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我们的世界大战观后感200字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9部分(第1页)

“大明帝国不能有独立在陆军指挥圈外的部队,新军已经是个特例了,带有实验性质的部队有一支也就足够了,就不应该继续组建新的禁卫军部队了。”程之信代表兵部还有很多旧陆军将领的意愿,缓缓开口建议道:“如果陛下一定要组建禁卫军,抽调新军更名为禁卫军就可以了。”

说到底,新军一直到现在,都是兵部喉咙中的一根刺,这支部队在组建的时候就受到了兵部的刁难,要不是有王家和皇室在背后撑腰,根本就不会被组建起来。结果新军在辽东打了胜仗,兵部对其的管理和统辖就变得更加困难起来,这也让兵部更加不愿意看到类似游离在兵部统辖范围之外的部队出现了。

朱牧看着程之信,暗地里已经把牙根狠狠的咬在了一起:我已经被迫把禁卫军安插在新军内了,这还不是你们这群混蛋给逼的?现在又提这件事情,无非就是想要在别的地方上跟我这个皇帝讨价还价罢了!

想到了这里,朱牧暗自冷笑了一声,然后开口说道:“禁卫军的事情,朕也是一时兴起,关于这支部队的安排,朕保证不给兵部添麻烦就是了。毕竟听说禁卫军在辽东打了胜仗,朕也是欣慰的很嘛。”

程之信挑了挑眉毛,他知道禁卫军到达前线的时候,大洼之战和盘锦之战事实上已经结束了,所谓的禁卫军打了胜仗,无非是新军给皇帝陛下的亲信们脸上贴金罢了。

可是这种事情,大家当面是没有办法说出来的,只能捏着鼻子认下,然后在其他的地方再做计较了。听到了这里,一旁默不作声的葛天章终于还是开口了,他咳嗽了一声,朱牧的心里就小小受惊了一下。他知道,比起刚才程之信用禁卫军的事情刁难那种小儿科,真正的难题算是到来了。

“陛下!比起禁卫军那万八千人的小事情,老臣更在意的是军火和战舰的调动……”比起程之信来,葛天章更加让朱牧头疼,因为这个老兵部尚书在大明帝国的军方内部简直就是不倒翁,熬死了三个皇帝,自己却在兵部几十年屹立不倒。

而这个葛天章一天把持着兵部,大明帝国先南后北的既定战略方针,就固若金汤不可动摇。即便是朱牧的父亲朱长乐,在执政的时候都是沿用了这个战略方针,没有做出一丝半点的更改。

比起程之信还有其他兵部官员们争夺几支部队的统辖权这样的蝇头小利,葛天章这位兵部尚书争夺大明帝国战略重心更让朱牧头疼。谁都看得出来他和王珏希望在大明帝国的东北部率先打开僵局,而兵部还有无数军方将领的意思,却是更希望在东南亚地区捞取战功。

76老匹夫

东海水师舰队的两艘战列舰奉命向北移动,策应在战舰数量上处于劣势的北海水师。这件事虽然在最高军事会议上得到了通过,可葛天章依旧还是担心自己苦心经营了数十年的南方优势局面,被王珏还有朱牧的胡乱征伐给毁掉。

一支舰队奉命北上,因为北方发生了战事,这原本就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不过伴随着禁卫军的北上支援,新军在北部获胜,军火物资以及后勤补给大量的向辽东战场囤积,这让敏感的兵部尚书葛天章嗅出了一丝帝国将要更改自己战略的气味来。

作为一直影响着大明帝国最高战略决策的兵部尚书,葛天章对自己有着无与伦比的自信,也对自己拟定的战略方针有着固执的信心。他将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视为他一生之中最得意的作品,也在用一生去维护这个方针,保证它可以被切实的执行下去。

可是现在,这个战略受到了挑战,这让已经年过八十的他不得不再一次站出来,为这个战略得以继续执行,站在新皇帝朱牧的对立面上。

“陛下,先南后北乃是先皇拟定的既定国策,陛下切不可因为辽东小胜,就改变大明帝国已经筹划了数十年的战略计划啊!”葛天章因为年纪的关系,说话原本就非常缓慢,也同样因为年纪和资历的关系,朱牧实在没有勇气打断这位三朝元老的话。

于是等到葛天章把话说完,朱牧才苦笑着缓声回答道:“葛老尚书……这辽东的叛军已然和我开战,而且因为先期战况不利,最近调集兵力,向辽东增援这些事情,都是应对之策,并无不妥吧?”

