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我们的世界大战观后感200字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6部分(第1页)

不要以为灭绝一个种族是非常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在边缘穷困的地区,想要灭绝在当地占大多数的种族,是非常不现实的。即便是拥有更高效杀人手段的近现代,灭绝数百万人也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然,核武器不算。

对内,天启皇帝留下的大明帝国朝堂更是混乱,因为军功和战绩在朝堂之上势力滔天的军队高官们,新兴的受过初步工业革命影响的资本家代言人们,以及传统的文官儒家士人集团势力们,彼此之间盘根错节却没有一个更先进的制度去约束和管理。

这些人内耗起来比起开疆拓土更加纯熟,兴风作浪无所不用其极,以至于大明帝国在接下来的数十年内,都在为如何稳定内政互相扯皮。最终的结果就是大明帝国在短暂的数十年强盛之后,立刻就陷入到了漫长的百年衰落阶段。

先是在最遥远的欧洲地区,与英国的海战最终因为补给问题和距离关系失势。然后这一场失败让法国和德国看到了大明帝国的衰弱,紧跟着就是欧洲****,原本就控制力不足的南北美与非洲直接失去了控制。

紧跟着无力反扑欧洲的最终结果,让败北和流放的政客们看到了希望,随后这些人在锡兰闹出了叛乱,一下子让大明帝国失去了稳定的后方,直接从世界制霸的椅子上,摔落到了世界一流强国的凡间。

而这两百年的时间里,大明帝国也诞生了无数天才,用自己满腔热血,帮助大明帝国稳住了自己崩溃的局势。一路走来,世界已然不同,折腾到现在的大明帝国,也只不过比其他国家手里的牌,更多更好一些罢了。

朱牧现在手里确实有一大笔钱,可是他的私心是要编练新军,壮大自己的禁卫军。这可不是以前那种普通步兵或者骑军那种部队,所要花销的钱财,是数以亿计的。帝国虽然也有钱,可是却要用到各式各样的地方,显然不是每一笔都可以随便挪用的。

最后算来算去,想要同意增添新式战列舰,加强北海水师战斗力的奏折,还真不是那么好答应。朱牧不说话,赵宏守也不说话,王剑锋只好硬着头皮开口说道:“就回张如德,让他再等一年……明年的财政收上来之后,内阁一定先把海军方面的奏请拿出来,请户部……”

赵宏守原本就是同意海军扩建的大臣,他听王剑锋这么说,赶紧站出来对朱牧劝谏道:“陛下!这眼下正是和日本人开战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都不兴建海军,明年如果战事停歇了,要海军新舰除了吃饷之外,又有何用?”

想来也是,现在是战争时期,打起来你都不建造新的战舰,等打完了你建造战舰还有个什么用?于是朱牧将目光又看向了王剑锋,开口用略微强硬的语气吩咐道:“想办法,挪经费出来!张如德递上来的奏折朕打算同意了,而且要追加到4艘!”

“陛下!”王剑锋还要再劝,结果立刻就被朱牧给打断了,他一伸手阻止了王剑锋说话的想法,继续说道:“我堂堂大明帝国,难道要被日本海军打上门来,才有心思建造几艘能战的舰船么?”

这事儿要是深论起来,也不好太过搪塞。毕竟筑路也好,修堤坝也罢,大明帝国用钱的地方如同天上的繁星那么多,能挤出钞票来的地方,却也多如牛毛。建造战列舰虽然耗费巨大,却也不是无法筹措的大麻烦,王剑锋咬了咬牙,也就不再分辩了。

其实在几个大明帝国的大型造船基地内,两艘新式战列舰,已经早就开工建造起来了,甚至这两艘战列舰,船身都已经快要建造完毕了。只不过要追加两艘而已,王剑锋自己思考了一下,估计和户部大臣们商量商量,凑出个前期开工的钱来,并不困难。

“赵首辅,有关新军王珏的封赏晋升,你速速去办理吧。禁卫军今后都按照第1师的例子办理,塞进新军锤炼一番才勘重用。”向赵宏守摆了摆手,示意他可以去办事了,然后朱牧站起身来,走到王剑锋的身边,看着赵宏守的背影,缓缓说道:“朕知道你重内务,调和户部工部劳心劳力,可是朕不希望你拖朕和王珏的后腿,明白了么?”

