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南宋之我主沉浮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1部分(第1页)

没有询问的必要,所有的情报都在信函里面。

接下来,吴邵刚需要做的,就是耐心的等候。

潼川府路所辖的府州县,目前朝廷大军仅仅收回了合州和昌州两地,接下来能够顺利收复泸州、富顺和资州等地,至于说其余的地方,特别是潼川,好像还没有收复的打算,毕竟潼川驻扎有蒙军。

吴邵刚可不是这样的打算,他必须收复整个的潼川府路,可能的情况之下,还要彻底剿灭进入潼川府路的蒙军,原来认为这个目的很难达到,现在看来,希望出现了。

奥妙就在手中的这封信函里面。

只要完全打败刘整,吴邵刚就有办法彻底剿灭进入到潼川府路的蒙军。

到时候,吴邵刚才能够安心的在潼川府路发展。

内江以及高桥镇一带,进入到全面戒备的状态,更多的斥候被派遣出去,了解东西南北四处的情况,且及时给吴邵刚禀报。(未完待续。)

第一百一十七章 巨大收获(1)

刘整率领大军撤离喻寺镇,吕文德是完全知情的,不过他没有乘胜追击。

吕文德很清楚,刘整的整体实力没有遭受到太大的损耗,只是想着保全实力,不愿意陷入到拼死的搏杀之中,故而选择主动撤离,若是他命令麾下大军此刻追击,两路大军的殊死搏杀瞬间就会出现,到时候孰胜孰败说不清楚。

吕文德想到的是泸州城池,并非是彻底剿灭刘整麾下的叛军。

再说吴邵刚还在高桥镇等候,让已经是潼川府路防御使、泸州知府的吴邵刚去抵御刘整,名正言顺,能够剿灭刘整及其麾下的叛军最好,不能够彻底剿灭,这功劳也是板上钉钉。

如此情况之下,何须费力去拼杀,没有任何的意义。

内心里面,吕文德对吴邵刚有了一种奇怪的感觉,若说三年之前的鄂州之战,吴邵刚的分析还有偶然猜中的成分,这一次就不一样了,吴邵刚几乎预测到了整个战役的走向。

这样的人才太可怕了,若是升迁到朝中,怕是他吕文德巨大的威胁。

所以让吴邵刚在前面去拼命,功劳最大的是他吕文德,何为而不乐。

刘整率领的大军,安全从泸州府城撤离的时候,吕文德率领的大军,居然还在喻寺镇驻扎,当斥候禀报这个消息的时候,刘整的脸上露出了微笑的神情。

刘整开始了从容不迫的撤离,所有的钱粮、人户,都要跟随撤离,不愿意撤离的农户,就地斩杀,反正不能够给大宋朝廷和吕文德留下任何的东西。

如此的撤离,速度必然是很慢的。

可刘整丝毫不着急,他知道吕文德不会派兵追击,人家要的是泸州城池,可不是与他刘整拼命,既然他刘整客气的让出了城池,吕文德自然是投桃报李,不会追击。

撤离的大军,行军的速度很慢。

离开泸州府城,进入到富顺所辖的隆昌县,刘整下达了第二个命令,大军分为前军和中军两部分,前军加快行军的速度,前往资州所辖内江县等候,后军则押解粮草、农户,以最快速度赶赴内江县。

刘整计划在内江县稍作调整,一部分的农户往西押解到成都府,那是献给蒙古大汗忽必烈以及成都路军马经略使刘黑马的礼物,一部分的农户则往北押解到潼川府城,那是让潼川府强大起来的保证。

要知道刘整此番强行迁移的农户,达到了三十万户之多,这个数字是惊人的。

刘整的计划,迁往成都府的农户为二十万户左右,大约七十万人,迁往潼川府的农户接近十万户,大约三十多万人。

有了这样的一份厚礼,忽必烈必定是另眼相看。

这是刘整的本钱,蒙古草原最为缺乏的就是人口。

前军三千人,悉数为骑兵,为刘整所辖的精锐军队,中军近一万三千人,全部都是步卒,负责押解农户,刘整跟随中军行动,前军则由他最为信任的马统领指挥。

富顺、资州、普州、遂宁等地,悉数在刘整与刘元振的控制之下,故而这些地方暂时是安全的,刘整不用过多的担心,之时此番的撤离,人马粮草太多,稍稍注意一些总是好的。

在隆昌县的部署结束,马统领随即率领三千的骑兵,出发前往内江县城。

刘整率领的中军,同时出发,前往内江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