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6部分(第1页)

?名声大噪。此外,八路军第 129师在刘伯承统率下也曾于10月19日晚成功突袭一日军机场毁机二十四架。然而这些都是小胜。平型关还是被日军攻下了,继于11月8日太原亦告失陷。

与此同时,日军在华北的战场进军山东。省长韩复渠放弃泰山天险而自顾逃命,济南失守,全省沦敌。蒋介石在河南将他扣捕枪决,据云,杀一儆百,以安民愤。

进入 1938 年后,中国最大的防御战有二,其一是徐州会战,其二是武汉会战。徐州位于江苏,海陆要道,属于第五战区。由司令李宗仁统领正面抗战。日军则由矶谷师团自东推进,后来板垣师团自北南下夹攻,最著名的御敌战役是台儿庄。根据记载,此役国军集兵达六十万,日方亦遣兵廿四万,双方曾力拚于台儿庄内。先是日军发动 攻势,占去该镇四分三地,后来中方合围反攻。鏖战由3月 23日起至 4月7日止,双方伤亡惨重,中方二万,日方亦一万多。最后日军撤退。此役国军胜利。但也只是暂时。因日军于5月 19日攻下徐州,继而进逼武汉。

史载,为了阻敌西犯武汉,使有时间多作准备,蒋介石下令于 6月 11日炸毁黄河下游河南郑州地域的花园口堤坝,冀以黄河之水,暂挡日军西进。因而泛洪遍野,溺死无辜百姓,并曾导致邻近河南、安徽、江苏三省 44 县被淹,89万人葬生,千万户人无家可归。代价非浅。武汉是在湖北,位于长江中游。由于日军不断西进,防御战区亦随增加。这时候属于第九战区,由司令薛岳正面抵抗。

日方7月以兵廿五万沿长江两岸围攻,中方集军百万,防卫于大别山及鄱阳湖一带,是为武汉会战。无奈,10月下旬,亦告弃守。26 日失武昌、汉口,27 日失汉阳。

同一时期,中国南方亦有广州会战。那是第四战区,司令是何应钦,后由张发奎替。1938年10月初日军自中国北方青岛、大连、及上海遣派其第 21军南下,先以军舰载运至广东东南海面大亚湾习结,并于10月12日起登陆,进攻惠州。中方以余汉谋率第 12集团军作为主力迎抗。然而,节节败阵。10月15日失惠州,19日失增城,21日失广州。至26日失佛山及其南郊,战役结束。又因粤汉铁路是由广州通往武汉,故此,两地同时放弃。

不过,日军由于部队伸展分散,自此无力再行集结西进。史家遂把这以后称作为中日战争「相持阶段」。

同时1938年 11月日本政府调整对华的新关系。提出以「睦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合作」三原则作为方针,展开「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自此在政治上,实行「以华制华」,决在占领区扶植并强化傀儡政权,及加紧对重庆国民党政权的分化。并且在军事上,停止对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以确保已占领区的治安为主。

同月,蒋介石亦提出相应政策,「发动有限度之攻势反击」,但对「敌后方之游击部队,则加强其对敌后方之控制与扰袭」。

无可否认,抗日战争御战初期,是蒋方进行攘外政策最积极也同时是损失最惨重的一年。所有抗日正面战争,主要是国军执行的。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分工。但也不能说红军没参与。平型关那一役,还有百团大战,都是红军在抗日期间著名的战役。而且打得漂亮。不过,国军的战绩也辉煌,就是更加凄惨壮烈,人数也多,规模较大。这当然也因为国军与红军的比例不同。同时分担的战斗任务不一样。这时,最大的意外竟然是汪精卫自重庆出走。 。。

第3章,第8节:汪氏政权,矫言救国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3章,第8节:汪氏政权,矫言救国

第3章,第8节:

