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大将军的读书郎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9章(第1页)

而本县衙役定额为:门子二人,皂隶十六人,马夫二人,禁卒八人,轿夫与伞扇夫四人,灯夫二人,库卒四人,仓夫四人,民壮二十人。

但实际上的衙役数量,都大大超过了编制。

一般来说,一名正式衙役,手下往往有三四名“白役”。

通常,小县有衙役数百人,大县有上千人甚至数千人。

许多人以为古代官衙机构简练,实际上往往是不计算吏员和衙役造成的误解。一个数万人口的县,有数百名吏员,上千名衙役,怎么也不能说成是“小政府”,没这么多人管不过来,尤其是大县城那种,通都大邑不止是人口多,来往的人员更多,人手不够如何管理。

别看衙役比较凶,可他们的身份却上不去,主要是分两种:民壮、库丁、斗级、铺兵为良民,皂、快、捕、仵、禁卒、门子为贱民。

这些贱民同倡优奴婢同列,其中捕役社会地位最低,几乎被看作准罪犯。贱民衙役包括子孙都不能参加科举(限制三代),也不准捐纳买官,为士绅所不齿,有些家庭严禁子孙从事衙役。

各种衙役在班的话,可以得到三至十二两年薪,平均每天薪水在两文左右,相当于一顿饭钱。

所以,一干吃不上饭的闲人无赖,往往去当衙役,主要是为了糊口。

况且衙役根本不靠薪水生活,他们的主要收入来自陋规。

多数衙役的规费,属于书吏和衙役分享。

只要派差,就能得到规费或贿赂(例如,一桩杀人案,从勘查现场到审结案件,各种规费可达数万钱)。

一般州县也认为,衙役办差向当事人收取的车费驴费鞋袜费和饭费茶水钱都属于“正常收费”,只是不准借机勒索敲诈,这在古代是规矩。

捕役由于发案不规律,没有案件时就没有额外收入,所以主要从娼妓户和宰牲户收取陋规。

这样以来,小地方的捕役,缺乏规费来源而生活像乞丐,但大城市的捕役,则规费花样繁多而十分滋润。

有的衙役,这种陋规收入一年甚至有数千上万两银子的进项。

所以古代的平民百姓,见到这些衙役们,都是要害怕的,生怕自家摊上事儿,衙门口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打个官司所花费的远远要比胜诉之后,追回来的多得多!

所以很多时候,有些人发生口角了,第一个找的不是衙门,而是各家氏族的族长,族老。

或者是村里的村长,里长。

要不然不可能温润一说报官,二大娘就害怕了,冯家的也不乐意,这牵扯到了衙门,事儿就不能善了。

如今张大爷亲自带着这样的人上门,温润不得不多想一下。

三个孩子也害怕了,作为只见过里长叔叔的他们而言,衙役,太陌生了。

而且这是正儿八经的衙役,都佩戴着刀子的那种,一个个精气神儿就很不一般。

温润虽然也害怕这帮带刀的人,但是他是家里的主心骨,大家长,不能先乱起来,而是非常文雅的一拱手,行了个礼:“村长,这几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