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不当反派去说书[穿书]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8章(第1页)

冉书同平静问道,不是他自夸,他小时候曾有幸拜了一位村里的老秀才为师,那秀才一生未娶,喜爱藏书,满满三房子的书籍,冉书同全看完了。

之后,老秀才辞世,冉书同代他将书籍赠给了城里的书店,书店老板为表感激,让他随时可以去书店看书,所以冉书同可谓博览群书,所知所见远不是旁人能比。

然而就算如此,他也从未听说,华夏是何地。

宁景负手而立,看着氤氲水面,静了一会儿,垂眸笑了一下,缓缓道:“此事说来话长。”

且听我来给你胡诌。

宁景叹息了一声,道:“在我很小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怪人,他一身道袍,鹤发童颜,仙气缥缈,和周围人格格不入。”

“我问他从何而来,他说他来自华夏。”

“可是,道长又说,这个世上没有华夏。”

“道长教我识字念书,给我讲很多故事道理,也给我算了一命,他说我太过聪慧,注定短命,仅能活到二十岁。”他说着,看了眼冉书同,后者聚精会神看着他,脸上是紧张担忧之色。

宁景微微一笑,道:“为了救我,道长替我逆天改命,遮蔽了我的神识,让我灵台蒙尘,善心隐退,恶心当道,以此蒙混天机,所以在我二十岁之前,我行事颇为有失偏妥,做下许许多多令人诟病的错事,所幸只犯小恶,没有铸成过大错。”

“那次我回村,正好过了二十岁生辰,又躲过了一次生死关,再加上与夫郎成亲冲喜,恰好解了当初道长给我布下的手段,在此之前我只觉得浑浑噩噩,那之后我恍若隔世,灵台清醒,行事从未有过的明白,所以冉兄再见我时,才会发觉我与以往有所不同了。”

他说着,笑看着一脸呆滞的冉书同,停了一下,让后者慢慢消化这个信息。

如果他没有满口胡诌的话,那这事有可能是真的,但是,他就是在满口胡诌。

什么鹤发童颜来自华夏的道长,二十岁的生死关,灵台蒙蔽,不过都是宁景上辈子看小说的套路,现在正好借来一用,某种程度上,还真能解释的通他的变化。

而且他编的话真假半掺,有些事如果冉书同真的一心去求证,还真的能找到蛛丝马迹。

比如,那次回村还正好就是原主二十岁生辰,生死关可以用被涂格等人打的那一顿解释,毕竟他当时伤的挺吓人,还有人直接传他差点被打死了。

如此一来,宁景就能解释为什么他前后行事不一,最主要的是,还能解释为什么他懂那些稀奇古怪又精彩绝伦的故事了。

这个借口,宁景想一直使用,这次哄骗冉书同还是他第一次实施,也不知后者会信几分。

不过,宁景知道哪怕冉书同一时难以接受,但他会慢慢展示他知道的那些华夏文化,这些知识就是证明他话的铁证。

毕竟,冉书同怎么也不会想到宁景这个人是换了一个魂魄,与其如此还不如让他相信,是宁景曾经遇到过一个“神仙老爷爷”,这样更有可信度。

宁景打算就用这段离谱又神奇的“经历”解释他知道的那些华夏故事的来处,以后不仅是对冉书同如此说,他会对每一个人都这样解释。

与其暴露自己的与众不同,不如将这些都归结到一个莫须有的人身上,减少自己身上的光芒,安全又合理。

半晌,冉书同才像是找回自己的嗓音,喃喃道:“原来如此,我便奇怪,宁兄怎么会有如此变化,仿佛像换了个人似的,原来是道长的神仙手段。”

他顿了顿,又担忧问道:“那躲过这次生死关,以后宁兄就应该无事了吧?”

宁景沉默了一下,旋即轻轻摇头,道:“非也,那次我回村,恢复神识,道长也感觉自己大限已至,便为我算了最后一卦,他道我虽恢复神识,躲得一时清闲,但我七年之内有一大一小两次劫难,极可能身陨于此。”

此话一出,冉书同神色大变,“这、这可如何是好!可有解救的方法么?!”

在他担忧紧迫的目光下,宁景一脸凝重,缓缓点头,道:“有。”

“道长神机妙算,他预言我那一大劫在四年后,到时天下大灾,北面赤地千里颗粒无收,百姓易子而食,争相往南面逃命,然而,南面洪水泛滥,万亩良田变成一片汪洋,水高漫过屋顶,无数人躲在山顶苟活,而水灾过后,瘟疫肆虐,十室九空,洪水毁了庄稼,许多人活不下去,城里开了菜人市,生意火爆,人肉价比不过猪肉。”

宁景静了一下,声音淡淡的道:“那场天灾,谁也躲不过,不仅是我之灾劫,也是天下人之灾劫,所以谓之为一大劫,至于第二个小劫,在天灾这样的劫难面前,就微不足道了。”

空气静默了许久,冉书同干涩的声音才再次响起,他道:“真的会有这样可怕的天灾么?”

他们生活的这块地历来风调雨顺,极少有天灾发生,这样惨绝人寰的事,只在过往逃难而来的人嘴里听说。

但是毕竟只听人说过,自己从未体会过,所以不理解天灾之可怕。

冉书同看过很多书,其中也包括各种游记,里面记载了一些地方发生灾难时的所见所闻,甚至还有些游记是受灾者自己所写,可谓字字句句皆是揪心。

他曾经就被书里描述吓到过,庆幸自己生活的地方无灾无难,家里虽然清苦了一点,但从来没有吃不饱饭,所以他无法想象书里写的颗粒无收,树根无皮,泥土也可以是食物,人肉价钱比猪狗肉都便宜,这样的场面,他光读就感觉脊背阵阵发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