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部分(第1页)

勋除黎元洪,至于溥仪复位不过是一场小插曲,他完全相信要打败张勋简直不费吹灰之力。段祺瑞的最终目的是幻想逐步追随袁世凯后尘,不但企图独掌政权,还要日后雄霸中国。因此,既推翻复辟,又再建共和,实在是等如天赐的最好借口。段本来是总理,是黎免他职位;共和既然恢复,再任总理,也不为过。说到国会,是黎下令解散的;至于总统,黎是自己辞职的。共和再始,段祺瑞以副总统冯国璋接任总统,应顺理成章,属按章办事。唯一分歧是国会怎复会?

7月,孙中山在上海决定率员南下另组政府,本是要对抗张勋和帝制,因为那时候溥仪已登位。共和被取消,清帝再出现,孙是号召国人起来把张勋的复辟推翻。段祺瑞反而掌握时机先做到这点。孙中山那时在军舰上策划新政府。所以,孙抵达广州时,北京已全改变。唯是西南不变。中国整体大局,重现南北对峙;即是,北洋军的皖、直、奉系控制北方;西南滇、桂两系又再自行宣告独立。不过,孙的武装力量有限,仅赖军阀假意拥护。广州军政府的成立,一方面是部份「非属」北洋军集团的军人欲借孙的声誉联合与段争衡,另方面是「原属」国民党的议员在北京被排挤后才南下投靠响应孙的护法。因此,从8月18日起至9月1日为止,因抵步议员只一百五十人,不足临时国会开会的法定,仅能以连串「国会非常会议」的名义,讨论、起草、通过「*军政府组织大纲」,并依据这份大纲选举孙中山为军政府大元帅,又选举唐继尧、陆荣廷为副帅,负责行使军政府的职权。9月10日,军政府告成立,孙就职时表示:「今日变化,非帝政与民政之争」;同时,又谓:「非新旧潮流之争,非南北意见之争」,「实真共和与假共和之争」。同日,随即选出各部总长:张洪伊掌内务、伍廷芳掌外交、张开儒掌陆军、程璧光掌海军、胡汉民掌交通、唐绍仪掌财政。至于军队方面,由孙以大元帅名义任命李烈钧为参谋总长、方声涛长卫戍、李福林长亲军、章太炎长秘书、许祟智长参军、李耀汉长筹饷、廖仲恺长财政。但获选副帅的唐、陆均缺席。皆因滇系头子唐继尧、桂系头子陆荣廷那时另外各有如意算盘。

9月29日北京政府以「背叛民国」罪下令通缉孙中山等人;与此同时,广州军政府亦下令通缉段祺瑞及梁启超等,以示对抗;并且对外公布正式向德、奥宣战。

孙拟以武取胜,组军进行北伐;目标是希望打垮段,冀期达到南北统一。但滇系和桂系所想实与孙不同。

首先西南军阀假意附和孙的护法运动,只藉此当作为与北方军阀谈判的筹码。其时,唐(继尧)、陆(荣廷)二人旨在联冯(国璋)抗段(祺瑞)。因为,段自从复任总理后,也欲武力统一南北。而北洋集团中,段掌内阁,冯升总统;皖系(段)与直系(冯)亦正展开权力之争。但是北京是段势力;冯因赴京就任,离开南京地盘,诸般不利,反而受制。段是计划用冯在南京的军队出击西南。既可以对抗孙北伐,又可以消耗冯实力。但冯与西南军阀常联络,同时,对南北统一,主「和」不主「战」。

无奈在段的催迫下,冯命曹锟进军湖南。因为这是南上北下必经之地。直系曹锟的部将吴佩孚出兵之后连打胜仗,乘势而下,西南震动。唐、陆不得不发兵去抵挡。此时段祺瑞抢先机,遣皖系人出任湘督。吴佩孚不服并退军停战。冯国璋随即与西南军阀再讨论南北议和统一。

