话,临走时必须要赠他一首诗。否则,他真的要咒骂了。他不是心疼酒被喝了,而是心疼酒被灌进狗肚子里去了。”

“好,好。”杨度马上答应,“这个不难,我们每人送他一首。”

“晳子,你今天怎么一个人游起西山来了?”夏寿田知杨度不是那种内向孤独的人,对他今天的反常举止很不理解。

“我今天是憋着一肚子气来的。”

“什么气?”夏、曾一齐问。

杨度笑着说:“你们看气人不气人!韩愈、柳宗元那样的文章都可以流传千年,我和午贻却连进士都未考上,这世道还有什么公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