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夸赞狂魔不想重生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9章(第1页)

同桌仿佛踩到尾巴的猫,当场就被占凉的眼神吓得把手里的笔甩了出去,然后忙弯腰去捡笔,害羞的低头不肯看占凉了。

班里的同学都要比占凉大个三四岁,可是,在高分好学生的压力之下,还真的没有人把她当小孩子看,这种敬仰感在班主任进班,提议让占凉当学习委员的时候,达到了顶峰。

占凉:……

e,说实话,她来当班干部然后收获同学们的小羡慕,真的是一件细想就很羞耻的事情。

但是,让她去小学混日子是不可能的,之前送兰拓和霍达来学校的时候,占凉站在走廊里也听了两节课,发现不到十分钟老师就要强调一下课堂距离,同桌之间不能互相抢位置,前后桌不准偷偷传纸条,上课更不允许交头接耳时,她就告辞了。

在占凉以为,她的初中生活很快就要开始“高分-羡慕-再次考出高分”的循环时,刚过十月初,古丽哈就帮她收拾起了行李。

占凉:?

一脸迷惑的占凉,看着霍达和兰拓他们羡慕的看着古丽哈准备的床褥被子,恨不得带着行李出发的是他们。

“嘶,看我这记性!”古丽哈这段时间忙活粮油店的事情,可能也忙忘了,赵老师他们则以为古丽哈已经和占凉说过了,自然没有和她提每年八零团的传统“勤工俭学”。

“啊?这种不是放假回家吗?”占凉是没有体验过勤工俭学的,可是,她读本科的时候听过舍友聊过,有一些农业为主的县市,在农忙的时候会给学生放假让他们回家帮忙,这就是“勤工俭学”。

但是重生前,占凉只是比同龄人早上学了一年,她舍友需要“勤工俭学”的时候,农业的机械化已经开始推广,再加上各个家里也就这么一两个宝贝蛋,经济条件已经挺不错的了,就不太会让孩子们真的来地里帮忙,所以“勤工俭学”基本上就等于“变相放假”。

可是,在兵团不是的,前两年兵团勤工俭学的内容是采摘啤酒花,不止是学校的学生,机关或团部所有的职工也都有硬性的任务指标,必须去支援农事。

因为每年新疆都会陷入不同程度的“用工荒”,尤其是秋末,家家户户有几十亩甚至几百亩地的时候,机械化又跟不上,只能投入大量的劳动力,秋天的时候,缺人缺的每家农户嘴里都是泡。

也是这个时候,占凉知道新疆很有名的乌苏啤酒原产地,离八零团很近,啤酒花就是为了这个采摘的。

但是这两年,八零团调整了农业结构开始改种棉花,秋末就开始缺摘棉花的劳动力,十月底到十一月份,天气是说冷就冷,一旦浓重的露水把棉花打湿掉落在地上,很多收购站就会拒绝收这种棉花。

可以说,摘棉花真的就是和时间赛跑,兵团的财政也是自立自强,棉花烂在地里那可是关乎所有人的大事,于是,学生们的小手也被拿来一用。

小学部,三年级到六年级总共四个年级的孩子,全部停课,将近有二十天的时间都会早上集合出发,然后去离学校很近的田地里采摘棉花,然后到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找棉农过称登记,然后再举着班旗被带回学校。

初中部和高中部的孩子就没这个条件了,需要带着被褥行李,直接去连队住上近一个月的时间,期间无法回家也不能私自行动,去摘棉花。

家长不是不心疼孩子,尤其是小学三年级的小朋友,很多进了棉花杆比较高的地方,连人都找不到了,但是没办法,用工荒是愁的所有人都无法展梅的大事,总不能眼睁睁看着棉农一年到头赔本。

新疆的土壤品质并不好,多盐碱多风沙,别看家家户户都有几十亩甚至上百亩,但是产量说出来真的是对不起辛苦的汗水。

谁还不是军垦的后代,农民的孩子呢?所以,勤工俭学这件事情一直保持到现在,是在八零团上学每个孩子都知道的事情。

当然,孩子们其实不觉得有什么辛苦的,老师主要是负责他们的安全,安全的带去再安全的带回,并没有强制要求小学生必须每天摘多少棉花,只要别捣乱和耍赖,慢慢摘也可以。

霍达升入了三年级,也有资格加入勤工俭学这个“大型集体活动”之中了,想想不上课,每天在外面摘棉花就觉得很好玩,看到占凉姐姐可以住到连队里,就更羡慕了。

兰拓还没有到摘棉花的最低年龄,只能眼巴巴羡慕占凉和霍达他们。

这有什么好羡慕的啊?从没有做过农活的占凉有点傻眼,第一次听说这个强制性要求之后,都有点想问问她这个年纪,能明年参加高考吗?

占凉之前在家的时候,为了不天天擦地和收拾房子,基本上会限定活动范围,让扫地机器人自己转来转去,哪里会想到重生后,还要开始摘棉花的。

古丽哈把这些事情说完之后,看着占凉僵住的表情,忍不住提议,要不然提前带占凉去试摘一下?

占凉不是本地长大的孩子,估计连棉花都没有见过实物版本。

坎坎村就有小块的棉花田,她把古丽哈发给她的布兜戴在身上,然后换好衣服,学着古丽哈的动作开始摘棉花,好像也不太难,基本上没有技术难度。

柔软的、雪白的棉花,完全绽放之后会有着绒绒的吐絮,占凉需要把每一株棉花上的花都摘下来,有的时候扯到一般会留上一小撮,棉农把这种留在棉花壳上面的绒絮称为“羊胡子”,经常会提醒采摘棉花的人,别留羊胡子,要不然太浪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