汪氏政权,矫言救国

汪精卫于 1940年 3月20日在南京组织「*」中央政府,自任主席兼行政院院长,为日本侵华搞美化活动。他四年后在日本病死。随后,有人撰文写书为他曾充当汉奸而诸般解释,甚至矫言说他只是变相救国。然而,他为日本侵略者办事,甘作鹰犬;屠杀敌后抗日游击队,事实昭然。任谁代他辩说什么,都难以再还他清白。

汪精卫是广东人,青年时胸怀大志。曾因行刺清摄政王戴澧被捕,于辛亥革命时获赦出狱。其后追随孙中山搞革命,与蒋介石誉为孙氏革命后期的左右手。汪助掌党,蒋助掌军,二人既是协作者,亦是竞争者。北伐中途,他们二人,一主持武汉政府,一主持南京政府;在全国政治上「分庭」抗礼,但却又在处理与共产党的合作关系上,一同先后举行「清共」。二人同样认为,共产党是国民党在当时及以后的势不两立政敌。所以,从 1927年至1937年这十年间,汪蒋二人一方面是与共产党不和,另方面是二人在中国政坛上,互相争雄,互相倾辄。无疑,由于蒋氏曾因手握兵权,屡占上风;汪氏也大有支持者,并常以党内其它主要人(如胡汉民等人),一再另立中央,与蒋公开抗衡。而又1927年间发生的「宁汉分裂、宁汉合流」,然后1931年间短暂的「宁粤对立、宁粤统一」,都是汪蒋二人在国民党内的权斗。蒋介石曾经因而有第一次(1927)下野又有第二次(1931)下野。那固然是国民党内反对蒋氏独揽大权,身兼数职;亦难掩饰其竞争者汪氏冀期借力打力,取而替代。而汪精卫至三十年代初期后才真正地认识,蒋氏掌军占尽优势,遂开始有二人协作,以林森为政府主席。蒋一心要力服群雄,南征北讨,干戈中原;汪则出掌行政兼当外交部长。对于日本的侵华与蚕食,蒋汪二人的不同处就是,蒋不过是要延后「攘外」(抗日),汪显然是找机会「媚外」(投日)。1936年发生西安事变时汪精卫身在意国养病,是何应钦自任讨逆军总司令的同时,曾急电叫他回国,因他们都是亲日派,一齐与日本打交道,例如签订「何梅协议」。因蒋介石安返南京,汪精卫再一度无职务。七七事变后汪氏代掌党,任副总裁,代蒋开会。他过去的声望和特殊的身份遂成为日本1938年开始的意欲采取「以华治华」政策要争取的国民党内高层对象。

