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穿越三国之我叫汤总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2章 孔北海(第1页)

眼前的这个人,体态臃肿,华衣锦冠,大腹便便且又有些不修边幅,与我印象中那位让梨且有天下盛名的孔融很有不同。

经过近两个月的奋战,我们不仅解了北海城之围,还将北海的黄巾武装扫荡一空。关羽亲手将黄巾军统帅管亥斩成两段,并收了余下的万人黄巾军,编其精壮入营,得两千步卒,剩下的都让随军为民夫。

为表感谢之情,北海相孔融特意为我们在城内安排酒宴,并许以我们在北海境内许多方便。

宴上,刘备孔融并坐一桌,我与北海名士都坐台下,宴间欢喜,众人也都喝了有些微醉。

音乐间,孔融忽然举杯起身,又谢刘备相救之情。这位孔子后人虽然体态颇为庞大,但也不失灵活机敏,在表了谢意后,他又敬我和关张诸将,说:“今天下纷纷,群贼四起。我孔融领北海有保境安民责任,但奈何麾下兵少将寡,恐辜负了朝廷重托。”

我正纳闷他葫芦里卖了什么药,只见孔融环视了一圈手下将领,也只有太史慈能堪一用,其他除了瘦弱无力,也就是凭各种关系挂职将帅而已。

孔融将酒一饮而尽,待下人斟满后他又接着说:“我闻刘玄德乃天下英雄,张纯之乱中以千人破敌数万大军。手下又多精兵良将,我欲将北海托付给玄德,如此是北海之幸,万民之幸!”

说着他将北海相印托出就要献上。刘备显然被这突如其来的托付惊到了,他忙起身,连连拒绝。但孔融意思非常坚决,想必也是经过深思熟虑了的。

北海的诸将和豪族们也都没想到这突如其来的事情,一时间众人都眉头紧锁,不再饮酒,甚至有人握住了手中的佩剑,场面尴尬到了极点。

简雍见状,马上起身推辞道:“无功不受禄。我们从河北而来,是为了兴义举帮北海解围的,绝非是贪图郡县。孔北海好意我们心领了,但领受北海一事恕难从命,也切莫再提。”

简雍脑子转的很快,他深知我们初来乍到,对北海的情况一无所知,根基基本为零。如果仓促领受,多了是非不说,很可能还会伤了自己,陷入到郡内的斗争中无法自拔。

我们志不在此,推辞也是必然的。

孔融见我们坚辞不受,也只得作罢,酒宴继续,只是觥筹交错间却是平添了几分敌意。

宴会后我们回营休息。刘备按常例巡视了各帐守备后,又召集我和简雍、关羽商议,令张飞和中秋各领兵两百巡夜,以防不测。

两杯温茶下肚,更是驱了这渐冬的几分寒意。看我们都到齐了,刘备问道:“今日宴席上孔文举想将北海托付给我,你们怎么看?”

简雍并不言语,关羽也只是温着他的那壶茶。见他俩都不说话,刘备转而问我。简雍看着我,努力憋住不笑。

“主公,那我就直说了?”

“但讲无妨。”刘备用手抖了抖身上的灰,答到。

“孔文举是孔子后人,年少就有聪慧的美名。他受封北海,是朝廷亲自任命的。主公觉得自己在这些方面与他相比,何如?”

“论出生和名分,我不如他。”刘备坦然回到。

“那他为何要将北海献给你呢?”

刘备想了想,回答:“不知。”

“孔文举是门阀贵族,归根到底是个儒生,在经学和儒学方面必然是有很深造诣的。但治理郡国,光有儒经还不够,得靠这个。”说着我指向关羽,他正摆弄着手中的佩剑,

见我们都看向他,略尴尬地向我们点头微笑。

“当门阀遇到军阀,孔孟之道的那一套就不好使了。刀剑胜于书,这是乱世之道,孔文举必然是受到北海内士族和豪强武力胁迫,诸事不顺,这才有了将北海献于主公,自己置身事外的想法。”

说着我将桌上栗子掷于中间火盆中,说:

“此时接手北海,就如同在火中取出这些栗子,能不能吃下不说,还烫手。”

刘备听后恍然大悟,简雍也随着鼓起掌来,笑道:“好一个火中取栗,汤总解释得妙啊!”

接着简雍向刘备进言:“我赞同汤总的说法。现在北海城内肯定派系林立,我们作为外来户虽然有功于北海,但不适合介入这些纷争。因此我建议驻军于城外,免去城内猜忌,同时积极与徐州方面联系。徐州之大,方能是我们的容身之地。”

几年来简雍的智略呈直线性增长,他能分析出这些也确实让我刮目相看。无论如何,在我有意无意的引导下,去徐州已经是军中的共识了。

聊到深夜,众人都各自散了。我回到帐中,看到梓瑶和侍女二人都已经睡了,便轻声上床,不料想还是惊醒了梓瑶。

“这几日忙坏了吧?”梓瑶问。

“冬赐还有春赏的事,随着军中人多,简雍一个人也忙不过来。还有……”

梓瑶轻轻吻住了我,示意我不要再说下去了。

“回来了,就不要再想军中之事了。”说着她褪去了衣裳,连日里除了战事就是诸多安排,说实话也确实让人乏倦也少了许多乐趣。随着体温渐升我也更多地体会到了这温柔之意。

这乱世之中,无论多晚也总有人为我点亮那一盏归家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