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清穿之皇太子宠妃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3章(第1页)

胤礽内心其实也不抱希望,点了点头,表示会认真监国,不让康熙有后顾之忧。

乾东头所,胤褆志得满满,脸上挂着喜悦的笑容。

&ldo;爷,何事让您如此喜乐?&rdo;伊尔根觉罗氏看见胤褆难得这般高兴,给他倒了茶,才好奇问话。

虽然没能给胤褆生下心心念念的嫡子,但胤褆对伊尔根觉罗氏依旧很好,她也很感激他,所以,夫妻俩关系很和睦,交流也多。

胤褆喝了一口茶,语气透着遮掩不住的喜悦,&ldo;汗阿玛授了我副将军衔,让我率军出征葛尔丹。&rdo;

伊尔根觉罗氏虽然觉得上战场很危险,但也知道这对胤褆来说是个好机会,胤褆又在兴头上,于是,并没有说扫兴之语,只道,&ldo;恭喜爷,爷什么时候出发?我给你收拾行装。&rdo;

&ldo;明日就走。&rdo;

&ldo;那么快?&rdo;伊尔根觉罗氏有些讶异,有些不舍,不过,还是尽□□之责,&ldo;那我现在就去收拾?&rdo;

&ldo;嗯。&rdo;

胤褆独自坐着,脑中想象了一番自己指挥大军大杀四方,于千军万马中斩首葛尔丹人头的辉煌功绩,越想越美,忍不住笑出了声。

许久,心情慢慢平复之后,胤褆方才想起他头上还压着个裕亲王福全,心里顿时不痛快。他觉得自己文武双全,弓马骑射更是连太子都比不过,完全可以把副字拿掉,直接挂将军印。

不过,福全为人忠厚老实,脾气也好,到时候自己给他提点建议,或者自己亲自指挥大军,让他好好休息,他应该会接受的吧?

第23章探病

七月的天,正是秋高气爽之时。自征伐葛尔丹的大军开拔,已将近半个月。

乾清宫内,康熙看着手中密折,这已经是胤褆奏来的第三张密折了。

康熙气得脸色青如锅底,周身气势,阴沉得可怕。

起初,大军出征才三日,康熙就接到了胤褆第一封密折,以为他有重要军情奏报,康熙很是重视。快速展开一看,结果重要军情没看到,却通篇都是写了裕亲王福全的黑料。

康熙心里不悦,私以为胤褆是听信了身边小人谗言,才对福全心有不满,但福全怎么说都是胤褆的长辈,又是主帅,身份上能压住胤褆,而胤褆身为晚辈又是副将,行事也该会知晓分寸。康熙乐观想着,两人即使看对方不顺眼,矛盾应该也不会扩大,便按下密折没批示。

结果没过几日,康熙就又收到一本密折,依旧是胤褆所奏。

康熙心里有不好预感,果然,打开一看,胤褆明目张胆,措辞严厉,依旧通篇在道福全是非,还比之前更多了不满和攻讦。

康熙气得肝疼,恨不得把胤褆招回来,暴打一顿。稍刻,康熙冷静之后,才后知后觉,知晓此事并非如自己之前所想那般乐观,而自己也不能再视而不见。

康熙想着,当即就给胤褆写了封信,让他不可听信小人谗言,受人挑拨,务必听从裕亲王福全全权指挥,不可肆意妄为。

之后一段时间,康熙没再接到密折,还以为胤褆把他的话听入耳了。结果,今日里,康熙却又收到了第三封,与之一道的,是福全的密折。

康熙先看了胤褆的,果然与前两次大同小异,字里行间都是对福全的严重不满,说得福全好似全没了优点一般。

康熙按捺住心里不快,索性扔一边,不予理会,又打开福全的密折。密折的用词用语虽没有胤褆的那么直白露骨,却也透露出了福全对胤褆的意见甚多,以及胤褆军中所作所为。

胤褆到了军中,不但不听他这个皇伯父的安排,自行其是,拉帮结派,还对他这个抚远大将军指手画脚,后来更是想抢班夺权,想架空了他,然后亲自指挥全军作战。

康熙脸色越来越差,胸中怒火中烧,便是胤褆没在这里,还是忍不住怒斥一句,&ldo;胤褆混账。&rdo;

魏珠静静立着,大气都不敢喘一个,也不知道这大阿哥是做了什么,竟惹得康熙盛怒至此。

相比胤褆的不靠谱,康熙当然更相信福全。福全是他亲哥哥,自幼一同长大,关系极好,也了解颇深。

康熙深知他是个性情温和,厚道老实之人,能让这样老实人都生气得上报到他这里来,可见胤褆所做太过分。

康熙想到胤褆这个大儿子,虽然长得高高壮壮,武力值很高,是个满洲巴图鲁的好苗子,但他也知道这个儿子身上的缺点,自视甚高,甚至有些自负,行事冲动,性格鲁莽。

结合以上,康熙判断,福全奏上所言,完全可信。

军中主将和副将不和,乃是战场大忌。而这一战又尤为重要,不仅要雪洗□□会河之战的耻辱,也关乎他对蒙古的一些政治意图,意义重大。

只有旗开得胜,提升士气,携大胜之威,才能镇住蠢蠢欲动的蒙古诸部。

思来想去,康熙越发坐不住了,他觉得他得提早出发,亲自督军,才能镇住这些不省心的,才能万无一失,确保胜利。

七月十四日,康熙帝启程,御驾亲征噶尔丹。

奈何,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才出发没几日,康熙就病倒了。

及至七月二十三日,康熙巡兵至博洛河屯,龙体依旧不见转好,仍有发烧不适,康熙无法,只得听从群臣请命,即日返回京师。而前线战事则交由福全等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