其实征调兵力,加强辽东的明军力量,是在大朝会上通过的决策,毕竟辽东现在战局不利,这个时候不征兵夺回丢失的土地,难道还要忍受叛军的骚扰不成?这件事是内阁首辅大臣赵宏守牵头表决的,就连葛天章都投了赞成票的。

将新军调往辽东,并且增兵20万,将辽东平叛的常备军由55万增加到75万,这是大朝会上内阁和兵部共同拟定的作战计划,其中包含的引申义,就只有辽东附近的那些军方大佬们心知肚明了。

显然,大明帝国的中枢已经对王甫同在这场辽东之战中的表现非常不满了,新军被扩编到20万的规模,辽河防线上的其他旧军兵力也要达到30万——这在常设兵力上已经形成了对辽北军25万人的压制,并且一口气扩大这种压制到了二倍的程度。

当然,如果算上动员起来的预备役部队,这个数量还要更加庞大一些,补充上在辽东之战损失掉的兵力之后,大明帝国在辽东的兵力依旧可以超过百万。这对叛军形成了数量上的优势,已经摆出了一副要继续战争的架势了。

如果辽东的战争不结束,反而扩大并且愈演愈烈,那么无疑大明帝国就将被迫持续向辽东地区输血。这是兵部葛天章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因为这会让大明帝国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动摇,打破大明帝国在马六甲海峡的战略优势。

“陛下,如果持续向辽东增兵,会不会影响到我们在东南亚的战略?”葛天章缓缓的说道:“既然辽东局势已经僵持了下来,就交给王珏王甫同冯平章等人经略就是了,剩下的事情,交给礼部交涉,在东南亚向锡兰施压,多管齐下迫使叛军退出奉天,就可以了。”

“叛军向我大明帝国贸然挑衅,杀我边军戕害百姓,难道这种事就这么算了不成?”朱牧听到葛天章的话,有些恼火的反问道:“东南亚东南亚,难道东南亚的利益,就真的比辽东的血海深仇更重要么?”

“臣有罪!”程之信赶忙低头弯腰开口抢先说道:“陛下!这辽东战事,乃是因为军官盗卖军火,亏空储备所致,调查出来的结果,盘根错节攀咬甚众……前线惨败以至于让陛下失了威仪,乃是臣的责任,请陛下责罚!”

“陛下!”葛天章这个时候也勉强着弯腰,带着哀声抢白道:“不能以个人荣辱与喜怒,来兴起战争。这是古来就有的教训,请陛下放弃报仇这等肤浅的想法,坚持以国家利益为先啊!”

“陛下!臣虽百死,亦不能赎罪。可这辽东前线军火亏空的案件,调查了这么久,也算有了一些端倪……部分证据甚至和首辅赵家,与次辅王家有关。这个时候贸然开战,恐怕帝国根基不稳,影响前线战事啊……”程之信还没等朱牧开口,又抢着把之前军火盗卖案的旧伤揭开,直接让朱牧愣在了那里。

谁都知道军火盗卖案里,王家的王怒等人算得上是难辞其咎,锦衣卫和东厂的密报里,这件事和部分晋商以及首辅那边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真要是追查起来,谁也说不好会翻出什么浪花来,所以朱牧也一直没有斩尽杀绝的意思。

可这时候兵部把此案翻出来,也让朱牧不得不暂时放下会战辽东的计划——道理很简单,你不是要打仗么,这内奸还有庸臣奸臣都不除去,前线怎么可能安心作战?这里面更深一层的含义也非常明显:你如果不妥协,那兵部还要翻出更多的恶心事来,一直到你服软为止。

“召内阁首辅大臣赵宏守,与内阁次辅大臣王剑锋觐见!”朱牧越看眼前的这两个兵部的大臣越不顺眼,咬着牙高声吩咐了门外的侍从去召集内阁,然后对他们两人不耐烦的挥了挥手,示意他们可以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