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杨度诗词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4部分(第1页)

们华昌也可以拿出三十万,只是公司不是我一个人的,还要和黄、杨二位商议一下,恕我明天再答复你。”

第二天,梁焕奎告诉杨度,黄、杨两人胆子小,怕中国人自己管理不好,日后本钱都难得收回,不敢多投资,每人从自己名下只拿出五万,梁本人拿十万,合起来二十万。有二十万,杨度已经够满意了。带着长沙的五十万,他马不停蹄地奔到湘乡。

杨度先在湘乡县城找到了李续宾的长孙李前普。李前普的母亲是曾国藩的侄女,他本人又承袭祖父的三等男爵,他将父祖辈挣下的家业经营得红红火火,在湘军将领的后裔中有较高的声望。杨度说服他之后,便由他出面摆了几桌酒,将当年名震一时的湘军大将的子孙们请来了多半,他们之中有曾国荃的孙子,曾国华的儿子,罗泽南的孙子,李臣典的侄子,萧孚泗的侄孙等等。杨度在席上以湘军后人的身份发表了热情激昂的演说。他的这种身份很起作用,这些人听了他的话都觉得亲切,当时就有几个人走过来要跟他结世交。

李前普趁机鼓动:“我们的父祖辈当年为了从长毛手里挽救国家,不惜舍生忘死,血洒沙场,才赢得我们做子孙的荣耀和财产。今天从洋人手里夺回铁路的修筑权,同样是为了给国家争气争光,我们这些人理应以父祖辈为榜样,为国分忧,为民负重,促使这件事办成功。办成后,诸位都可以从中得到永久性的红利。如果见国家有难而袖手不管的话,我们死后将有何面目见先人于泉台?我先拿五万,请诸位量力而为。”

在李前普的感召下,有慷慨报数的,也有本不情愿但又不好意思不报终于还是报了的。最后,出席酒会的人,或多或少,每人都报了一个数字,合起来共五十一万三千二百两,加上长沙的五十万,总计一百零一万三千二百两。

有了这笔银子,杨度对游说张之洞的信心增加了百倍。

九月下旬一个秋高气爽的午后,气宇轩昂的留日学生总会干事长踏上了武昌码头的麻石磴,上岸后径直向司门口总督衙门走去。

来到衙门口,见新近出的告示上有张之洞签署的大名,知总督已从武当山疗养回来了,他请门房传了名刺进去。

等了半日,年纪轻轻五官清秀的门房趾高气扬地对他说:“制台大人忙,一律不见客,非见不可者,三天后再递名刺。”

杨度大为扫兴,心里窝着一肚子气,但又发作不得,无奈只得就近找家旅栈住下。第三天一早再递名刺。半个时辰后,另一个膀阔腰圆的壮年门房粗声大气地下达命令:“依次排队,三天后申初时分接见。”

杨度垂着头回到旅栈等候。当他第三次再递名刺时,一个瘦长干枯的中年门房终于让他进去了。

还是那间阔绰豪华的大书房,张之洞穿着一件深灰色薄丝棉便袍坐在松软的靠背椅上,多皱的脸皮上泛出的是青白色的暗光,与前年冬天比起来是明显地衰老了。

“足下这两年出了大名了。”张之洞似笑非笑地说,一边把杨度的名刺翻来倒去地在手中摆弄着。

“晚生有负老大人的厚望……”

“你是说去年经济特科的事吗?”张之洞打断杨度的话,冷笑道,“那是一场天大的笑话。大清朝有这等科场轶闻,真是耻辱。足下后来虽然没有录取,但负大名而去东洋求实学,相比那些考上而其实没有被重用的人来说是个大幸。这正是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杨度想起湘绮师的教诲,神情昂扬地接过话头:“老大人说的是。晚生原本想借特科寻一个出身,一展胸中抱负,为国家做一番事业。怎奈小人进谗言,不但剥夺了晚生进身机会,还让老大人蒙受委屈,为避名捕之祸,只得亡命东瀛。一年来,晚生在日本法政大学专攻各国法律,获益甚多,又广为考察日本社会,大长了见识。承蒙全体留日学生看得起,推举为留学生总会干事长,因此又增加了不少实际办事经验。晚生自己也庆幸,幸而有去年那场笑话出现,不然不会有这么大的长进。”

“足下在东洋很活跃,《新民丛报》上常见足下的诗文。老夫看了一些,有的同意,有的不同意。”张之洞侧身指了指大瓷瓶里一卷卷的《新民丛报》。“《湖南少年歌》气魄是大,但足下未免把湘人抬得太高,置天下十七省人物不顾,岂不闻韩文公所言,燕赵间多慷慨悲歌之士吗?老夫虽钝,身为燕赵一士,也为十七省人物抱不平。”

