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杨度诗词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4部分(第1页)

到百姓,从城市到乡村都休假赏花。人们倾家外出,携幼扶老地来到公园、郊外等樱花树集中的地方,一边欣赏,一边饮酒品茗。有的家庭甚至在树下搭帐篷,白天黑夜都在花间生活着,尽情享受造化给人类恩赐的这份珍贵礼物。年轻人结婚也多半选在这个时候。烂漫的樱花丛中,一对新人在亲朋的祝福声里饮下交杯酒,共结百年之好的情景随处可见。也有些文人武士从樱花的乍放骤谢,联想到人生的短促,心绪反倒变得格外的复杂低沉。他们对着樱花举杯长饮以求一醉,然后在醉意蒙眬中唱着大和民族古老的歌曲。那凄婉哀怨的古调,从充满着苦和泪的真诚的胸腔里发出,真的是揪人心肺催人泪下。更有因巨大的痛苦不能解脱的武士,在痛饮高歌之后,拔出腰间的佩剑来,用刀尖对准自己的肚子,用力猛地一刺,在一声惨不忍闻的厉叫中倒在厚厚的落英上,招来许许多多人的感叹惋惜。

这就是日本的樱花节。它是扶桑国最美丽、最热闹、最隆重、最神圣的节日。“欲问大和魂,朝阳底下看山樱”。所有留学东瀛的中国学子,这几天也都放下手中的书本,停止一切集会、活动,走出学校,走出书斋,踏进如诗如乐、如梦如幻的灿烂樱花图里,欣赏在国内决不可能看到的那份醉人风光,并从中领略大和民族的精神。

杨度正拟发信给弟弟和妹夫,再邀请黄兴、刘揆一、汪兆铭、范源濂等人,一起去上野公园赏两天樱花,下午,田中老先生满脸笑容地走进了他的房间。

“杨先生,我那调皮的孙女来了。”

“千惠子来了!她什么时候来的?”杨度惊喜地问。他常常听老两口说起他们在横滨的孙女千惠子,并且拿出千惠子和她的父母的照片给他看。他因而知道千惠子是田中君代的独生女,十九岁了,长得很漂亮,高中毕业后在一所商业管理学校读书。外祖父滕原信宇就只有她一个外孙女,希望她今后能继承滕原家族的财产,把它管好,还指望能在她的手里更加兴旺发达。为此,千惠子不随父姓而随母姓。外祖父还作了严格的规定:今后千惠子也要与母亲一样,只能招赘而不能出嫁,生下的孩子不论是男是女,也都要姓滕原。由于外祖父的家规,也由于千惠子自己择婿的严肃,所以她至今还没有如意郎君。千惠子受祖父的影响,能识汉字说中文,对中国文化很有兴趣,尤其喜欢唐诗,能够背得出几十首,祖父常夸她是女才子。杨度想象中的千惠子也是很可爱的,但千惠子一直未到东京来,他无缘结识。上次在横滨,他甚至动过去拜访的心,只是自觉太唐突而打消了。早两天,听田中老先生说过孙女要来,想不到真的来了!

“就是刚才,你前脚出去,她后脚就跟着进了屋。”田中老先生的脸上流露着喜气。“一进屋就说,爷爷,我们家住的那个留学生在家吗?我去见见他。她奶奶说,刚进屋哩,坐会,歇歇再说。她又问,爷爷,那个留学生学问好吗?我说,好得很,尤其诗作得好。她忙站起说,我去见他。我说,他刚出去,过会回来再见不迟。她坐下聊了一会家常,我和她奶奶为她准备吃的。待我们把饭菜端出来时,却不见她了。我喊了声千惠子,你猜她在哪里应着,原来她溜进了你的房间,真不懂礼貌!”

“没有关系,我的卧室从来都敞开着门,任谁都可以进。”

杨度被老先生的高兴劲感染了。田中龟太郎一向温文尔雅,不大多说话,说起话来也是慢条斯理的,显示出一种极有修养的学者风度,像今天这样喋喋不休地叙述,说话中还摹仿着别人的口气,杨度还是第一次见到,心里笑道:“看这小老头,孙女一来,就喜得这样!”

“千惠子指着墙壁上悬挂的《 湖南少年歌 》问我,爷爷,这篇歌行就是这位留学生写的吗?我说是的,是他自己写的。千惠子说,这篇歌行真写得好,他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爷爷,他叫什么名字?我于是把你的名字告诉了她,她说等你回来后,一定要来拜访你。”

“不敢当!”杨度谦虚地笑道,“我去拜访她!”

“不,不!”田中忙说,“她比你小,理应她来拜访你。”

“爷爷。”门外响起了悦耳的女音。

田中对杨度说:“千惠子来了!”

杨度赶紧说:“请她进来!”

