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部分(第1页)

此外, 1931年1月7日,*在上海召开六届四中全会。共产国际代表米夫出席会议,推王明入政治局并任总书记。随而又于1月15日,*中央决定成立「苏区中央局」于江西宁都,指周恩来、项英、毛泽东、朱德、任弼时、余飞、曾山等为委员,周恩来任书记。但至12月底周才到任,曾由项英暂代执行。同时于同年11月7日,在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选毛泽东为主席、张国焘、项英为副主席,朱德为红军总司令。自此*不但有党、有军,并且组成政府与南京相抗衡。

围攻瑞金是一项军事的行动。蒋出大军,逐次升级,但都无功而退。*屡采用游击战术战胜。蒋介石后总结其失败经验,于一年后的三十年代初,重新再发动第四及第五次围攻战役时,他就针对过去进军弱点,采取逐段筑建堡垒策略,层层推进,只守不攻,使红军再没有周旋余地。最后迫使*红军放弃瑞金,杀出重围,转移他去,史称「长征」。随而,在大西北另建休养生息之地。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蒋这三次军事围攻失败,是他北伐以来初尝败仗。这无疑亦使他一直耿耿于怀,故此,以后发兵卷土重来,就不像以往地轻敌;然而,由蒋发起的这连串「围剿」战争,是他只关心将由谁当中国未来领导人之战。而在这个时候,日本人已侵入东北,为了国家民族,为了主权安危,继续只顾对*根据地发兵的所谓「反割据」宣传已无法叫国人默然接受;再这样自己人打自己人,就显然无法自圆其说了。于是,蒋提出了另一口号:「先安内,后攘外。」这也就继而催化了三十年代的中国政局发展和对立。

第2章:统一与割据的对立,小结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2章:统一与割据的对立,小结

第2章:统一与割据的对立,小结

对立的较量与进程

中国处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特色是统一与割据的对立,是革命或不革命的力量,各占地盘,多面交锋。

统一,是各方面势力表面相同的最终目标。割据,倒曾是达成统一之前的客观状况。因为无论在什么口号下,不存在割据,又何需统一。就因为彼此都占有地盘,或以督军之名,或以政府之尊,才具资格条件参与统一竞赛。从客观的政局来看,同是一方之雄,谁都有潜力当领袖。

关键实是如何统一。当时有主和与主战的分歧。大气候是,南北对立,各组政府,各有军队,互相抗衡。因而大小战争不绝。譬如,在不同阵营间,自是旗帜鲜明;敌我界线明显。另外,在相同阵营内,亦有反戈背叛;不易分清谁在革命。整个二十年代,尤其在军阀或国民党内战争,多是这两大类谁主浮沉战争。

同时,尽管这些战争在发动的当儿,其所用的公开宣言总离不开声称是为国家统一,是为真正共和,是为*政制。然而,其背后的实质,仍实际上是,或为要控制北京中央政权,或为要争夺有利造反基地。因为北京是历来帝皇权力的象征;广州是近代革命造反的温床。于是,一在北,一在南,便成当年军阀或建立政权者必争之地。因此,从1921年至1926年这五年内,战争的范围是:北有北斗,南有南争。史家对这分别缠斗现象无疑可以有种种的堂皇解释,譬如,为国为民,解决分裂,等等;然而,最朴实无华、最人所共见的真实情况是,在北方,那些北洋军阀间互相的联合又斗争,全是各抓机会意图控制政府,代表国家,寻求得到外国贷款,用以私下养军扩军,从而自我壮大,多占地盘,然后再以武力打败其它割据势力,统领全国。这就是当年为何一再打仗的方向与导因。

与此同时,即使在南方,西南军阀与孙中山亦不外互相利用,旨在联成一支劲旅,然后在南北对立中,以谁合法与谁非法的名义,又或以真共和与假共和的理由,另组政府对立,划地称雄。孙中山的政治鸿图壮志,是要以武止武,消除军阀割据,实现全国统一,宣称以三*义救中国。但当他的北伐曾一败又再败时,人民所面对的依然是另一个军阀,广州国会不比北京国会合法,其辖内的百姓也不认为政制*,只是说得比别人漂亮,并不比别人恩惠。又原是革命军的陈炯明又何尝不是欲当军阀。

而且,最反常是,寻求统一者主「战」,安于割据者主「和」;这是另一特色。但都是暂时性。到后来,连孙中山也不坚持己见了。他既一方面采取联俄容共的政策,又另方面不排除与敌合作求成。当刚以军变入驻北京的冯玉祥要他北上时,他亦同意寄希望于谈判而至统一。不过孙因肝癌病发,死于北京,壮志未酬。是孙的后继者以武力再北伐,终打破南北的对立,但又造成国共分裂。

综观在这十年之内,笼统地说,最初的五年是:南北对立为主,各自内斗为辅。北方有直奉战争,南方有陈炯明叛。都是最突出的。说到底,同是争领导权之战。

至于其后的五年,则是南方的蒋介石崛起与意欲雄霸天下。由制造中山舰事变从而夺帅,到北伐中途带头发起搞清共,他先取得了国民党内领导权,随夺取国共携手的北伐果实;又以国民党的军队合盟打败北洋政府,继以黄埔嫡系军力逐一排除党内异已。所谓中原大战,实是兄弟阋墙;国民军内互竞谁当最高司令之争。也无所谓革命与不革命。最后,围攻瑞金,是清共后再要赶尽杀绝。

自此,曾是中国南北政府对立之争,遂演变为国共间的相持较量。强弱虽悬殊,取向却不同。对立继续。

第3章:安内与攘外的对立,导言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3章:安内与攘外的对立,导言

第3章:安内与攘外的对立,导言

当时的形势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