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我们的世界大战观后感200字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0部分(第1页)

自强,只要不断的努力,只要不断的去赢得胜利,就可以了……其他的事情,统统不重要!

“现在全国上下都在加班加点的组织生产,能抽调的资源都在向辽东地区倾斜……奉天也已经按照皇帝陛下的意愿夺了下来,你们难道还不满足,非要在实际上推翻帝国先南后北的既定战略方针,才能善罢甘休么?”程之信皱着眉头,一边敲打着面前的文件,一边恨恨的对陈昭明吼道:“不如和你们的那个司令官说一说,我这个兵部尚书,由他来做算了!”

陈昭明没有说话,就这么等着程之信发泄。这位新上任的兵部尚书其实做的相当之憋屈,因为兵部尚书在名义上可是整个国家的国防部长,法理上应该是一个有一部分统辖权的最高军队管理机构。

而对比当年葛天章对整个兵部铁桶一般的控制,这位程之信程尚书上任之后,兵部的内部就被新军这个异军突起的怪物给分裂了。现在程之信和葛天章能够牢牢控制的力量,最多也就只能算一多半而已了。

首先就是皇帝安插进兵部的沈延沈侍郎,这可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资产阶级代表,说他是皇权的代言人还有些不准确,这人完全就是军火商的代言人而已。沈延在兵部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游说各个部门的将领,承诺给他们更大的权力和更自由的采购预算……

另一方面,由于新军在辽东打出了一个短时间内的全胜战绩,兵部内也有很多将领觉得应该按照新军的组织结构在全国上下推行军队改革。这部分现在随着新军那令人瞩目的战绩,变得越来越多。这些人大部分站在道理上说话,他们支持新军改革是因为新军为大明帝国也为兵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胜利。

这部分人因为公正,也因为没有派别,所以说起话来也格外的有分量。大部分将军都是在军方经营多年的老大人,失去了葛天章各棵背后大树,程之信自己也不敢和这些人翻脸作对。

所以现在看起来程之信依旧控制着兵部内大部分势力,可他已经没有半年前葛天章那样的执行力了——因为新军的战绩太过耀眼,即便是葛天章现在仍然担任兵部尚书一职,葛老尚书也会因为直面新军带来的压力头疼不已。

关键还是在皇帝陛下那边,这动不动就要给驻扎在东北的将近100万大军准备过冬的衣物,换成哪个国家,也要心疼一番不是?幅员辽阔的帝国当然也有幅员辽阔的难处,领土广大带来的并非只有宏利,还有压力啊。

“我已经将削减东北驻扎部队10万人的奏章递上去了,内阁那边还没做出批示,你就算要这批物资,也不妨再等两天!”程之信停止了敲打面前的文件,也拿出了几分尚书的威风来。他说的奏章确实存在,而且听说有不少大臣是赞成这个提议的。

这帝国辽东驻扎的部队,包括王甫同的辽北军二十余万,王珏的新1集团军超过接近二十万,司马明威将军的新2集团军超过十五万人。加上杂七杂八的后勤部队还有地方驻军,总数已经接近百万。

这已经接近整个帝国能够承受的极限了,毕竟辽东只是整个帝国四面八方的一个方向罢了。所以当明军重新掌握主动权之后,建议辽东削减军事开支的奏章就开始出现了,一直持续到昨天,明军夺回奉天的消息传来,程之信终于等不及,将削减军队的奏章递交给了葛天章。

一码事归一码事,现在有太多太多的朝廷大员认为,辽东局势从未如此好过,再保持100万大军实在是耗费国力。甚至就连首辅大臣王剑锋,私下里都希望王珏可以适当的为国家削减部分开支,以节约捉襟见肘的国家经费。

“程尚书……前线削减军队总数的奏章,司令官大人也已经递交给首辅大人了。”陈昭明听程之信提起了削减前线军队数量的事情,也跟着说了起来:“比起程尚书来,司令官的决心可就大多了……”

他看着满脸难以置信眼神的尚书大人,伸出了两根手指头笑着继续说道:“司令官觉得辽东局势已经定了,应该削减军队二十万,以安民心!”