在这期间,孙中山的大部时间和精力都耗在筹募军饷和政府职员口粮上。据称,除了身边的几个人,孙这位大元帅命令,百步之外就不灵了。主要因为,无论大小军阀都无意真正支持孙护法。他们清楚,孙一旦成功了,那还容许武人拥兵割据,真共和真*那有土豪?所以,护法运动,雷大雨少,分、合、和、战,各为地盘白耗。

1918年5月4日在广州的政学派议员与桂系军阀联合召开非常国会,通过「修正军政府组织法案」,改大元帅制为七个政务总裁。孙与唐继尧、陆荣廷、岑春煊、伍廷芳、林葆怿、唐绍仪等入选;孙被排斥,愤然辞职。

其实这场运动由开始至收场,孙的所谓领导始终有名无实。一是组织上有名无实;二是行动上有名无实。

先讲国会。孙提出的所谓「护法」,主要是责段祺瑞没有照当年南京政府所通过的「临时约法」恢复国会。在孙看来,这个「法」,就是「宪」。孙心目中的合法性国会,是袁世凯改制前的国会,是宋教仁曾大胜的国会。那时议员之中,国民党占多数。然而,张勋复辟被瓦解后。不满段的再造共和,部份议员响应孙的号召南下,抵步而参与者为数只四分一。若谈依「法」,也不合「法」。所以,国会开会因而易名「非常会议」。同时,在这些议员之中,虽多属国民党员,但经宋教仁扩大改组,党员政治态度分为三派:一、民友派,保持拥孙;二、民益派,主张中立;三、政学派,排孙自立。此外南下议员也非完全从「法」及「宪」去看国是。他们有不满段祺瑞所为,也由于被挤出北京国会,不见得完全衷心同意孙想理。总之品流复杂,政见也颇多样。在广州组成后的军政府,益友派在非常国会掌权。孙曾一度要求他们讨论制「宪」,结果未能实现。孙及后被解除大元帅职是由他们决议。其实孙抵广州以后,一直受到军阀牵制,处境非常被动,事事虚有其表。最突出是,原先主张并支持孙南下另组政府的广东省长朱庆澜被解职;朱所统的军队,一下子全改编。由桂系陆荣廷的部下接管了。当然新政府官员更没有朱位置了。如果说朱是支持孙的,一开始这力量便消失。另应指出,这场护法运动的主要行动是组兵北伐以武推翻段祺瑞统治;孙自任大元帅,但政府没军饷。于是孙甚至遣财政次长廖仲凯设法把他在上海的私宅出售筹款,以应一时之需,情况拮据尴尬。凡此种种实本身法制不健全。

另析约法。孙重视的南京「临时约法」内容,主要有二:一是它强调行总理内阁制,限制总统专政*;二是国会多国民党籍议员,又孙是国民党党魁。亦即,在政见上,多支持孙。仅从这点看,即可以明白,段与孙对国会取向不同,亦基于议员背景对谁最有利。若单纯讲合法与否,段企图以「福安系」成员去操纵国会固然不当;孙冀期以「军政府」名义去声称护法亦非*。而事实是,有人数与代表资格的牵强;有军政与所言理想的不符。尽管孙曾力歇声嘶,希望各方支持;护法运动波澜不兴,只似地盘缠斗。又广大人民看不到这运动是在进行护「法」。它既没有合法国会,也没有正式的总统;同样是军阀在横行,又平民到处受欺压。广州军政府不能算作榜样。

所以,失败之后,孙亦承认:「艰难支撑一年之久,孑然无助,徒为亲厚所痛,仇雠所快;终至解职而去。」原因实如上述。南北军阀互相竞雄,无所谓依法不依法。在他们的心目中,分与合是胜负利害关系的使然,和与战是角逐过程手段的演化。最终,是这势力谋压倒那势力;「同是一丘之貉」,1918年5月孙黯然离开了广州。

