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部分(第1页)

代序:对立争持到今天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现代部份,代序:对立争持到今天

代序:对立争持到今天

……先求自强,继求自富!

让我在此与读者们重温,我在书的上编开卷强调,能打开中国历史迷宫的锁匙有三:基数、循环、对立。基数是概括古代史;循环是讲述帝制史;对立是浅释现代史。又我说的现代史只是从辛亥革命开始,直至现在,约一百年。我以政制来划分。告别帝制,创立共和,这就是现代分水岭。其发展,迂回曲折;其特色,对立前进。

我把一百年分为两大部份:前五十年是在追求自强;后五十年是在追求自富。现代史是追求自强自富。

一、现代百年,特色对立

先讲「对立」,它是第三个我意图介绍的能协助阅读中国史的概念,也是打开历史迷宫的第三条钥匙。

所谓「对立」,是指,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总出现有正反两方,并且会或明或暗地进行较量;时剧时缓,直至分出高下。随又开始另一个新方向。历史总继续。

譬如,先是共和或复辟,继而统一或割据;然后安内或攘外,合组政府或进行决斗;都是对立,都在较量。即使是大陆解放了,除了台湾,自强的对立是外援。直到摆脱苏联,才算真正自强自主。接下去,对立继续。这回是破与立的纠缠,又左与右的对抗;然后又有,要改革开放还是再封锁自闭?要资产私占还是要资产公有?要容许特权还是要落实平等?要两极分化还是要社会调和?

每场的矛盾较量,都曾是时代目标。在民国建立的时期,有人要搞皇帝复辟;在军阀执政的时期,有人要搞地盘割据;在日人入侵的时期,有人只管进行剿共;在国共携手的时期,有人偏想独霸天下;这些都曾是反目标,它对抗着「共和政制、统一步伐、联合抗日、携手建国」这一系列时代潮流。恶斗或说难免;结局最终可喜。

也许用这方法探索历史,或嫌粗略,但能简括。它选择了两极争衡互为转化;它报导了正反两方谁压倒谁。现代人称作唯物观。中国人曾叫阴阳学。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既争斗,又互融。打骂着前进。

二、现代分期,这样取决

我选择在这书中把分界线定在1912年,因中国在这年开始建立共和政制。我主要是以政制来作出划分。

我必须要指出的是,它与众多学者有别。综观许多这一类的著作,中国现代史或近现代史,都把开端或回溯到鸦片战争(1840)爆发,或推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的建立。前者,多属旧着;后者,出于新作。据知因为,有段时间,「近代」和「现代」这两个用词在中国历史学没有明显区分。然后,又提出了所谓「旧*主义革命」、「新*主义革命」,再添「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这些分期,争论不少,名目颇多。也许在学术上这样分有必要。但是对一般人来说的确很累赘。我因此在这里决定避而远之,选择民国成立作为历史分界。

同时,因为1912年是旧的终结,新的开始。它标志着共和政制的出现,亦同时是二千一百年帝制的消失。干净利落,清楚易明。在一定意义上,这才进入现代。

也许亦应指出,中国学者至今仍然把中国近期历史通称为「近现代史」。他们讲的「近代」,大部份人都认为应起自鸦片战争止于溥仪辞位。从我已讲的中国历史看,那属帝制期,归入帝制史。我认为,近代与现代不必混为一谈。「现代史」是从没有了皇帝后才真正开始。

三、共和政制,名称多样

我以「共和政制」来定分期,理由其实简单:

一、辛亥革命之后,采用共和政制。孙中山当上了第一任临时大总统。自此国家元首叫做总统,不称皇帝。权力完全不同。这是明显的改变;亦是新时代开端。

二、即使军阀时期,政府仍设总统。段祺瑞及曹锟这些军阀,虽然常用武力操纵国会,然而有总统制,有总理制。国会存在。这与有皇帝的朝官体制已经不同。

三、到了国共对立时期,虽两个党,都有军队,各建政府,分庭抗礼。无论叫什么政府,元首不管称委员长或称主席,推行的都是议会式共和政制。不是帝制。

四、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新中国在开放改革后推出一国两制,先收回香港,又收回澳门。这两个制,一循社会主义,一尚资本主义,其实均采用共和政制。

五、踏进廿一世纪,又有了新名堂。在强调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重申依然是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依然由共产党专政,依然想做好三代表。代表中国人民,代表共产革命,代表着要走的未来目标。它的政体仍是共和。

总之,一百年来中国始终是采共和政制。因此我用共和政制作为「现代史」的独立分期亦应名正言顺。

而且,我这部份是讲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在过去一百年,中国人追寻的就是,如何能走向现代化?我认为它是先求自强,再求自富。前五十年是寻求自强,近五十年是寻求自富,刚好两个阶段。一分为二。简单易记。

四、十年一转,有助记忆

中国现代史的全进程,大致上每十年转一转。

无可否认,这样概括可能是流于武断和过于简化。但是,若加详细分析,其实,也不脱离实际。中国现代史就是这样发生和发展。以此为纲,不全对,亦不歪。

一百年来发生过许多大冲突。每个阶段,都分敌我。人们为了不同目标,曾经斗得你死我活。它开始时,人曾是主导;它开始后,就逐渐变化。目标左右着人;甚至支配着人。目标最终比任何人在历史上更加地突出。

若论成败,首先看潮流,然后看人物。个人崇拜,总有了期;历史洪流汹涌澎湃,时代进步功在整体。

任何一宗大事件或是一道大洪流,总有来龙去脉,总是上延下续。历史的发生和发展不可割裂。然而它有一个高潮。向前追,向后找,根源与影响都历历可寻。

总有正反两方,总是矛盾较量。他们彼此围绕着一个相同或相对的目标,各有信念,互相对立。最后,甚至互相攻伐。有时生死相搏;有时退让言和。都是结局。高潮就过去了,目标也达到了。胜负,看下一个十年。

变化会显示那一方胜利。不过,胜者未必全胜,负者未必全负。于是,正反两方又以别的形态或因别的矛盾,重新集结,再起较量。目标和口号,又将不一样。

五、自强自富,中国目标

前面已经说了。我把中国的现代史分为两大部份,前阶段是寻求自强,后阶段是寻求自富。各五十年。原因就是,从革命推翻满清,到真正自强自主,中国人用了五十年时间。自强自主是指「自己完全在靠自己」,它不须依靠外国援助,也不必忍受外人意气。那是超越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超越韩战,并超越中苏合作的界限。

之后,是求自富之道。道路迂回,斗争激烈。

中国人自己对如何达到自富有内部的思想上分歧。先是意见不同,继而展开争斗。先文后武,矛盾升级。由于没有好好处理矛盾,以夺权为目的,以*作过渡,虽说时间浪费了,亦是路线在较量。人民公社是为自富,开放改革亦为自富。问题就是,如何进行?如何自富才能够更加适合中国国情。事实胜于雄辩,成败自有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