当时日相近卫提出三项「和平」政纲,通过途径,与中方谈。在党高层会后,汪蒋二人意见不同。蒋坚持继续抗「战」,汪则主张与日言「和」。最后汪离重庆。

汪精卫是于1938年12月19日假云南乘专机抵达越南河内。22日,日相近卫发表了第三次对华劝「和」声明,表示「不要求领土,不要求赔款,归还外国租界」、「又两年内撤军」等项,作为响应汪精卫与日本言和运动。这些内容实在是太好了,就没解释日本为何侵华!投入人力物力不算,日军伤亡也很严重。然而汪精卫据说相信了,而且公开地回答他同意。同年,12月29日汪精卫在河内发出「中央常务委员会国防最高会议书」及「艳电」,电文表示,日本「对于中国无领土之要求」、「尊重中国之主权」、并且能使中国「完成其独立」,(汪愿意依循)以「互相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合作」三项原则,「与日本政府交换诚意,以期恢复和平」。(汪认为) 这样做「不但北方各省可以保全,即抗战以来沦陷各地亦可收复,而主权及行政之独立完整,亦得以保持。」那本是汪发给国民党的公开信。1939年1月1日国民党发布永远开除汪精卫声明,并撤除汪一切职务。 2日*周恩来对汪的艳电加以谴责。4日,日相近卫辞职,平沼接替,另组内阁。这期间汪的「中日和平运动」突然中断了。随着发生了汪在河内遇刺的事件,不过误中副车,死助手曾仲鸣。4月下旬日本终于派人把他救往上海。再开始投日谈判。5月31日汪率周佛海、梅思平、高宗武等往东京,落实所谓「还都」(即是要把「国民政府」迁回南京) 准备。8月28日汪在上海主持日治区内国民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为其集团的投日合法化制造依据。与此同时,日相又再易人,阿部组阁,取代平沼。11月,汪与日本签订「日华新关系调整纲要」及「秘密谅解事项」等密约,开列今后合作内容,被史家讥为「卖身契」。翌年1月底在日方安排下,汪与北平「临时政府」的王克敏及南京「维新政府」的梁鸿志在青岛举行会议,商讨彼此日后关系,决定以「国民政府」还都南京之日,为「临时政府」及「维新政府」取消之时。就这样,汪氏政权3月30日在南京宣布成立。汪自任「国民政府代主席」(据称虚座留待林森前来) 兼「行政院长」,并且发表「还都宣言」,又陈公博任立法院长,周佛海为财政部长兼警察部长等高级人员宣誓就职。自此汪算代表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由重庆搬回南京,并且在日军占领下继续统治中国。这是汪的愚民解释。当然难被史家接受。一般称它「汪伪政府」。因为日本扶植它的出现,也如利用其它傀儡政权一样。最早有「满洲国」,依然存在。随后,又成立有殷汝耕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1935年11月);又德王的「蒙古联盟自治政府」(1937年10月);另王克敏的北平「*临时政府」(1937年12月);加梁鸿志的南京「*维新政府」(1938年3月)。同时,当同意取消了北平「临时政府」,却又以原班人马另立一个「华北政务委员会」;此外,又有「蒙强联合自治政府」。的确名目繁多,彼此各不统辖,只全部听日本幕后指挥。即使汪的政权,成立了八个月,日本才正式发布承认它的存在,还因日本要与汪签订「关系条约」。至1943年1月19日日本才容许它正式对英、美宣战。因此它的所谓「独立、合法」地位可想而知。

汪精卫强调他是曲线救国,一再声称他可减轻人民受苦。史家认为,这是汪的自圆其说,替他自己卖国脱罪。1944年11月10日汪精卫病死东京名古屋医院。陈公博继其位。后来,这个政权在日本投降后宣告结束。陈等要员或囚或杀,也包括汪妻陈璧君。1946年她被公审时这样反驳:「日寇侵略,国土沦丧,人民遭殃,这是蒋介石的责任,还是汪先生的责任?说汪先生卖国?重庆统治下的地区,由不得汪先生去卖。南京统治下的地区,是日本人的占领区,并无寸土是汪先生断送的。相反只有从敌人手中夺回权利。另外,汪先生创导和平运动,赤手收回沦陷区,如今完璧归还国家,不但无罪而且有功。」

另有同情者说,汪统治总比日本人直接统治稍多一些手下留情,网开一面。不过这被斥为狡辩。汪迄今仍背负臭名。较温和的批评就是,汪氏与蒋长期争权。抗战开始之后,汪对日人的军力估计过高,又对国人的潜力判断悲观。故此,投日既可满足其个人的领袖欲,亦可在旦夕间可与蒋分庭抗礼。

最值得注意是,汪与蒋尝自翔是孙中山革命的继承者,然而,自孙死后不久,二人即起派斗。并在北伐中途发起清共,实则排除异己。蒋在前,汪在后,均同样地违背孙的遗志,不再联俄容共。所以如此,究其实因,乃蒋汪二人的私心使然,总要称大,耻居人下。总之蒋也好,汪也好,务要大权在握天下唯我独尊。同样,在安内与攘外的问题上,正如他们在北伐时对统一与割据问题的取舍和选择,都曾经是,如果涉及个人利害得失,宁可割据,不尚统一;所以,遂有宁汉两府之分。在抗日的阶段,对安内或攘外,二人取向仍是一致,就是,务先安内,然后攘外。蒋是口号鲜明;汪是托名清乡。汪在南京期间,多次配合日军强化治安运动,每以和平军打击敌后游击队,绝对是汉奸所为。