第1章,第8节:五四运动,所为何事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1章,第8节:五四运动,所为何事

第1章,第8节:

五四运动,所为何事

五四运动是一场由北京学生示威*而引发的爱国运动。事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中国因为曾于1917年8月14日对德、奥两国宣战,虽然没有派出军队,但是却派遣了华工,据说为数达二十万,也总算尽了一分力。因此,当1919年1月18日,于德、奥战败后各国随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共商战后利益问题时候,中国也以参战的战胜国身份派人出席这个和会。不仅如此,中国代表还满怀希望地提出了多项有关中国利益问题的处理要求,包括围绕着山东地区的一些主权问题。中国要求这个巴黎和会能够讨论如何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德租界和胶济铁路的主权归还中国,并且,要求取消日本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可是,均被和会内其它的参战成员一齐否决。尤又再者,和会在4月30日,当签订对德和约时,竟直接把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给日本,而关于「二十一条」更不在讨论的议程。当时把持着和会决定的参战国家主要是英、美、法、日、意等国。而中国这个所谓战胜国,虽曾参战,根本就是倍席虚坐,说话不算。那是因为,在国际间,弱国无外交,战胜又如何?中国出席谈判代表是外交总长陆征祥;他在会上落得灰头土脸,只得实情实报地于5月1日电告北京政府。又他认为,如不依照和会决定签约,则将对废除领事裁判权、取消庚子赔款、关税自主及赔偿损失等谈判项目有所不利。据称,北京政府的外交委员会随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不要签约。有一报章当日把这宗巴黎和会谈判失败的新闻报导,消息令中国人愤怒,尤其是年青的学生。5月1日北京大学的学生代表们齐集在校园内的西齐饭厅召开临时紧急会议,因而随即决定,5月3日在北*科大礼堂举行全体学生临时大会,共同商讨行动,并且约请市内十三所中学校代表参加。只是,政府方面,已于5月2日密电在巴黎的中国代表可以签约。不过,外交委员会事务长林长民则于同日向报章撰文:「山东亡矣,国将不国矣,愿合四万万众誓死图之。」5月3日,在北大校园内出席学生大会讨论*的与会者,情绪更是激昂。在一轮号召群起救国的发言之后,众人决定第二天齐到天安门示威。

1919年5月4日那天,北京三所高校学生三千多人,冲破军警阻挠,齐集在天安门。他们在现场悬挂了北大学生写的「还我青岛」血书。不断高喊:「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宁为玉碎,不作瓦全」、及「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并且,公开要求惩办曹汝霖(交通总长)、陆宗舆(币制局总裁)、章宗祥(驻日公使)等涉职官员。这支学生*队伍于上午十时后向使馆区进发,受到巡捕拦阻,于是,改路冲进曹宅。不过,曹汝霖早已闻风先遁了。只是章宗祥因藏身在内,受到*学生痛殴。继而学生们一把火烧了曹宅。这也就是「火烧赵家楼事件」;因曹宅就是「赵家楼」。军警赶来*,当天有三十二人被捕。这就是五四运动的事件开端。

5月5日,北京各大专学校举行总罢课。另外,清华学生带头宣布「从今日起与各校一致行动」。此时各界响应,表示支持学生。以蔡元培为首的校长团,经过斡旋终羸得被捕学生的释放。5月7日学生复课。

但抗议事件未平息。学生陆续四出宣传。北京政府对此颁布严禁学生*的公告,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军警巡逻并加以*。5月9日,突然传出北大校长蔡元培辞职秘密走离北京的消息,全国舆论纷纷,学生反应激烈,一方面群起指责政府向蔡施加压力,又同时就山东问题的失败追究政府。他们组织了街头宣传队,轮流出发,示威扩大。北京学生这一连串街头抗议活动,很快便引发上海及各大城市的响应支持。先是学生罢课,继而工人*,甚至商人罢市。各大城市都有*。

