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总结(第4页)
因为成长。
他们不是一出场就具备高级趣味、崇高目标、坚定信念、强大执行力的完美角色。
他们是有自己的私心、各种缺点、历史局限性的……活生生的人。
在第一届世界杯中,他们还是懵懵懂懂的,觉得能参加一次世界杯就很好,觉得能够逼平巴西就能吹一辈子牛,他们没有胡莱那样吓死人的野心,或者说他们内心其实也不认同胡莱的那个目标。
胡莱肯定也知道,所以他从不拿自己的目标要求别人——我确实也没写过胡莱像个传教士一样把自己内心的理想逢人就说,到处劝人和他一起为了中国足球的未来,为了拿到世界杯冠军去拼吧——因为那是一种道德绑架。
他们在球场上的拼劲,不是因为他们有一种自我觉醒,而只是因为他们是职业球员,他们有最基本的职业素养,既然上场就要好好踢。
仅此而已。
而说句难听的话,就这么最基本的要求,现实中不少球员都很难做到——不只是国内球员,世界范围的球员都是如此——以至于大众媒体舆论还是会经常宣传称赞某某球员的“职业精神”。
说白了,还是那种“好不容易参加一次世界杯,如果不全力以赴怎么对得起自己”的小格局。
并没有“我要改变中国足球未来的”的深刻自觉。
所有批评的读者对他们这支球队的批评都是对的,因为他们就是这样的一群“低级”的人。
实际上大多数职业球员其实都是这样的人,并没有多大的野心,也不具备太崇高的思想品德和远大目标。
别说球员们了,就连书中的中国足球的管理者们也都还没有这样的自觉,通过洪仁杰的口,我表达出来中国足协的态度就是“下一届要是还能打进世界杯决赛圈就好了”……就是说中国足球的管理者的目标也仅仅只是还能再参加世界杯。
当然,其实也没错,毕竟此前的中国足球连参加一次世界杯都几乎不可能。也不可能要求他们突然就爆发出野心——这一点其实他们不如邻国日本的足球管理者。所以他们的格局其实也是小的。
也因此无论是现实里还是书中的日本足球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了亚洲足球的老大哥。
而书中的中国足球经历了改革,发生了变化,但有些东西也确实没那么容易转变过来。我也不想写个一场改革就能突然洗心革面,各方面都无可挑剔的完美足协出来。
如果有读者说“我就没觉得你说的这些东西,我看这段剧情的时候觉得很自然,完全可以接受”……那也没错,很好的。
因为如果真的是融入这个书中世界,把自己代入成书里的球迷,而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那么当然会觉得这个表现和成绩很好,足够满意。
我之所以没有在世界杯剧情中拼命铺垫最后他们小组出不了线,勾起读者的亢奋情绪之后还没有以“上帝”视角来点评,为小组三连平无法出现的结果给读者做心理建设……其实就是为了不打断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甚至包括我为什么事无巨细地写这三场比赛,当做是文字版比赛直播那样写,把一些既没有产生进球,也不是比赛转折的片段写出来……这都是为了让读者真能有像是在看一届真正的世界杯比赛那样的感觉。
所以看见大家的书评区、本章说里算分……我很欣慰——像不像现实里大家费心费力给国足在四十强赛里算分那样?
我想大家能够有这样的反应,说明我是真的把这支球队写真实了,写的让大家愿意接受他们,愿意为他们在世界杯中的命运感到既担心又期待。
关于对能否小组出线的争论和不同意见,也同样说明了这一点。
现在看来,其实是成功的。
有的人沉浸到不能接受中国队最后没拼那一下子。
有的人沉浸到觉得以中国队的能耐,能够3:3逼平巴西队已经心满意足。
不同角度的人都能从中读出自己的感受,都是出于对这个世界的自我不同认知。
而这个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哪怕是存在于书中。
再说回到本身,继续说说我的种种伏笔和隐喻:
书里我把那个足球取名叫做“冠军之心”,还让贺峰专门解释了这个名字的含义,是为了称赞他们有一颗冠军之心吗?
不,是因为之前的这群人并没有一颗冠军之心!
他们需要这颗心。
所以主裁判把名为“冠军之心”的足球给了胡莱,也是给中国队一颗“冠军之心”——这是我留在书中的隐喻。
就像是一个行尸走肉一般的躯壳中,被注入灵魂,放入心脏,他们从这一刻起才真正有了成为“人”的希望。
才可能在未来完成蜕变和……成长。
是的,成长。
自觉自愿地在世界杯赛场上追逐自己的最高理想。
所以尽管现在的他们在3:3逼平巴西之后兴高采烈,欢呼庆祝,让一部分读者们看的很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