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我们的世界大战观后感200字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2部分(第1页)

“是!属下明白了!”那军官赶紧低头,应承道:“属下这就招德国的武官到天下楼去吃饭……亲自把这个消息交到他的手上!”

这名中年男人没有说话,等到那名军官缓缓倒退出了屋子,他才抬起了自己的眼帘,露出了满眼的精光来:“哼,京师王家?敌得过我这锡兰的沈家么?”

有关大明帝国在辽东前线的战斗中,投入了新式武器坦克的消息,其实现在还没有能够详细的传递到各国高层的耳中。毕竟这场战争发生在相对闭塞的大明帝国辽东地区,而且参战国家实际上并不多。

就连日本人也只是从叛军的战斗报告里,总结了一部分有关坦克的资料出来,甚至就连直接参战国都没有第一手详实的资料,那就更不要提其他国家了。英国和法国现在也还只是知道了中国人投入了一种叫做坦克的秘密武器,而与日本还有金国来往较少的德国和美国,就更不知道这件事情了。他们只通过各种渠道确认了一件事儿——大明帝国赢了,似乎还赢得很轻松。

不过现在锡兰明显是有心不打算自己扛这件事情了,所以才有了刚才的那一幕情形出现。锡兰国准备将大明帝国研发秘密武器并且成功了的事情昭告天下,好让全世界向大明帝国施压。

当然,具体的操作远远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就全世界来说,锡兰也是中国人的国家,这个国家其实也是一个潜在的对手。只不过现在大家还需要这么一个盟友,一个在东方牵制大明帝国的盟友罢了。

……

这个时候在辽北军的指挥部内,王甫同总算是将一颗悬着的心放下了,他见识到了新军在辽东地区的势如破竹,也见识到了朱牧皇帝的决心,这让身为辽北军总司令的自己非常难受,甚至十年来他从来都没有如此难受过。

放在从前的时候,京师朝廷要倚重他这样的边将,即便想要收拾一番也绝对会小心翼翼的下手,可朱牧皇帝并没有忌讳什么,上台之后第一个下手的,竟然就是远在辽北的自己。

如果是一年前,王甫同绝对会冷笑一声,然后直接把来自京师的情报丢进垃圾桶里,并且对皇帝的态度不屑一顾。他在辽北势力已经成型,逼急了他大不了直接倒向叛军,大明帝国的蓟辽局势将会彻底恶化并且不可收拾。

可是现在呢?他王甫同不敢,甚至是万万不敢——刚刚打了叛军一个措手不及的王珏手里捏着超过20万的新军,这个时候如果他再首鼠两端,说不好哪一天就被新军连根给拔了。

王甫同经营辽北军多年,自家部队的战斗力究竟如何他心里是有数的。和叛军打一打也许还有侥幸一胜的机会,可如果对上新军的秘密武器,他自认为毫无胜算——听说叛军的伪皇室里,有个大将叫叶赫郝战的,都死在乱军之中了,他王甫同可不想步其后尘。

思来想去,王甫同觉得自己还是继续装怂,蹲在角落里等待大明帝国朝廷的处置比较好。至少他没有什么确切的投敌通寇迹象,最多也就只能按照渎职之类的处理,这些年贪腐加上贿赂,他在朝堂上也有人脉,挣扎一下保个阖家平安还是有把握的。

唯独让他有些不舍的,就是眼前的这数十万部队的权柄了。大丈夫岂可一日无权,他还是非常留恋眼前这种前呼后拥,在辽北做一个近似于无冕之王的日子的。现在的等待让王甫同喜怒无常,反复思考着如何能让自己继续在辽北大权独揽下去。

“王珏小儿……才20岁你难道就要爬到我的头上来拉屎撒尿了?”摔了手里的杯子,王甫同狠狠的将目光盯在眼前的地图上,看到那一片刚刚标记出来的新军控制地区,他那狠辣的目光瞬间又变得游离不定。

如果这个时候叛变,虽然叛军还有日本人甚至锡兰都会待他如上宾,可也彻底绝了大明帝国的香火。他手下辽北军可不是有根基的军队,后勤补给弹药消耗都需要大明帝国来补充,真要是叛出了大明,就只能去找一个肯收留他们的新主子……去叛军,可不一定是个好选择。

