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内阁第一夫人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十三章 借宿一宿(第1页)

过了年就是新德六年了,这一年恰好是三年一度的会试之年。

过完年,礼部、顺天府等就开始筹备起了会试。而会试主考官、同考官,以及殿试读卷官的名额迟迟没有定下来。

每一届会试都会有许多新的学子走进朝堂,他们或许就是未来朝廷的肱股之臣。作为考官,可以将这些学子收入自己门下,让他们成为自己的门生,这是扩大实力的好机会,还能暗中提拔自己看重的人,是以裘太后一派十分看重会试考官的名额。

元帝自然也不会妥协,让即将踏入朝堂的学子成为裘太后的人。

后来,张安夷提议道:“皇上,这主考官之位不如让孙大学士担任。”

这个孙大学士是个一心钻研学术的大儒,对圣上也是忠心耿耿。

元帝想了想觉得这个提议不错,道:“孙大学士也是三朝大儒了,可有人有异议?”

其实原本张安夷担任主考官的呼声很高。

张安夷是本朝第四个连中三元的,也是最年轻的一个,从武帝在位时期开始,相继纂修了《光华崇帝实录》、《光华圣典》等,还担任了《平乐大典》的总修纂。若论才学,除了一些年迈的大儒之外,无人能及他。而他之所以还略逊色于那几位大儒,不是才学不够,而是年纪不够,相比那些已过花甲的大儒,他还太年轻了。

让一个直观学术,不问党派之争的大儒担任主考官再合适不过,接下来同考官就是元帝和裘太后这边互相争名额,几乎是一半一半。

其中,沈未也在同考官之列。

当知道张安夷不是这次会试的主考官,也不在同考官之列,张府有一个人十分高兴----张安朝。

两届落榜,一届回避,他始终与金榜无缘。可是他心里依然存着几分念想,不甘心就这样放弃,想要继续考。

阮慕阳听说张安朝还要参加会试,不知道说什么好。

“三弟看来是瞒着府里所有人准备了许久。”与张安夷提起这件事的时候,她说道。

她下意识地觉得张安朝和陈氏先前一点风声都没有透露出来,是在防着他们。

张安夷笑了笑,动作温柔地抚摸着阮慕阳还未隆起的肚子说:“其实他大可不必这样。若是他真的能凭本事考上,我也不会阻止他。”阮慕阳怀张青世的时候,一开始他并不在她身旁,这一回像是要弥补一样,把所有的温柔和宠溺都给了她。

享受着此刻的温情,阮慕阳勾了勾唇。这一次有喜,早早就开始调养身子,她的气色倒是比平时还要好一些了,脸上也比以前稍微圆润了些,皮肤白皙剔透。

她知道张安朝若是真的能考上,张安夷必然不会阻止他。她知道他对张家的人都是存着比对旁人更多的包容的。

张安朝和陈氏的这番举动未免太小家子气。

可是会试结果出来的时候,张安朝依旧榜上无名。

阮慕阳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心中微微地叹息了一声。

第二日她在府里找张青世回去喝药的时候,遇上了陈氏。张青世顽皮,十分不爱喝药,每回喝药都要闹上好一阵,要阮慕阳亲自哄才行。

“二嫂。”陈氏看着阮慕阳的目光有些闪躲,似乎十分尴尬,又似乎还夹杂着别的情绪。

阮慕阳看破也不点穿,点了点头,也不提会试的事情,而是问:“三弟妹可有看到廿一?”

陈氏摇了摇头。

阮慕阳也没有跟她多说,打了声招呼就去找张青世了。走着走着,她回味起了陈氏刚刚的眼神,除了尴尬之外似乎还有一丝----怨怼。

莫不是她跟张安朝将落榜的事情怪在了张安夷头上?

今年的会试和殿试尤其让人关注。最后殿试金榜出来的时候,朝中众人更是翘首以待。

一甲三人之中:新科状元吴贞来自寒门,苦读了十年终于熬出了头,榜眼来自金陵周家,与裘氏一族沾亲带故,显然是裘太后的人。探花姓楚,国子监监生,浙江余姚人,在当地也是个大户。

将所有金榜题名的学子安排好后已经是大半个月之后的事情了。

一甲三人自然是进了翰林院,另外,二甲、三甲之中也有两人被点进了翰林。

吏部和吏部忙了大半个月终于轻松了下来。傍晚时候,张安夷和沈未一同从文渊阁出来,聊起了这一科金榜题名的学子。

“一甲三人之中榜眼是裘太后的人,裘太后现在正在用各种办法拉拢这些即将入仕的人,你作为这届的同考官,觉得谁更堪大用?”张安夷问道。

作为同考官,她的确比张安夷更了解这些人,沈未想了想道:“吴贞性格淳厚耿直,定不会为太后所用,只是他这性子一开始肯定会吃一些亏。比起他,我觉得那个姓楚的探花更适合官场。他是国子监的监生,在京中人脉稍微多一些,接触的人也多,做事更加圆滑。只是他能不能经受得住太后的人的蛊惑就未可知了。”

“那就再看看吧。”张安夷抬头看向还未黑透的天际,有几分感慨地说,“白驹过隙,一眨眼,你我当年参加会试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情了。”

“是啊。”沈未也是心绪涌动。他们二人应当是他们那一年现在最荣光的。剩下的人,有的依旧在朝堂之上蝇营狗苟,在如今的局势之中或明哲保身,或站在他们这边,也有被裘太后拉拢过去的,还有的一些,早就在武帝、灵帝两朝的动荡之中人头落地、身首异处了。倒是那些一直被外派,不得重用的如今最清闲惬意。

沈未因为张安夷的一番话心中有些沉重,回官舍的路上一直没有说话。

回到官舍,她发现隔壁空着的院子热闹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