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家父大明战神李景隆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章 各自打算(第1页)

建文帝朱允炆上台后,重用了方孝孺、黄子澄、齐泰这样的文人士大夫,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建文帝是要提升文人的地位。

重文的对立面,就意味着轻武,而李景隆恰恰是武勋。

朱允炆身为皇帝,肯定不会在这种事上算计李景隆,毕竟李景隆要是败了,朱允炆的皇位就会岌岌可危。

剩下有动机的人,就是推荐李景隆的人——黄子澄!

李景隆也知道这一点,但是黄子澄为什么要这么做?李景隆到现在还想不通。

京城,太常寺卿黄子澄的府邸,书房中,黄子澄与两名士绅模样的人坐在一张圆桌前,品着茶。

“这次能让李景隆率军北上,子澄兄居功甚伟,我江南士族备了一份薄礼,送到了分宜县……”一名中年士绅从手袖中掏出一份礼单,放在了黄子澄的面前。

黄子澄看都没看礼单,淡淡地笑了笑,说道,“蔡兄客气了!”

“李景隆此次出兵,必然兵败!到时候,还希望子澄兄帮我江南百姓在皇帝面前,多多美言几句……”被称为蔡兄的士绅,冲黄子澄抱了抱拳,说道,“江南八府的税赋,太高了,百姓已苦不堪言!”

“江南税赋确实有些过高……”黄子澄点了点头,笑着说道,“天下百姓,皆为陛下子民,不应厚此薄彼。太祖在日,时时念叨轻徭薄赋,今上也心系百姓,视百姓疾苦为己任!等到时候,我必然上本为江南百姓争上一争……”

建立大明后,在制定赋税政策时,朱元璋采用了极低的田赋税率,洪武二十六年,朝廷田赋总税收三千万石,朱元璋以此为定额,宣布新垦田地永不起科。自此之后,大明的田赋总额就在三千万石上下徘徊。

这个田赋税率在什么水平呢?根据各地送来的登记天下丁口和土地的鱼鳞图册,大明总共统计下来有85亿亩,除去官田、宗室、卫所所占的25亿亩土地,以亩产一石水平,这个税率大约在5左右!

可以这么说,这个税率十分良心了!就算百姓还要种桑、棉、麻等作物,这个税率也不会超过收入的一成。

当然了,这个5的税率,是平均数!有的地方高一些,有的地方低一些。

高一些的地方就是蔡姓士绅口中的江南八府。

洪武二十六年,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嘉兴、湖州、杭州、应天等江南八府所缴的赋税是686万石,占大明总税粮的四分之一,而江南八府所占的耕地,总共才不过五、六千万亩而已。

以全国十分之一的土地负担四分之一的赋税,税率之高,的确令人咋舌!当时有人说,“三吴赋税之重,甲于天下,一县可敌江北一大郡……”

很多人猜测,朱元璋之所以给江南八府制定这么高的税率,是因为江南八府的百姓在朱元璋跟张士诚争天下时,支持了张士诚。

这就有点唯心主义、阴谋论了。

朱元璋好歹也是一代伟人,心胸岂会如此狭窄?他之所以给江南地区制定如此高的税赋,完全是因为江南地区收成好。

江南地区有丰富的水力资源,百姓的耕种技术也非常高,粮食收成远高于其他省份。当时松江府有地470万亩,一季能产水稻900多万石,相当于亩产2石,这么高的产量,可以说独步大明。更何况江南地区还能一年种两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