万一真的被王珏打上门来,辽北军上上下下再起了思乡的情绪,那个时候众叛亲离,又该如何是好?此时犹豫不决的王甫同不知道的是,十五年前他就任辽北军总司令的时候,京师里的葛天章就曾经评价过他:其人优柔寡断,瞻前顾后,即便为祸一方,也非心腹大患……待我收拾掉南方宵小,遣一上将持一圣旨往之,即可取而代之也。

上架第一更,谢谢诸位的支持和鼓励!求月票求订阅!(未完待续。)

111夺回来

紫禁城,建极殿内,有关辽东地区的沙盘旁边,皇帝朱牧正抱着双臂站在那里,听着有关军事方面的顾问,还有兵部的大臣们讲解着辽东方面各方面的形势和控制区以及战线。

抛开个人喜恶来讲,其实兵部的这些大臣们还是非常专业的军官参谋团,远在京师紫禁城这种大后方,都可以轻而易举的将辽东战场形势分析的清清楚楚。朱牧听着手下们有关各个被核实过的战斗过程的讲解,也似乎亲身经历了那一场场紧张万分的战斗一般。

“柳河防线突破之战,士兵们打的还是太艰苦了……有关新式的舟船,还有橡皮筏的开发,后勤部难道还拿不出一个像样的章程来么?”朱牧听说了在柳河一战之中,禁卫军损失上千的士兵,新军也损失了数千人,心疼的问身边主管整理皇帝日常工作时间的秘书。

那秘书低头轻声回答道:“兵部对这事儿是上心的,可是因为开发船只周期较大,所以一时半刻也没有什么成果出来……”

他的解释中规中矩,不过显然朱牧对这件事还不算满意,他回过头来看向那些面色有些尴尬的兵部大臣们,冷声的吩咐道:“后勤部有个刘将军,新军讨要军火的时候就懈怠推脱,这种蠢货朕留着都嫌浪费粮食,也该让他办点实事儿去了!”

在场的兵部官员们级别并不高,毕竟这只是一次辽东战局的分析会议,还用不着真正的头面人物亲自坐镇,所以对皇帝的话也不知道如何应对,只能低着头等着朱牧亮出底牌来,才敢开口说话。大家用压下的眼角余光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是一副死道友不死贫道的表情。

“把这个刘将军调到武器采购研发部门去,专门盯着渡河设备的研发!一个月内拿不出成绩来,就给我滚到前线去,什么时候立了战功了,什么时候官复原职!”朱牧三言两语就把分配军火的时候为难过王珏的那个刘将军给发配了,而在场的这些人也都没有表示什么反对意见。

毕竟这只是皇帝陛下想要处理一个兵部下属分部的某个部门的管理者,这点权力即便是葛天章在这里也要给三分面子,何况没有了葛天章坐镇,兵部里也没几个人敢正面挑衅皇帝陛下——大家都还有前程,收敛一点终究还是硬道理啊。

至于刘将军是死是活,又有谁会在意呢?不过这个眼看着要倒霉的刘将军,却并没有在场众人想象中的那么悲惨。只不过朱牧希望在后勤采购部门打通新军和禁卫军的门路,把这个比较“好说话”的刘将军先派过去当个傀儡而已。至于调往前线这种话,无非也就是吓唬吓唬人,让懈怠久了的刘将军热热身罢了。

这权力里面的弯弯绕,一时半刻还无法体现出来真正的意义,不过新军势力正在缓慢的逆推插手兵部,已经成为了既成事实。兵部基层那些由军火商还有资本集团安插进去的代言人们,已经开始发挥自己的作用,开始从根本上推动着大明帝国的战争机器,向着更加高效更加快速的发展之路上飞奔。

朱牧之所以召开这样一次辽东战场的分析会议,是因为他得到了王珏来自辽东的报告,里面除了交代清楚新军最近一个多月的发展和扩编工作之外,还提到了将旧陆军改革的部队按照新军编制再成一军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