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学完自己的历史后我又穿回来了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5章(第2页)

上辈子的时候,朝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也花了不少力气。从减免赋税到调集钱粮,变着法地想让当地百姓过得好一些。

就连官员都撤换了好几任,但也都收效甚微,百姓们始终在贫困线周围徘徊。

这回去二十一世纪走了一趟,虞锦倒有了点别的主意。

她初中时有个同班同学就是甘肃的,据说很多年前家里也很穷,后来在国家的政策支持带动下慢慢富了起来。

——靠的不是种粮,而是种药材。

甘肃这地方,粮食难活,但药材似乎有不少。只不过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百姓们有点“迷信”粮食的重要性,不太往其他产业上发散思维。再者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没那么高,药材、水果这类东西种多了也确实有卖不掉的风险,很有可能血本无归,比不得粮食只要人活着就离不开。

不过……

虞锦想想,纵使很多客观因素不一样,未来的扶贫思路应该也还是可用的。

甘肃这地方若适合种药材,那总比硬种粮强嘛。至于担心产量过剩卖不掉,或许可以让户部先核算一下大概的需求量?

这思路一打开就受不住了。

西南挑了几个村子在开义务教育试点,北边再挑几个郡县搞脱贫攻坚战试试看?

咝……或许真的可以啊!

反正试行范围都不大,若不成,这个亏朝廷吃得起。

若成了,来日慢慢推行开,对百姓百利而无一害。

是以接下来的几日,虞锦都在与户部商量这事。

和义务教育相比,户部到对这事没那么多反对之声,因为甘肃一地原也已有几个大药商,可见种药材确是可行。

只是要大家都种、还有核算需求量的问题,说来轻松,办来可不太容易。

“且先试一试,只挑几处地方,一时算不太准倒也无妨。”虞锦边思量边道,“试行里可以先与京中的几处大药铺谈一谈,看他们可否从那边的药农手里进药,朝中予以适当贴补。”

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

户部尚书斟酌着,不敢将话说得太死,只应道:“臣试一试。”

“这事不能操之过急,你们且好好想想,也与工部议一议。”虞锦道。

户部尚书面露不解:“工部?”

“嗯。”她颔首,“如若办成了,药材总要能轻松运出才好,不能让乡民在运输上花太多的钱。你与工部议一议修路的事,看看到时候如何安排。”

未来有句俗话说的好:要想富,先修路!

待得户部尚书告退,虞锦暂且没急着继续看折子,歇了歇,喝着茶问邺风:“恒王来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