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朱棣,你也不想大哥登基吧!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004章 我笑李善长无谋刘伯温少智(第1页)

“基本宝钞发行法?”

朱元璋疑惑地拿起手中的这本奏章,随手翻阅起来,越看,内心的震撼越深。

他虽然是草莽出生,却善于学习。

当年加入红巾军,便跟着马皇后学习简单的诗书,又拜李善长教他写字,如今不仅通诗书文学,对经济也懂,自然看出这本奏章的厉害之处来。

“爹,不止于此,咱们还得发行国债。”

“国债?”

“对,国债,便是杠杆,如今朝廷国库没钱,但是民间却有不少巨富,比如说这沈氏家族,杨氏家族,他们世代经商,家中有许多钱财,咱们可以用将来运河的河段经营权,或者云南,贵州的矿产股份作抵押,向他们借债。”

大明修建南京城墙,沈氏家族捐献了许多钱财,一度引得朱元璋十分眼热。

“国债也要按照金本位发行,负债率不能超过还款能力,再用新的国债做对冲本金,杠杆撬杠杆,不停开发新国债,便能够得到许多许多的钱财……”

“此外,大明必须要有自己的皇家银行,用来吸储,放贷……”

朱标拉着朱元璋,将自己知道的经济学知识简单的讲了讲。

其实宝钞,发行国债,这都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大明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贵重金属储备不足,以及官府没有一个强大的信誉等价物,可以直接和货币挂钩。

历朝历代,如唐代曾经用胡椒,布帛抵过货币,宋代也曾有这种,实物和货币挂钩成为一般等价物。

现如今的大明,江南地区的棉花种植刚刚有些规模,远远达不到成为商品棉的潜质,粮食也堪堪保证调配,北方长期驻扎的卫所军屯需要南方持续的粮食输出,又没有充足的黄金和黄铜储备,拿不出恒定的一般等价物。

幸亏,天蓝了,他朱标来了。

“爹,您只要照我这法子去做,我大明应该能在五年内积攒足够多的财富,到时候别说是收复云南,灭漠北蒙古,打高丽,征安南,平日本,根本不在话下。”

朱元璋淡淡笑了笑,他乃是当世顶级的智者,自然知晓这些政策的重要性。

“为父知晓了。”

他又认真道:“不过,你对诸王弟,也要有所保留,天家无私情也……”

“我朝大军,悉数集与中央。”

“北元蒙古,屡屡入侵北方,我朝须得出兵驱逐,故而边防线不宜离京师太远,否则调度大军,十分不便,耗费民力甚多,可若是定都北方,又难得南方鱼盐之利,粮米赋税。”

“定都南方,北方又边防空虚,也不可使外姓将领统帅大军孤悬北边,容易出唐末藩镇之乱,所以将来,你之王弟,皆要分封九边,替你驻守边塞,拱卫大明。”

“这其中的厉害,你可拎得清?”

朱标也很认真地点点头道:“放心吧父皇,儿臣大事不糊涂!”

……

一个半时辰后。

睡了个回笼觉的朱标,身穿宽松的袍服,洗澡之后的他揉了揉头发,慵懒舒适地背着双手缓步进入了东宫文华殿。

自洪武三年开始,朱元璋便有意让朱标参与处理政务。

初期还是一些小事。

到如今,国之大事,无论大小,都要抄录他一份。

大明右丞相胡惟庸,左丞相汪广洋,也常常前来奏报,诸臣们处理政务的属衙,距离皇城和东宫也并不远。

不过,此时此刻,大明初代藩王们,正绞尽脑汁,趴在东宫文华殿的大台之上,抓耳挠腮地批阅天下各地奏报上来的奏章。

朱元璋的子嗣,其实都不是庸才,但是前几个子嗣大多继承他的武勇,谋略却都不算上乘。

“大哥!”

“太子殿下……”

诸王和帮助诸王处理政务的内阁行走,翰林们,纷纷对着太子朱标拜见。

内阁在午门和皇城中的门洞边上,距离翰林院也不远,朱元璋有时批阅奏章遇到疑惑,常常宣内阁中的翰林学士们来咨询,久而久之,内阁便有几座低矮的平房,用来给这些翰林学士们歇息。

如今最富声望的,自然是大学士宋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