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北京悠悠馆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4章(第1页)

印出来的名单横七竖八、排得很乱。都是清政府政界方面的有代表性的人物。为此,没有官职的文保泰的大名,未出现在名单上。

可是,在字里行间用铅笔写的注释中,却发现了文保泰的名字,而且上面还画了二重圆圈。另外,还用两条带有斑点的平行线将文保泰和那桐的名字连起来,并用同样的线条把那桐与庆亲王也连在一起。

至于庆亲王与袁世凯之间,则用齿状线连接起来。袁世凯与张之洞之间,则用蓝线连接起来,还打上x形符号,大概表明他们关系不好。

在这张表上,连已故的李鸿章的名字也印上去了。这显然是说明,虽然李鸿章已死,但他那一派人的势力还存在。同时,在这些名字之间,都用各种线条连接起来。凡是用红线和李鸿章连接在一起的,估计都是李的直系。像袁世凯、伍廷芳、盛宣怀等。

策太郎在寻找与自己有联系的人的名字时,发现了那桐的名字,他略微惊异了一下,心想,&ldo;那桐真是权势不小啊!&rdo;

那桐的名字就像车轮的轴,他名字周围布满了不同的放射状线,哪一条线都没有打上x符号。这说明那桐和任何人都相处得很好,从而证实&ldo;那桐是政界游泳技术的冠军&rdo;这种传闻。那桐与庆亲王之间则特别用一条红线连接起来。

清政府要人中与日本关系最深的,勿须赘言,当属外交界人士了。

过去,中国历代王朝一向不重视对外工作。实际上,与其说不重视,莫若说他们都不承认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更为恰当些。

正是这种原因,才有所谓&ldo;中华思想。&rdo;

所谓&ldo;中华思想&rdo;,就是说&ldo;世界&rdo;是中国。

远离&ldo;世界&rdo;,处于各个角落中的部落,虽然勉强算是国家,但由于他们得不到中国皇帝的恩惠,实际上被中国视为可怜的番邦。那里的人们,很想获得皇帝的恩赐,不辞万里,带贡品前来朝拜。

中国历代统治者认为中国之外的国家,只不过是保护国或土侯而已。中国当然不能对他们采取对等的态度,只能用慰抚的方式进行交往。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英国也好、葡萄牙也好,均被视为番邦。他们与中国在广州进行的交易,都被认为是对中国的&ldo;进贡&rdo;。他们从遥远的地方将各种特产献给中国,而中国为了安抚他们,也将本国的特产赐给他们,以示褒奖。

从中国的角度看,知道世界上还存在着平等的国家,大约是在鸦片战争以后的事。

中国的六部制度起源于北周【注】,这种制度一直沿袭到清朝。清政府所设六部如下:

户部‐‐管理税收、财务。

吏部‐‐管理民政、人事。

兵部‐‐管理军事。

工部‐‐管理治水、土木、建设。

礼部‐‐管理仪式、典礼。

刑部‐‐管理司法。

【注】三省六部制源自隋唐。原作者误作北周‐‐译者注

过去,中国的历代王朝和外国交往时,在礼节接待等方面,多半由&ldo;礼部&rdo;处理。&ldo;户部&rdo;掌管和外国人做生意,收纳进口税等事宜。由于存在不少问题,鸦片战争之后经过相当长时间,好容易才设立了&ldo;外务部&rdo;。

三千年以来,中国历代王朝一直沿用六部制度。由于六部的数字是六,人们一直对六表示敬意。但鸦片战争后,不能再拘泥于六这个数字了,于是将兵部分成陆军部和海军部。此外,还设置了邮政部和学部。

清政府的各部长官均称&ldo;尚书&rdo;。每个部有满族、汉族尚书各一名。负责财政的户部的满族尚书由那桐担任,而汉族尚书则由被称作&ldo;硬骨头汉子&rdo;的鹿传霖【注】担任。

【注】鹿传霖(1836‐1910)清末直隶定兴人(今河北省),字滋轩,同治进士。曾任陕西巡抚、四川总督。1900年(光绪26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时,募兵三营护送西太后逃至西安,之后授两广总督、军机大臣。回京后,兼督办政务大臣。1909年(宣统元年)任东阁大学士‐‐译者注总之,中国衙门相当复杂,而外务部则是一个更加复杂的机构,除尚书外,还设有&ldo;总理大臣&rdo;、&ldo;游说大臣&rdo;。

当时,外务部的总理大臣由清朝的实力派‐‐军机大臣庆亲王兼任。

庆亲王是清朝有名的乾隆皇帝的第十七子永璘之孙。无论从出身门弟,还是从才于看,此职除庆亲王之外他人莫属。

策太郎看到名单中所列庆亲王之处,都用铅笔注上:&ldo;此人特别吝啬&rdo;。

在庆亲王名字旁边则用铅笔记上两个名字:

陶大均‐‐主管行政杂务。

萨荫图‐‐俄语翻译。

看来,任用陶大均,与那桐重视文保泰有关。后者萨荫图,可能是和俄国关系密切而设置的俄语翻译吧。

辅佐总理大臣的游说大臣,原由王文韶担任,最近却由那桐亲自担任了。

目前,外务部尚书中的汉族尚书由瞿鸿机担任,满族尚书则由那桐兼任了。

由此看来,外务部由庆亲王和那桐掌握着实权,而且二人属同一派系,可以说是坑邃一气。至于与此二人关系密切的文保泰,则是代办杂务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