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乾心论道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0节 踏风来小儿失机五(第1页)

无论儒、法、阴阳,大概的法门,陈仲都是有所了解的。

阴阳家托名为道。

法家划地借势。

两者都不为陈仲所取。

儒家在感应境界之后,“吟、诵、正”三小次第,又被合称为修身,目的是蕴养出“君子之体”。

儒家与陈仲道不同,但相对而言,已经是最能看得顺眼的了。

就是这三家当世法门,也没有哪一家在感应之后,丢一副骨骼图出来算完事儿的。

陈仲眉头大皱着尝试往后翻页。

但果不其然,后面又是空白了。

一时间没有头绪。

陈仲只好转去揣摩三枚玉箓。

钓叟所授《玉清三十六箓》,对于其中单独的符箓并无命名。

用途,全靠陈仲自己参悟、揣摩。

留到最后的这三枚,可以说是陈仲揣摩最多,参悟最深的,也是他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故而一直舍不得动用。

如今突破了感应,内外交感之下,再来观看符箓,果然与之前的感受大不相同。

感应之前,观看符箓,看到的就是一条条或刻或画的线。

说是文字,却比文字晦涩难解得多。

说是古字?

又不比古字的质朴天真。

说是绘画,那就更不搭界。

这样的符箓,别说不通修行的寻常人,就算是未曾感应的修士看了,也多是费解。

而感应之后,立刻就不同了。

陈仲不知道其他感应修士如何,反正他的感受直观而显著。

那曾经看似无当的符文,如今成了一条条具备不同气息,最后抟炼一体,好似成了活物的“炁”。

符箓落于玉石,玉石的气息便不再是“死物”的气息。

想来,若是着落在竹简、绢帛、皮毛、纸张上,也都是一般无二。

符箓本身带来的气息,相比它们着落的玉石、纸张等物,弱小且不起眼。

即便是陈仲在感应之前,就参悟到了“望气”的本领,也没办法将符箓本身的气息,从载体的气息中分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