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三国从黄巾小兵开始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三十六章 河东之乱一(第1页)

河东郡,永安县。

卫闻刚从一间院落里走出来,让几名阉人送了饭食进去,又吩咐门吏落了锁,这才安心地往永安县西的军营中走去。

这座院落,是当地一家富商献上来的,卫氏是其背后的依靠,是以卫闻一到永安,这座院落便早准备好了,专门给他放女人用。

那些阉人,是找了私下宫刑的暗门,想趁机进宫讨口饭吃,却进宫无门或者犯了错被赶出来的可怜人,还有些是原本宫里的老人,年龄到了,便被放出来,无处可去,三三两两地被各个世家大族收拢。

卫闻是个出了名的风流才子,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不爱咬文嚼字规规矩矩的大家闺秀,就爱乡民间的小家碧玉。

特别欣赏那些贞洁烈女,越烈越喜欢,尤其是那些有孩子的,那份不愿意受侮辱,又为了孩子的存活,不得不委曲求全的眼神和表情,让他流连忘返。

每次风流过后,总有一篇凄怆悲凉的大作问世。

这些诗赋大作,字词优美,发自肺腑,令人感同身受,颇受好评,连当世的文学大家,蔡邕,也不止一次地称赞过他。

只是,卫闻不知道的是,在他离开之后不久,就有一队甲士包围了这里,带头的几名军官肩膀上挂着的披彩,还写着诸如“裴”“王”这样的标记。

郑向云,是卫氏部曲的屯长,这次带了一百甲士,跟随卫氏二公子卫闻,到永安县增强防备。

黄巾占据了太原,周边势力尽皆警惕,河东郡同样不例外。

太原郡和河东郡的接壤地区,就在地图东北角,也就是永安县区域,沿着汾河南下。

永安县北边有霍大山,西北有通天山,就中间这一块有汾水流过的河谷地区适宜大批百姓居住。

同样的,太原黄巾想要攻击河东,大军行进最好的选择就是沿着汾河南下,攻击永安县,想要从霍大山或者通天山走小路过来,光是粮道补给运输就是个大问题。

河东郡的三家大族,还有其他零零散散的小豪强,有钱出钱,有人出人,纷纷派兵往永安县聚集,严防太原黄巾南下。

黄巾在冀州以及其他地区的做法,他们都是听说过的,要么老老实实听话,让黄巾慢刀子割肉,要么强行反抗,快刀子杀人。

黄巾没有朝廷的负担,什么名望财富都震慑不了他们,各地渠帅和下面的太平道传经士也都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你罢工,人家也能临时找人替上。

要么合作,要么找死,这就是黄巾对他们这些世家大族的态度。

而河东郡的世家大族,是既不想合作,也不想找死,只能拼了命地卡住路口,不让黄巾进来,你们黄巾就老老实实在太原折腾吧,别来河东祸害我们。

这是私底下各大族串联的动作。

明面上,河东太守王邑,同样不想让黄巾进来,永安县的城防也在快速加固,聚集起来的郡兵数量一日比一日多。

永安县尉整天都在校场上带兵操练,哪怕现在已经入冬,不适合大军征伐,他的防备之心也一日不曾稍减。

卫闻到了永安城西,各路豪强聚集起来的兵营内,卫氏屯长郑向云立即迎了出来。

“二公子,天气日趋寒冷,估计落雪也就是这几日了,您这千金之子还是少去别院,路上容易出事,大公子交代过,要您尽量待在永安城内。”

“郑叔放心,我知晓分寸,这天寒地冻的,你们在外面受苦受累,我在永安城里好吃好喝,那自然不行。从今以后,我便常住军中,和我们家的部曲同吃同住,同甘共苦!”

卫闻很清楚,这次大兄不出来,而是派自己带队,就是要自己来刷资历的,卫氏的部曲对大兄还是很放心,对自己这个风流才子却没多少敬重之心,这次来,就是变相地要自己收一收心,也顺便收服一下其他家族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