“臣惶恐!臣一定努力,为陛下的丰功伟业,贡献自己全部的心力。”王剑锋听到朱牧这么敲打他这个长辈,低头轻声回答道。

95订单

有了电报这种好东西,人类传递信息的速度比以前快了无数倍。正是在这种发明出现之后,人类在信息上才形成了质的飞跃,也让很多方面都出现了长足的进步。

为什么在古代,率领大军征讨敌国的战争,往往都在崩溃中草草终结?赤壁之战曹操数十万大军被孙刘联军数万人击败,苻坚号称九十万的大军被晋朝给打了个草木皆兵,李世民能率领数千军队突袭数十万敌军,这一系列的著名战役之中,人多的一方通信不畅,发挥不出兵力雄厚的优势,是失败的一大主因。

有了电报还有无线电之后,人类才开始在战争领域上突破了指挥官对军队人数掌控上的限制,数百万大军联合作战再没有了技术上的鸿沟。当然,通信方面的革新,也让消息的传递速度,提高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

在新民前线的战斗结果还没有传递回来的时候,一部分坦克方面的问题已经摆在了1014厂的生产技术部门的办公桌上。盯着这些珍贵实战测评结果的,还有来自蚩尤公司的技术人员。

传递回来的问题太多太多了,包括发动机的散热格栅,需要用更可靠的闭合模式;坦克车在某些太过泥泞的河畔地段,会陷进去熄火;在新民防线上,叛军使用小口径火炮打穿了坦克装甲等等。

总结起来就是:坦克的突击能力应该再一次加强,伴随坦克的支援武器应该配合开发并且马上服役,步坦协同作战应该继续完善,当然装甲部队的编制需要再更改。这边战斗还没有完全打完,王珏的指挥部里各种各样的问题回馈就已经让几个参谋人员和后方工厂来的负责人焦头烂额了。

“第4批次的坦克已经生产出来了,更改也来不及了。现在我们只能拟定方案,对第5批次的坦克进行小范围修改,然后对第6批次的坦克进行改进了。”一名蚩尤公司的技术负责人对生产流程非常熟悉,开口第一个发言道。

毕竟每一辆坦克都是钱堆砌而成的,轻易的返工显然不是正确的处理办法,所以另外一名工程师赶紧开口,建议道:“第5批次也不要改了吧,毕竟工人们已经习惯了,贸然更改很容易出现产品质量问题。从第6批次小改,才是稳妥的方式吧?”

说话的是1014兵工厂国营企业的工程师,在体制内的工厂因为缺少竞争压力,所以对革新和客户要求并没有蚩尤公司那么敏感和积极。正因为如此,他说出来的建议也就比蚩尤公司更稳健一些。

很快,蚩尤公司还有1014厂的生产计划都被讨论出来了,1014厂保持现如今的1号坦克生产,在第6批次的坦克开始生产的时候,才开始更改细节。

而另一方面的蚩尤公司则对军方的要求响应的更加积极一些,他们立刻对没有完工的坦克进行了细节上的修改,然后在第6批次的坦克生产计划里,加入了不少军方提出的整改方案。

现在还没有人意识到,这种生产环节上的差别,最终造就了数十年后的一个收藏孤本——第5批次蚩尤公司生产的小改动1号坦克,全世界只有一个博物馆里存有一辆实物。因为是珍贵的当时蚩尤公司生产程序更为先进的最直观证据,被视为最珍贵的一台1号坦克。

不要小看这些需要改动的细节,因为任何一个小到不起眼的细节,都有可能成为任何人都想象不到的巨大改变。比如说这张办公桌上铺满的那些改进项目里,有一条是建议加宽履带以提高坦克越野能力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