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家父大明战神李景隆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2章 殿下要早做打算(第1页)

这些资料都是李佑在南京城时,派李桑收集的,然后自己背了下来。

“国公爷以为然否?”李佑分析完之后,看着李景隆问道。

李景隆又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假设国公爷是燕王,您会找谁当外援?”李佑开口问道。

李景隆沉思了半晌,开口说道,“如果我是燕王,肯定找宁王……”

“哦?这是为何?”李佑笑了笑,说道。

“谷王就藩不过三年而已,就是在他自己的三护卫中,威望也不足,如果找他合作,那就是相当于拖油瓶,到时候军队上下不同心,就会自乱阵脚!”李景隆想了想,说道,“而宁王就藩已经七年,威望和能力都被士兵认可,更关键的是宁王手里可用的兵比谷王多的多……”

“果然是英雄所见略同……”李佑听完李景隆的话后,装成小大人般说道。

李景隆看到自己儿子的表情后,一脸黑线。

按理来说,宁王和谷王都是藩王,都应该只有三护卫的兵马,但李景隆却说宁王兵马多,这是有原因的。

谷王的封地是宣府,在长城之内,只有三护卫;而宁王的封地在大宁府,今天的赤峰,是在长城之外,不受此限制。

洪武十九年,朱元璋下令郢国公冯胜征伐蒙元丞相、开元王纳哈出,冯胜在关外修建了宽河、会州、富峪、大宁四座城,作为驻军基地,击败了纳哈出,俘获官兵四万余人,所部百姓二十余万人,冯胜将降兵和部族百姓安置在四城。

这一战,也是李景隆继爵之后的首秀,他作为参将随军出征,混了点资历。

洪武二十四年,捕鱼海之战后,有大批降人迁居到大宁,但因为大明没有满足他们的要求,原蒙元左丞相失烈门、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知院阿鲁帖木儿、辽王阿札失里、会宁王塔宾帖木儿等人相继叛明。

为了稳定关外形势,明太祖置宁王、辽王、沈王(未就藩)、韩王(未就藩)四位塞王,震慑北地。其中宁王朱权所在的封地大宁,东连辽左,西接宣府,地域非常广阔,达数千里。

为了让宁王和辽王在关外站稳脚跟,朱元璋放开了对两人军权的限制,除了朝廷规定的三护卫外,宁王、辽王可以自行笼络关外的羁縻卫所。

“羁“就是用军事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输送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所谓羁縻,就是军事上保持压制,让对方认可中央王朝,其他方面都是地方自决,中央政府会给予一定的经济利益,羁縻的主要原则是“附则受而不逆,叛则弃而不追”。

简而言之,只要对方承认大明是中央王朝就可以,其他的你可以自己玩,如果羁縻对象能朝贡,大明朝廷则会十倍、百倍还赐。

朱元璋打败蒙元,蒙元残余势力逃到漠北后,分散成了很多小势力,大家各自为政,谁也不想成为别人的附庸。

朱元璋就用了这些人之间的矛盾,开始在关外推广羁縻政策,于是乎,很多蒙元势力缺米面粮油,立马摆出一副媚态归附大明,变成羁縻卫所,以换取所需物资;等东西拿到手后,立马翻脸。因此时降时附,是羁縻地区的常态。

但宁王朱权是一个非常有头脑的人,笼络人心的手段丛出不穷,加上武力值很强,很多羁縻卫所的首领都很听朱权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