5月9日,连上海各学校都发起全部罢课。随而更组成上海学生联合会,行动一致,声势壮大。同日北京各大专学校教职员亦组成联合会加入学生抗议行列。然后,天津及其它各城市学生亦纷纷组联合会响应。

于5月13日,北京各大专校长亦仿效蔡元培,递交辞呈,校园哄动。学生再次罢课,至5月19日,北京内二万名学生组织了「护鲁(山东)义勇队」,到校园外展开演讲、鼓吹国人抵制日货、发行爱国日刊等项活动。6月1日,政府决定查禁学生的联合会。于6月3日北京学生有一百七十多人被捕,因他们曾针对政府禁令在街头举行大规模宣传演讲。但在翌日北京学生出动了更多人上街,到处分头发表演讲,要求惩处外交官员。当日再度有七百多名学生被捕。至此,各报舆论越更哗然。6月5日,全国各大城市出现罢课、*、罢市,声援北京学生所发动的爱国运动。尤其是上海的工人更加以大规模*行动响应学生。又上海日商开设的棉厂、纱厂和商务印书馆的工人亦全体*。人数以万计,政府遂让步,宣布全部释放在北京曾被监禁的八百多名学生。但抗议的怒潮依然继续。6月6日上海各界组成了联合会,不但反对开课、开市,并且通知全国其它地区,响应上海举行三罢运动。因而全国二十二个省一百五十多个城市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始罢课、*、罢市。随后三天,工人*规模扩大。就以上海一地,电车工人、船坞工人、清洁工人、轮船水手,相继参与*者前后高达七万人。上海工人*波及各地,甚至京汉、京奉等铁路的工人亦曾举行*和示威*。

6月10日,北京政府撤销曹、章、陆三人职务,冀期平息民愤。但11日,陈独秀、高一涵等到北京前门外闹市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时却遭逮捕。于是,各地学生团体及社会名流等纷纷通电,同声指责,抗议再起。总理钱能训遂辞职。徐世昌亦要求下野,但国会不接受。翌日商人开市。接着工人复工,学生停止罢课。6月中旬,情况稍趋平静,北京政府再电专使在和约上签字。反对之声再起,徐世昌随又立刻公开表示已通知全权代表陆征祥容缓执行。之后各界陆续进行请愿,又由当地留学生组队到巴黎和会门前示威。6月28日陆征祥终决定在和会拒签和约。五四运动获得胜利。

史家认为,五四运动发生之后,在文化思想上,激发了中国人觉醒;在政治改革上,催生了中国共产党。

简单地说,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上,引进了西方的所谓「赛先生」(科学)和「德先生」(*)这两大现代流行概念。他的同侪李大钊推动了「*主义」的政治思想研究。在当时文化界是一突破,另辟蹊径。

1921年7月23日至30日,来自各地的七个共产主义小组派出了十二名代表,在上海法租界秘密地举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们代表全国五十三名共产党员。曾是:上海李达,李汉俊;北京张国焘、刘仁静;武汉董必武,陈潭秋;广州陈公博;长沙毛泽东,何叔衡;济南王尽美,邓恩铭;旅日代表周佛海。此外包惠僧受陈独秀派遣也参加了会议。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柯尔斯基列席了会议。后又为安全计,8月初转移到嘉兴南湖一游船上继续。最后,选举中央领导机构时决定暂时不建中央委员会,只设立三人中央局,并选举了陈独秀任书记,张国焘为组织主任,李达为宣传主任。据说会议在众人齐呼「第三国际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声中闭幕。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1章,第9节:正式政府,非常总统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1章,第9节:正式政府,非常总统

第1章,第9节:

正式政府,非常总统

孙中山五四运动后卷土重来,是他在广州另组政府的继续。他那时的策略仍是,鼓动部份友好军阀,攻打其它敌对军阀,然后,挥军北上,仍望以武取胜,冀期压倒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