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我在古代搞基建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1章(第1页)

乌四娘先说,“泥土和水和石头的配比都是按照阿月所给方子所做,应是不会出错。”

林诺仔细回忆,“配比没有问题,但泥或许有问题,我们做泥胚时发现,有些泥土会粘一些,有的泥土却会更松软一些。”

顾月照指定的那处地方,确实是有陶泥,但或许有人分不清二者,在里面掺杂了普通泥土,这也有可能。

“老头我建造的砖窑也是按照东家所说建造。”花爷爷杵着拐杖紧皱着眉头。

顾月照把方子拿出来,又念了一遍如何建砖窑的方法,务必让他记住,然后回去再检查一番何处还有错处。

其实顾月照最怀疑的还是温度不够。

“你是如何给砖窑添火的?“她问给砖窑添火的男子。

添火的是个年轻的男人,今年二十岁,去年刚成婚,如今带着新婚妻子和母亲过活。他身子骨不太好,原来他是在砍树组的,但不甚扭了腰,才转来烧火的。

第44章他深怕是因为他……

他深怕是因为他的原因导致烧砖失败,害怕得连身子都在颤抖,

“别怕,这不是在谁的过错,我们只是复盘整个过程,寻找成功的方法。”

年轻男子听见顾月照的安慰,没有太听懂,声音虽还有些磕巴,但是好歹稳住了情绪,”我每隔半日就会给砖窖加一次炭。”

每个人都说完整个烧炭环节中的工作后,顾月照总结了有可能导致失败的原因,第一个是原材料的问题,第二个也是极有可能的原因便是温度的问题,没让窖内形成一个平衡的高温状态而导致的失败。

复盘完整个过程,并想了应对之策后,新一轮的烧砖再次开始。

这次,泥胚专门取用河岸边的黏土,石头沫也敲成粉末后才加进陶泥中混合制作泥胚,还让宋木匠重新做了新的模具,以保证每块泥胚的大小重量要保持一致,这样烧制的时候才不会因为有大小的差异而导致失败。

最后是火,放置好干透的泥胚后,将足够多的木炭和柴火放在泥胚上。为了解决添火的问题,另在窑底修了一个斜着往下的甬道,专门用来添炭。

甬道用黄泥封住,只在添炭的时候打开黄泥,往里加炭,最大的程度上减少外头冷空气进入砖窑的可能,添炭周期也从半日延长为一日一次。

失败与成功,两日后见分晓。

地基之前浇筑的水泥早已经风干,踩上去邦邦硬,待砖头烧好,这里将会变成大家伙遮风挡雨之地,如今四四方方的地基是小孩们玩乐的场地。

这几日的教学也在有序的进行中,虽然大家伙私底下叫苦连天,但是真的上课时还是努力打起十二分精神,毕竟顾月照说的惩罚是认真的,学不好的人是没饭吃的。谁人会喜欢学习呢?反正只要这些话没抱怨到她跟前,她便当没听见。

在如此高压下,村民们的进步以肉眼可见,至少如今除了年龄真的特别大,难以接受新知识的人,大多人都学会了简单的常用字。

每日早上的军训是雷打不动的,队伍中竟然有人懂武是顾月照没想到的惊喜,甭管是不是业余的三脚猫功夫,在她还没有银子买书前,能有个系统的武术学习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两日的功夫一晃而过,砖窑开窑的时间到了。

这一次开窑顾月照已经放平了心态,失败了大不了重来呗,现代有那么多跟着菜谱学做菜还翻车的呢,她这是烧砖,技术含量可比做菜高多了,多失败几次也不丢人。

打开用黄泥封死的窑口,待热气和浓烟过后,几个小伙子带着用粗布制成的厚手套走近窑口,刚开窑,砖窑里温度还高着,人进不去,只能用锄头将砖勾出来,随着叮呤当啷的声音,锄头勾了厚厚的白灰出来。

众人提着心的看着窑口。

其中一个小伙子扔了手中的锄头,扒开烧尽的白灰,一抹暗红展露人前。他两手拿起那红色的砖头,用力一掰,纹丝不动。

这是,成啦?

顾月照跑上前,仔细观察小伙子手中的红砖。整体呈砖红色,用锄头轻轻敲打,会发出轻盈的碰撞声,砖体上还有密密麻麻的蜂窝形状,正是她熟悉的红砖。

她又青年用砖头去用力砸一旁的用来封窑口的黄泥,黄泥经过两日的烤制,眼已经坚硬如石,一声闷响后,红砖把黄泥砸得稀碎。

之后又做了一系列的实验都表明,烧出来的红砖坚硬又牢固,完全能达到建房的标准。

顾月照笑道,“成了!”

一旁围观的村民也欢乐高呼,“我们烧出砖了!”

“哦哦!太好了!”

“可以建砖房了!”

这次烧的砖有一千多块,全部搬出来,烧制成功的有七百多块,另外三百块有的已经碎成了几半,有的干脆还是陶泥的模样,整体算下来,失败率差不多有三成。

刚开始烧砖,一切都还在摸索中,失败率有些高也是正常的,以后有了经验,成功率肯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这七百多块砖被搬到地基处,宋木匠自会带着人将它们砌成墙。

这次的成功给了村民们很大的动力,马不停蹄的准备烧制下一批。

砖烧好了,顾月照也要开始考虑钱的问题了。如今摊子越铺越大,需要用的银子也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