一篇歌行居然刺激了这匹壮怀激烈的老骥,这是杨度所没有想到的,他一时有点心虚,略停片刻,坦然笑道:“老大人,晚生在东京所作的那篇歌行,原本是为了激励三湘弟子的志气,诗成后也只想在湘人中传阅。不料梁启超看见了,硬要把它发表在《新民丛报》上。晚生说,公开发表恐有不妥,他省子弟看了会生气的。梁启超说,我是广东人,看后并不生气,料想他省有志之士也不会生气,因为你是要湖南人做报国的先驱,并未讲要湖南人统治全国。即使有人生气,要来与湖南人争这个先驱,那更好!十八省省省都如湖南,那中国就一定不会亡国,中国就一定会强盛,这岂不更好!晚生觉得他说得有理,就同意发表了。不想得罪了老大人,晚生知罪。”

张之洞听了反而不好意思起来,笑道:“如此说来,老夫气量反倒不如梁启超了。好吧,姑念你出自一片爱国之心,老夫不予追究。你三番几次要见我,为的何事?”

首轮交锋,杨度占了上风,心中暗喜,精神更旺盛了。他略带自豪地说:“老大人,晚生这次回国,肩负着全体留日留美学生的重托,专为粤汉铁路一事,恭请老大人出面做主,废除盛大臣与美国美华合兴公司所签的合约,将粤汉铁路收回自办。”

关于粤汉铁路收回自办的事情,国内国外议论好几个月了,京师也有人上奏弹幼盛宣怀,张之洞当然知道。从他心里来说,他倾向于收回自办,但这事牵涉面很大,且自办能否成功,他也没有把握。身为国家大臣,他不能随便表态。一个老仆进来,双手捧着一只碗:“大人,请吃药。”

张之洞接过药碗,手一挥,老仆退出了书房。他看着黑褐色的药汁,皱了皱眉头,手晃荡了两下,并不急着喝。“废约是件大事,你应该去京师找瞿鸿机,他正管着这门子事,找我做什么?”

“老大人,粤汉铁路收回自办,是湘、鄂、粤三省的事,当然应由你老人家出面呀!”

杨度将腰板挺直。午后的秋阳从窗外射进,正照在他青春焕发的脸庞上,与端药的老总督相比,明显地拉开了两代人的差距。

“粤汉铁路,广东也占了三分之一,你去找过岑春煊吗?”张之洞一副倚老卖老的神态,似乎要将这桩大事从自己的肩上推开。

杨度见张之洞这种态度,心里颇有点不舒服,他有意激一激:“老大人,晚生临回国前夕,留日学生会的干事在一起商量,有人主张先去北京见瞿鸿机,也有人主张先去广州见岑春煊。但包括晚生在内,大部分人都说应该先去武昌拜见大人您。老大人少负神童之誉,二十六岁便高中探花,令天下读书人艳羡。早年在京师纠弹权贵,抨击时弊,激浊扬清,伸张正义,成为清议派领袖,更使海内士人仰慕不已。出抚晋省,政绩不凡。总督两广,力挫法人,卫我疆土,战功显赫。镇守湖广以来,修芦汉铁路,建汉阳兵工厂,组汉冶萍公司,办学堂,练新军,桩桩实业,惊世骇俗,使朝中六部尚侍,海内十八省督抚,在老大人面前统统失去光彩。留学生们群处议论国事,咸谓当今廷臣疆吏,只有两个能干人,一为大人您,一为袁宫保,然袁宫保靠朝鲜内乱和镇压拳民起家,比起老大人巍科清望来说,毕竟不可同日而语。老大人兴办洋务实业,卓有成效,海内海外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粤汉铁路废约一事,非老大人出面,不足以说服朝廷而制慑洋人,自办一事又非老大人做主,不足以昭信于三省绅民,所以晚生特来拜谒老大人,并不去找瞿部堂和岑制台。”

这几句话说得张之洞很舒服。前些年他在两广、湖广任上业绩辉煌,世上广为称誉,但无论如何,都不把他置于第一的位置。因为那时李鸿章还在。李以平长毛、平捻子的盖世声望,大力兴办洋务,为督抚之马首,出外代表朝廷,持节周游列国,各国元首莫不奉为上宾。有一个这样的人物在世,张之洞处于其下,他也无可奈何。三年前,李鸿章死了,张之洞自以为稳坐第一把交椅了,其实这把椅子坐得并不稳当。他常听人说袁世凯是独步天下的一世之雄。袁不但实绩显赫,且有一支俯首听命的虎旅雄师。这个比他小二十多岁,连个秀才也没考中,仅凭几场武功而暴富暴贵的晚辈,张之洞根本就没有放在眼里。可居然有不少人把袁置于他之上,张之洞怎能不气!海外这些留学生竟然能有公允的评价,古稀之年的张之洞颇有点遇到知音之感。他将药汁一饮而尽,平素难以下咽的苦药,此时仿佛也不苦了。他淡淡地笑了一下,说:“关于粤汉铁路一事,老夫听到一些,所知不详,你先说说大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