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风起长安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68章 平胡曲二(第1页)

李怏跪将士的尸体前,想到两京失守,大唐臣民如今的处境,便再也控制不住情绪而崩溃痛哭。

“老天爷啊,为什么要这样对我李家。”

原本就因兵力薄弱而无奈丢弃都城长安,如今与皇帝分道而行,自己手里仅有的两千人马,尽乎丧命,这对李怏而言,无疑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王良娣来到太子身侧安抚,“殿下。”

存活下来的军民,浑身占满了同胞的血,那些从潼关退逃出来的唐军,没有死在敌人的刀下,却死在了大唐禁军的手中。

浑黄的渭水,变成了血水,河畔像死一样沉寂,李淑见众人都失去了收复长安的斗志,一个个垂头丧气的陷入自责。

于是便骑马赶至李怏身前,“父亲,眼下不是伤心之时,渭水的动静闹得如此大,恐为叛军察觉,如今当务之急是速速过河,赶往朔方。”

惊魂未定的太子连忙起身,“快,快,收拢人马,随寡人渡河。”

皇帝调拨禁军时,一并拨了数百马匹给太子,长平王与建平王大声呼喊着,将潼关的败兵一并收编,组成新的队伍,又将马匹分与众人。

然而人多马少,李淑便将先前乘坐的马车斩断,将拉车的两匹马给了失去战马的副将与潼关退下来的将领。

“驾。”

收拢完残兵后,李淑驱马回来孝真公主身侧,“姑母。”

战马嘶鸣,李淑将孝真公主一把拉上了马背,坐于怀中,“驾!”

众人跟随长平王李淑骑马渡过渭水,尽管选择的是水浅的河床,然而也没过了马肚,水流湍急,人不可渡。

没有马的士卒只能站在岸边无助哭喊,很快,渡河的士卒就因马匹体力不支而坠河,渭水之上充斥着落水者的呼救。

李淑带着孝真公主,极力的控制着缰绳,终于渡过了渭水,他回头望着身后那些哭喊呼救的士卒,却也只能连声哀叹的将其舍弃,“走!”

李怏有诸将护卫,也算是顺利渡过了渭水,众人跟随长平王李淑北上,一夜驰行三百里,途中淹死与累死以及坠马率死的足足有上千人,最后只剩下数百人。

太子来到关中道,却发现新平郡太守闻潼关失守而弃郡逃走。

李怏入城后,当即命人将其抓捕,又将其绑于城楼上,当众斩首,命麾下将士暂摄太守。

行至安定郡,当地太守亦逃,又命将士抓捕,斩于马下,想要两位退逃的郡守下场来告诫关中诸郡。

对新平与安定两郡的处置,成功震慑了各道州官,余下关中,乌氏、彭原等郡太守纷纷出城迎接太子,并献衣粮。

李怏一路北上,一边接受郡县的进献,囤积粮食,一边募兵,一天下来,太子军募得新兵一千余人,李怏便带着这些新募士卒进入朔方。

进入朔方后,长平王李淑提议前往监牧所在的平凉郡,进入平凉后,太子将数万匹监牧马收编,屯兵于平凉。

--------------------------------

——洛阳——

原本准备亲征长安的陆善,得知皇帝已经西逃,先锋部队也已经占领长安,恰好崔光原之子也进献了宫中的钥匙。

因长安北靠朔方,而洛阳又近河北,害怕朔方军西进夺取洛阳,于是便率兵折返洛阳,仍以洛阳为都城,只命晋王陆庆绪率军前往西京镇守,并继续以崔光原为京兆尹。

中书侍郎颜庄与高上认为长安是龙脉所在,便劝阻陆善入主长安,但遭到了陆善的拒绝。

陆善返回洛阳后,命部将大肆搜捕朝廷官员以及宫中的宦官与宫女,用兵护送至洛阳,充入紫徽城内,投降的员皆受到了重用,成为了大燕朝廷的官员,而不肯归降者,皆被斩首于洛水河畔。

凡在长安的李氏皇族、外戚,以及张国忠的族人、姻亲,包括次子张珀与儿媳万春公主,皆被叛军诛杀。

万象神宫内,身宽体胖的陆善高坐在龙椅上,大殿内跪着的,是田震从长安掳掠进献的朝廷重臣,一个是前左相程希烈,另外一个则是皇帝的女婿,也是前翰林学士,曾为陆善起草过拜相的制命,为张国忠所知后受到排挤。

“臣等愿意归降大燕,叩谢圣人不杀之恩。”

一个是宰相,一个是驸马,陆善心中高兴无比,“大唐的皇帝不肯重用你们,而用张国忠那样的庸人,这说明皇帝也是庸人,你们失恩大唐,那么我大燕现在就要重用你们,让你们做我朝的宰相。”

因前左相与驸马的归顺,使得文武百官纷纷效仿,向大燕皇帝投诚,降者均被授予官爵,此举,使得叛军士气大盛。

“晋王。”

陆善唤道。

“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