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风起长安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35章 长恨歌八十九(第1页)

天圣十三年十一月下旬,皇帝携百官返回长安,此时各地朝贡的使臣皆已来到京师,等候正旦的大朝会。

同年十二月,户部将各郡统计的户数与人口,进奏皇帝。

户部尚书脸露喜色,如邀功一般进殿奏道:“天圣十三载,甲午马年,大唐户部奏,国朝有郡三百二十一,县千五百三十八,乡万六千八百二十九,户九百六万九千一百五十四,除去佃农、隐户、奴仆、士卒、僧道、外族不纳入户,国朝人口共计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自开朝以来,人口总数达到之最,比太宗在位时的最高人数足足多了四千万。”

户部尚书将手中一本厚厚的册子呈上,当皇帝听到那个最字之后,仰头大笑了起来。

见龙颜大悦,一旁的右相张国忠与新任左相卫素一同叩首贺喜道:“恭贺圣人,开创天圣盛世。”

“既然人口一直在增长,那么又何来的大灾呢。”

皇帝笑道。

“都是那些人的恐吓之语,他们见不到圣人,于是散播谣言。”

张国忠趁机说道。

户部统计的数字,让好大喜功的皇帝很是开心,不仅重赏了户部官员与宰相,还在蓬莱阁中设宴,想要与内宫妃嫔以及宗室外戚共同分享这盛世的喜悦。

入宫的马车上,苏荷掀开车帘,看着引入眼帘的繁华都城。

“五千万…”李忱嘴里不停的念着户部上奏的人数,“一但战争开启,这五千万人,还能剩下几成呢。”

苏荷回过头,她不理解的问道:“关中与中原的饥荒,以及边境的战争如此惨烈,为何人口还是骤增的?”

“为何会饥荒,又为何会□□,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是朝廷的上层最容易忽视的问题。”

李忱说道,“历代都以繁衍生息最重,然在土地固有的情况下,若是人少而田地多,人皆有耕,而人口骤增会导致无法分得相应的田地,太宗之时,人口只有一千万,所以每个人到成年之后,都会分到相应的耕田,但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国家已经没有那么多田地了,但是税收却按人口增长一分不少,这样一来,一个家庭,只要遭受一点波折,便足够毁灭,比如被朝廷征走壮丁,那饥荒与暴·乱也就随之而来。”

“大的战争只发生在边境,而中原地区太平了数十年,只要没有太大的暴。动,人口便不可能不增而减少的,任何现有的天灾,都没有战争恐怖。”

苏荷并没有见过很大规模的战争,而跟随父亲去的,也只是小规模的抵御侵袭,“最大的战争是什么?”

“朝代更替。”

李忱回道,“始皇帝一统时,秦人口有三千万,经秦末之乱,至西汉开国,人口便只剩下千六百万,经过休养生息人口开始逐渐恢复,至武帝时,又因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下降,一直到西汉后期,昭宣中兴,汉朝人口极速增长,至汉末,平帝元始二年,达到五千七百万人。”

苏荷对于史书上所记载的这个人口数字,从来没有在意过,然而再听到李忱说出时,彻底震惊,“一次朝代更替,竟死了全天下一半的人吗?”

“五千七百万,岂不是比如今还多?”

苏荷又道。

李忱摇头,“王莽篡汉,导致新朝末年天下大乱,汉光武帝建武元年时只剩二千八百万人。”

“又是一半。”

苏荷皱眉,她明白李忱的意思。

因为大唐正在面临一场自开国以来,最大最致命的浩劫,太平已久的中央朝廷,就像一只病弱的老虎,而它面临的敌人,是已经蓄谋了十年之久,逐渐成长为壮年的狮子。

“东汉至汉灵帝光和七年时,汉人已恢复至五千五百万人,然东汉末年战乱不休,三国鼎立不断征伐,最后仅剩八百万人,一直到晋太康元年才恢复到一千六百万。”

李忱的话,让苏荷彻底呆住了,“五千万人就剩下八百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