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三国从黄巾小兵开始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章 夜战得脱(第2页)

白天大家可以看的清清楚楚,到了夜晚,旗帜的作用就没那么大了,尤其古代的士兵多数患有夜盲症,稍微离远一点就看不见了。

所以,夜战,依靠的不是眼睛,是耳朵。

摇旗呐喊是喊给官军和底层黄巾军听得,

鼓声和笛声是给军中指挥层听得。

这才是夜战该有的配置。

至于鼓和笛从哪里来。

黄巾军虽然是农民军,不晓兵法。

但汉代的徭役,每个人都要去边关服役一次,类似现代的兵役,但是是强制性的,无任何标准,只要成年了,轮到了,就得去。

这是大汉另类的藏兵于农,农民皆兵政策。

所以军队中最基本的鸣金收兵,擂鼓前进,用旗帜发号施令的常识,他们自然知道。

张角身边的亲卫队必然带有金锣和战鼓,否则后面遇见敌人如何指挥军队?

至于笛从哪里来,咱底层放牛娃,吹笛那是天赋技能。

笛子又好制作,不追求材料,竹笛,骨笛,多的是,至于音准不准,那是另一回事。

所以家家户户都常备一只笛子,有事吹笛,无事也吹笛。

对于官军来说,鼓声和笛声混杂,除非突入阵中,否则根本不知道黄巾主帅用什么声音定位。

官军明显是猜准了黄巾军多是底层人士,不知夜战兵法,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勾引张角主动钻出来。

对面官军指挥是谁来着?

张燕仔细回忆了一下。

想起来了。

是卢植!

刘备和公孙瓒的老师。

大名鼎鼎的一代儒将,范阳卢氏之祖,文武双全。

这可是个重量级人物。

难怪有信心打夜战。

张角这边听孙轻讲了如何在夜战中和部下保持联系,却又能迷惑敌人的基本操作后,马上照办不误。

混乱的黄巾军阵列重整旗鼓,再现几分白昼作战时的令行禁止。

随着战鼓声声敲响,和张角亲卫队的摇旗呐喊,黄巾军因为城破而渐渐下滑的士气,也开始慢慢恢复过来。

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这个时代的军队战斗力,很大程度跟主将的气质有关。

将乱则兵乱,将安则兵安。

底下惴惴不安的黄巾士卒们都不约而同地升起同一个念头。

天公将军如此井井有条,丝毫不乱,甚至还以鼓声激励众人,必然早有预料。

天公将军得神人授书,此必非终途!

不知不觉,张角的信仰也发挥了一点安抚军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