第3章,第9节:皖南火拚,相煎何急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3章,第9节:皖南火拚,相煎何急

第3章,第9节:

皖南火拚,相煎何急

皖南火拚,又称皖南事变,或称皖南冲突,是中日抗战期间新四军被国军围剿的一宗自相残杀军事悲剧。

发生了这宗事,又使人怀疑国共间合作,是否只是貌合神离,否则何置如此血腥。新四军是*部份红军与华南游击队合编而成。事件使*在华中军力大损,自然大骂蒋方不是。全国舆论亦谴责蒋借故回到剿共旧路。

然而,蒋方为何这样?据称,事件的起因是:蒋方当时怀疑共方部队在华中的敌后有不轨的活动,到处招兵买马,扩大所属部队,这对国共双方间的军事势力对比和发展有不利趋向。于是,蒋方提出双方统率部队合应各自归防,并以中央抗日军委名义,要求八路军与新四军由华中地带退出,北上黄河,划清防线。共方最初抗议反对。但后来又稍作让步。发电同意促新四军离开长江流域,进入华北敌后活动,并传令新四军执行。但新四军在转移的行军阶段,速度较缓慢,路线有偏差,就发生了冲突。

当时中日两方战争处于胶着和不进攻状态。国共所属部队,防卫范围交错。尤其是八路军及与游击队合编的新四军,深入日占区的敌后,不直接受国军指挥。蒋方对此一直心存顾忌。基于不欲共方军力乘势东进南下,遂下达要各自归防的命令和要求。从整体言,蒋方所统国军军力庞大,防御区是正面战场,尤以江南及西南为主要范围。因此,要求*退至江北,亦即华中华北地带。另外,*军力较小,防御区在西北。其它地区,基本上是负责敌后的游击战配合。就因为如此,散布面较广;在抗日战争深化后,游击队伍蓬勃发展,也是当时实际情况。有些地区甚至更被共方逐渐发展为敌后根据地。在蒋看来,这是蚕食。所以,蒋方当时作出各自归防决定,亦是针对这一趋势,企图力阻共方在敌后的扩大。延安当然明白。基本同意执行。而且让新四军北上,是避重就轻的策略。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在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统率下转移至安徽茂林山区地段,突遭国军合围袭击。史称皖南事变,或称皖南冲突。皖,是安徽;茂林,在其南部,故称皖南。其实,在当时被合围的新四军部队并非全部,而是新四军的总部人员及所属的一支部队,约共9000人。

而奉令参加合围的国军总数八万,有七个师,属抗日第三战区由顾祝同当司令。双方火拚七个昼夜。新四军最后全瓦解。结果是,军长叶挺被扣,副军长项英被杀死,部队中有2000人突围,其它大部份阵亡,有小部份被俘。

全过程前后共十一天。因此不可能因为误会。国军围击是刻意的。而且蒋曾下了军令。甚至有资料称,生擒正副军长还有巨额奖金,叶挺十万,项英五万。因为重庆中央军委方面认为,新四军是一支逆军,违背军令,不听调动。事后,新四军番号被取销,其它支队下令通缉。而叶挺被扣后受到军事法庭裁决,以叛变罪,长期收监。

谁若细加追查,也应不难发现,皖南这宗冲突不是偶发事件。延安方面中央军委早已发觉事态严重,只是统率新四军的项英未感不妙而已。因为重庆对*活动于华中的情况早已于1940年10月表示不满,并限令他们一个月之内撤至黄河以北。11月中旬延安在抗议后终于同意,曾以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四人名义,覆电蒋方,将把皖南地区新四军的部队调至长江以北。但亦表明,已在华中的其它新四军支队保持不动。只是一个月过去了,项英并未按照延安所说移动。12月初,蒋方致电叶挺,下达行军路线,要新四军遵守。按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