“混……混账!”程之信一听就明白王珏或者说皇帝陛下在搞什么鬼了,对方显然要借他这个程尚书的口,准备动王甫同辽北军这个大毒瘤了。可是现如今辽东局势才刚刚好转,如果王甫同那边乱了起来,大好的局面随之崩溃也不是不可能。

想到了这里,程之信大怒之下一掌拍在桌子上,站起身来大吼道:“王珏小儿!才赢了两场仗就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那王甫同在辽北经营多年,岂是他说动就能动的?万一激反了辽北军,辽东那数十万将士拼死换回来的局势,岂不是顷刻间崩毁掉了?”

也难怪程之信失态,如果王珏或者说皇帝朱牧在对待辽北军的事情上操之过急,真的会让整个辽东局势再一次陷入绝境。因为从目前的态势上看,明军主力部队从奉天和盘锦两个方面如同铁钳一样夹住了叛军控制的鞍山和辽阳,可如果辽北军反叛,从背后突袭调兵山,那么王珏的新1集团军,就会陷入到辽北军和叛军的合围之中。

如此一来,不仅仅是叛军的鞍山辽阳之围顷刻间化解,新军主力也会被歼灭在奉天,明军刚刚开始的改革都有可能因此受挫。而这一切,却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只要迟一些,等辽阳鞍山的叛军被歼灭,那辽北军也就不足为惧,王甫同也就不可能再生出反叛的心思了。

可是现在听陈昭明如此一说,显然是因为王珏还有皇帝朱牧两个年轻人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搞出了这么一个准备并不充分,条件也并不成熟的加强版“削减辽东兵力”的方案。

“太着急了!太着急了!如此大事竟然连兵部会议讨论都没经过,就草草拿出来实行,皇帝也太……王甫同不是软柿子,他王珏要吾国吾民!”这就是程之信满脑子浮现出来的想法,怎能不让这个新任的兵部尚书暴跳如雷?(未完待续。)

206不臣之心

“呜……嗡……”汽车在广袤的辽北土地上欢快的奔驰着,发动机发出悦耳而且富有节奏的轰鸣声。这里已经是靠近辽北军目前司令部白城的地界了,道路两旁时不时能看到屯驻的军营与放牧的马群。

比起已经开始现代化的新军部队,辽北军显然还没有那么多先进的武器装备。毕竟这里远离大明帝国真正的核心地区,距离补给节点也很遥远,所以整个辽北军几乎就是一支轻装骑兵部队。

没有太过笨重的大口径火炮,也没有需要保养耗费汽油的汽车,这里大部分的部队依旧还和百年前一样,骑着胯下的战马,飞驰在辽阔的……冰天雪地之中。当然对比之前百年的时间里他们的先辈们,他们的武器更加优秀了许多,他们拥有非常精良的骑枪,也拥有威远型重机枪这类的大杀器。

不过他们依旧还用着很多年前就用着的蒙古包,喜欢战马和粗壮的女人。当年这些骑兵们跟随着蒙古人横行整个亚欧大陆,现在他们依旧还是彪悍的骑士,只不过效忠的对象变成了赶走蒙古人的大明帝国。

道路的两旁,一些正在浅浅的水塘边给自己的战马刷洗的士兵,好奇的看着一辆不需要战马拉着就可以飞驰的古怪车辆,卷起一阵烟尘向着远方飞驰,他们对新鲜的事物都抱着强烈的好奇心,尤其是能够跑的飞快的东西。

跟在这辆汽车后面的,还有三辆汽车,这四辆不同模样的汽车组成了一个小小的车队。因为挨着兵荒马乱的辽东,并且常年都面临可能爆发的战事,这里比起内地来显得更加荒凉也更加危险,所以无论任何人想要在这里行走,都要带着足以对付盗匪还有兵差的武装。

“嘿!今天可真是开了眼了,这就是那种叫‘汽车’的东西吧?能跑的比马儿还快,真是个好东西。”一个背着步枪的老兵用手在额头前面搭成一个凉棚,望着远远卷起尘土的汽车,感叹着说道。

另一个士兵这个时候也同样是一脸垂涎三尺的表情,他们对汽车的喜爱源自战马,在这种荒凉的地方想要保持机动能力,自然不能依靠自己的双腿。原来最快的坐骑就是战马了,可现在这些士兵见到了比战马还快的东西,怎能不一脸的羡慕和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