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军火之王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3部分(第1页)

王瑞看到李韦德知道ARPAnet是什么,就继续说了下去:“当初,ARPAnet只联结4台主机,从军事要求上是置于美国国防部高级机密的保护之下,从技术上它还不具备向外推广的条件。1983年,ARPA和美国国防部通信局研制成功了用于异构网络的TCPIP协议,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莱分校把该协议作为其BSDUNIX的一部分,使得该协议得以在社会上流行起来,从而诞生了真正的计算机互连网络。”

“如今就在半年前,今年的四月上旬,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利用ARPAnet发展出来的TCPIP的通讯协议,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匹兹堡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依利诺斯大学和康纳尔大学的,5个科研教育服务超级计算机中心的基础上,开始建立NSFnet广域网(Intetnet前身)。由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鼓励和资助,很多大学、政府资助的研究机构甚至私营的研究机构,开始纷纷把自己的局域网并入NSFnet中。”

“这个NSFnet是民用的计算机互联网,但从ARPAnet中也同时分出了用以军用,联系整个美国军事部门和军事科研机构的计算机互联网——Milnet。虽然在现在,原本大致为军用地ARPAnet网,已经分类为两部分,军用的Milnet、民用的NSFnet。但因为某些因素,Milnet和NSFnet在某些部分其实还是有所连接的。”

李韦德似乎意识到王瑞所要表达的,看了他一眼:“你的意思是……”

王瑞嘿嘿一笑道:“我在普林斯顿大学进修的这段时间,可是天天都泡在NSFnet网上,并且我还加入了一个秘密的黑客组织,也经常通过连接点往返于Milnet网的。我现在在普林斯顿大学申请到了接入NSFnet网的资格,正好纽约那边也开始铺设互联网主干道。如果让我接入NSFnet网地话,我便能连上Milnet网,从中可以获得一些军事政治情报,说不定还能够对老大你以后的军火生意有所帮助。越早知道情报消息便越早占领先机,不是么?”

李韦德略微思索了一下,然后点点头:“听起来还不错,你想要弄的话回去就弄吧!钱不是问题,不过一定要注意安全!”

“那当然,你放心!”王瑞自信的拍拍胸口。

王瑞回到家几个星期后,互联网的事情刚刚办妥,李韦德又从媒体上得知了一个新闻。1986年10月22日。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叶剑英元帅逝世,享年89岁。

从媒体上看到这个消息之后,李韦德便立即通过一些渠道。给叶兰送去了慰问信。其实自从知道叶兰属于中国叶氏家族的一员之后,之后的几个月李韦德便陆陆续续做出了一些调查,通过西方媒体揭密的一些资料,这才发现叶氏家族在中国的政界军界权势巨大,而且和军火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让李韦德不得不去注意。

在1979年中国开始以经济为主要目的,对外进行军火贸易进出口之前,中国的军火进出口主要是以政治和军事为目的。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9年中国国家有关领导,邀请荣毅仁出山,筹办国家信托事业。其时其业务除了一些战略物资的进出口之外,主要就是军火进出口贸易代理。

由荣氏牵头的中国国际信托公司,1979年9月24日正式成立。成立之初1979到1985年,中国对外军火贸易进出口,全部由中国国际信托公司代理。不过通过中国国际信托公司开拓国际市场业务,几年之后便带动成立了中国军方的两家最大的公司,1984年成立的保利科技有限公司和凯利实业有限公司。

保利科技有限公司,是归属解放军总参谋部旗下的公司,由邓氏家族子女所掌控;凯利实业有限公司,是归属解放军总政治部旗下的公司,由叶氏家族子女掌握(由担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对外联络部副部长的叶选宁牵头,亲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自从这两家公司成立,1985年之后中国对外军火贸易进出口,便改为由保利科技有限公司、凯利实业有限公司这两家公司代理。而中国国际信托公司,则由荣氏移交给由在解放军总参谋部任职的王震掌权。

中国国内所有军火企业,进出口时都要找他们代理。虽然很多军火企业名称有“进出口公司”字样,其实他们并没有直接的进出口权利。保利科技有限公司、凯利实业有限公司,与以下公司有紧密的联系:中国北方工业公司、中国精密机械进出口公司、中国国家造船公司、中国电子进出口公司、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以及中国核能工业公司等等(这些军火公司当时还不叫这个名字,这里只是为了方便)。

知道这些信息后,李韦德才知道为什么叶兰那么年轻,却有权利处理中国对外的军火贸易,因为她代表的其实是凯利实业有限公司。不过,这次叶元帅去世李韦德给叶兰发出慰问信后,叶兰给他的回信中却告诉了他一个消息:叶兰从原来的解放军总参谋部二部特使处(三处)

军事特使的职务,调往解放军总政治部对外联络部任某处处长,军衔升上校军衔,并且在凯利实业有限公司的职务升调为某部部门经理。

对于叶兰的升迁,李韦德自然很高兴,这不仅意味着权利更大的叶兰,能给他带来更大的合作空间,也意味着叶兰的职务不想以前那样再承担风险了,虽然总政治部对外联络部和总参谋部二部同样属于军事情报机构,但职务却已经从前台走向了后台,其所承担的风险自然消失(军事特使虽然有外交豁免权,但毕竟还是需要冒一定风险),对叶兰有好感的李韦德可不想见到她出任何的问题。

第六十九章 不安的新年

1987的新年,从一开始就显得很热闹。因为就在1987年的1月,两伊战争的双方伊拉克和伊朗,就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化学武器战争。

于1987年9月22日爆发,到现在已经持续6年3个多月的两伊战争,又称第一次海湾战争或第一次波斯湾战争,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边境战争。

战争的起因是由于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试图完全控制位于波斯湾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该水道是两个国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国为萨达姆提供武装并支持其向这一有争议的地区发动进攻,试图以此遏制刚刚通过革命上台并强烈反美的伊朗政权。而在1975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国王,对当时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发动进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国家还担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产生的武装政权向周边地区扩散。

导致两伊战争的另一因素是两国领导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试图将他领导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推广到整个中东地区。不过由于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这方面的尝试还十分有限。对萨达姆而言,他掌权时间不长,正试图使伊拉克获得地区霸权地位。伊朗战争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为海湾地区的霸主并控制石油贸易。军队内部清洗和美制装备零件严重缺乏都很大地影响了伊朗曾经强大的军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区的伊朗防御也很薄弱。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对当时伊拉克外长阿齐兹的刺杀企图为借口,抓住机会发动进攻。伊拉克在从苏联获得了很大外交和军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国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则提供了经济援助。另外,美国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经济援助。不过自1985年起,美国在出售给伊拉克武器的同时也出售给伊朗。这引发了后来里根政府的伊朗门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