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附庸风雅录(出书版)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3章(第1页)

第13章

第二天上午,出发前往文化馆。三个西装革履的男人站在大门口,车才停稳,便迎了上来。看见胡以心,领头那个赶紧过来握手:"哎呀,欢迎欢迎,热烈欢迎从中央来的老师和同学们哪!"

师生们虽然吃惊,好歹也见过大场面,见招拆招,互相致意。

胡以心介绍方思慎:"这是我们随行指导专家,京师大学国学院的方博士。"

那三人开始把方思慎当作了学生,见没穿校服,以为是学校的实习生。大惊之下,连忙过来握手:"啊呀,方博士!幸会幸会!真是年轻有为,年轻有为啊!哈哈……"

方思慎很不习惯这种做派,挤出一点微笑,握个手,退到旁边。

互相介绍过,原来这三位一早便在门口恭候,一位馆长,一位副馆长,拿钥匙的是主任兼研究员。

进得文化馆大门,一路经过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棋牌室、音乐室、阅览室……终于来到藏书室。两位馆长要忙工作,留下姓马的主任作陪。

"昨天听说你们要来,特地找了几个工人收拾卫生,好迎接贵客呀!"马主任打开门,室内空荡荡的,中间一张乒乓球台当桌子,边上码着十几张塑料方凳,靠墙有一排大书柜。

"这些是《河津县志》,这边是共和以来编写出版的《河津党史》、《河津革命志士大全》、《河津新崛起》系列,我们文化馆的同志为这些著作付出了很大心血啊……"

"对不起,马主任,我们主要想看看有关太史公的资料。"方思慎看他以为是跟领导汇报工作,有搞错方向的危险,出声打断。

"啊,不愧是专家,果然有学问!就是河津本地,如今还有几个知道太史公是我们家乡的骄傲!真是给祖宗丢脸呐……"

毕竟是研究员,知道得比一般人多,方思慎道:"马主任,若是您有空,还请多多指导。"

"不敢不敢。"

胡以心道:"您才是知情懂行的专家,我们这次寒假文化采风,是以探访太史公故里为主题,还请您不吝赐教才是。"转身招呼学生:"同学们,大家有什么问题,尽管提出来,请马老师为我们解答。"

马主任眯起小眼连连点头:"好的好的。"

四个男生把十几本砖头厚的县志搬出来,在乒乓球台上铺开。洪鑫垚一次就捧出六本,女生们围在他身边赞叹。有几个学生原本定的小组专题就是"太史公籍贯考",这会儿拿出预先准备的索引和目录,有模有样地翻阅查找起来。

马主任叹道:"看这些孩子,多么有出息!他们就是咱们国家的希望啊!"

方思慎帮着学生翻看县志,问:"马主任,您这儿有没有能够复印的地方?"新版县志并非古籍,拿去复印也没关系。

"这……馆长办公室有一台,我去问问。"

"不用了,马老师。"洪鑫垚把手机掏出来,"我这个可以拍照,书上的字也能拍得很清楚,拍下来回去打印就行。"

一个女孩伸手抢过去:"好哇金土,这么有用的东西也不早点贡献出来。"

"喂!早说了不许叫外号,叫我大名!"比起抢走手机,洪鑫垚更紧张自己的名字。还好是文化馆,这种部门跟洪家八杆子打不着,否则哪有一二把手不认得他洪四少的?其实他这半年气质大变,又穿着校服,即使熟人迎面撞上,也未必认得出来。

年轻人都喜欢新鲜玩意,立刻将洪鑫垚围住:"快,快告诉我们怎么用!"

"我这个也能拍照,拍人还行,书上的字就不行了。"

"呀,方老师您看,真的好清楚!连下面注释的小字都一个不差。"

方思慎接过去看看:"是挺清楚,那就先借洪鑫垚同学的手机用用。"

于是师生都围坐在乒乓球台四周,人手一本县志,一边看一边讨论。三位老师负责回答问题,发现重要内容便用手机拍照保存。马主任本是当初编者骨干,是这文化馆里真正有文化的实力人士,回答时总能把话题延伸开去,风俗人情、典故传说,讲得大是引人入胜。

年轻人耐心有限,查一阵文献,便都放下书本,凑到马老师跟前听故事去了。

方思慎把十几本县志摞到自己面前,逐一翻阅,偶尔分神留意马主任的龙门阵里有无真正具备价值的信息。

"这个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