田中高兴地对门外说:“千惠子,杨先生叫你进来哩!”

“下午好,杨先生!”

随着一句清脆的日本话,一个女郎从门外走了进来。杨度定睛看时,不觉惊呆了,眼前的千惠子是如此的美丽,几乎为他生平所未见过。只见她黑亮浓密的秀发绾成波浪式卷边发髻,发顶上盘旋一条紫红缨络。鹅蛋形脸上长着一对水灵灵的大眼睛,小小巧巧的鼻梁下绽开一朵丰满的红嘴唇。皮肤光洁白净,没有一星半点斑痕黑点。身穿一件淡紫起黄色小花的缎子和服,脚下雪白的丝袜上套一双软底绣花红呢鞋。身材不高不矮,不胖不瘦,浑身上下匀称和谐,端庄灵秀。杨度心里诧异:东瀛竟有如此佳丽,先前怎么没有发现过?口里也用日本话答:“你好,千惠子小姐,见到你真是高兴。”

就在同时,千惠子也发现眼前的这位中国留学生英俊轩朗,气概不俗,与她素日所接触的本国男子比起来,无一点矫揉造作之态,多几分潇洒倜傥之姿,心里也暗暗想着:这才真正是汉唐文化熏陶出来的人,毕竟不同些。

“我正在说你,你就自己来了!”田中慈爱地望着孙女说。

“爷爷,你对杨先生说我什么呀!”千惠子轻轻地努了努嘴,娇嗔地责备爷爷。

“爷爷还会说你什么呀!”田中满是疼爱地说,“爷爷是特来转告你要拜访杨先生的意思。”

“千惠子小姐,我正在对你爷爷说我去拜访你,你就来了。请坐,请坐。”杨度松开双手,热情地招呼,“我给你沏一杯中国茶,你喝得惯吗?”

“最好,最好。”千惠子大方地说。又问,“是龙井吗?”

“我没有龙井,只有我的家乡南岳云雾茶。你尝尝看,它并不亚于杭州的龙井。”

杨度从书架上取下一个有盖的竹筒。这竹筒也是南岳的特产,它是截取冬天的楠竹根稍稍加工而成。成本低廉,制作简单,却有许多用途和优点:樵夫牧童用它装饭,哪怕是三伏天饭菜也不馊;走长途的人,用它装水,烈日暴晒下,筒里的水仍清凉可口,如同刚舀取的泉水;农家用它装菜籽,长出来的蔬菜格外鲜嫩;南岳山下的人们用它装茶叶,十年八年的茶叶泡出来的水都碧绿清香。那年,齐白石从南岳山下一个老农的手里讨得一截二十年的楠竹根,做了三个茶叶筒。他用心雕琢,做得很精美。三个茶叶筒上有他临摹的三幅古画。一个摹王冕牛车载母春游图,留给自己用,隐含自己以王冕为榜样,甘于做一个寂寞清贫画家的志趣。另一个摹玄奘西天取经图,送给寄禅和尚,鼓励他像玄奘那样孜孜不倦地钻研佛学经义。第三个临一幅赵匡胤雪夜访普图,送给杨度,以赵普比杨度,盼望他日后做一个受君王信任的贤宰名相。杨度十分喜欢这幅画,自己也隐隐以赵普为鞭策,东渡日本的简单行囊里就有这个竹筒和一筒子茶叶。他从竹筒里倒出茶叶来,泡了两杯茶,一杯给千惠子,一杯给田中。

“好喝!”千惠子浅浅地呷了一口,称赞道,“中国的茶比日本的茶清香。”

田中也说:“南岳云雾茶叶好,比杭州龙井茶叶泡出的水更清亮。”

杨度听了这两句赞扬后很得意,说:“南岳茶不及龙井的名气大,但我却偏爱它,不喜欢龙井。”

千惠子笑道:“杨先生,我读了你的《 湖南少年歌 》,很钦慕你的才华和对家乡的挚爱,刚才听到你偏爱南岳茶的话,更确信你是一个纯粹的爱乡主义者。”

杨度哈哈大笑起来:“千惠子小姐真风趣!从来只听说爱国主义者,再没有听说过爱乡主义者。”

田中说:“杨先生别见怪,我这个孙女就爱这样标新立异。”

杨度说:“哪里会见怪!这正是小姐的可爱之处。”

“标新立异有什么不好?”千惠子望了爷爷一眼,对杨度说,“贵国大诗人郑板桥先生有两句诗说得好:‘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花要引人注目,就得标新立异。杨先生,你说是吗?”

杨度大吃一惊,他决没有想到,这个年纪轻轻的日本女学生竟然可以随口背诵出郑燮的诗来,而且引来为自己辩护,竟如此恰到好处,天衣无缝。他不禁肃然起敬,说:“小姐,你的汉学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