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8部分(第1页)

*红军及归其指挥的敌后游击队伍有过许多次歼灭性围攻。据称,早前规模较小的国军「剿共」事件有:湖南「平江惨案」、河南「确山惨案」,都是*红军及其家属被袭击屠杀的个例。其后规模较大的军事行动曾计有:一、遣阎锡山部围攻晋区的游击决死队;二、遣朱怀冰部攻袭冀西的根据地;三、遣石友三部在冀南大举进行讨共。也于这段期间,毛泽东提出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卫性原则,从而克制了这狂潮。

又第二次再由蒋介石重庆政府掀起的*高潮,是开始于1940年9月至10月的苏中「黄桥战斗」,矛头直接指向江北的新四军,陈毅在此役中大败韩德勤部,继而,1941年1月4日发生了「皖南事变」,新四军被庞大数目国军在安徽茂林区围歼,军长叶挺被捕,副军长项英死,新四军被国军指为违抗军令,宣布解除番号。*在此事件中采取了「有理、有利、有节」策略,一方面重组新四军,一方面以舆论反击。因各方支持响应才迫使蒋氏暂再收敛。

第三次*高潮的掀起,是蒋介石于1943年3月发表他署名的「中国之命运」,把中国当前的问题说成是「内政」的问题;所谓「内政」,就是「剿共」。适值第三国际宣告解散,国民党叫嚣铲除共产党,并动员胡宗南,发兵达四十万,于6月间包围陕甘宁边区,意图出其不意闪袭延安。此举被朱德发声明阻止。*并连续在各地举行万人*,公开抗议,反对内战。与此同时,又重申毛泽东已发表的「论持久战」与蒋抗衡,针锋相对。

虽然大规模的国共武装对峙暂被化解,然而,*认为「蒋(军)、伪(汪)、日(军)」三方配合的「清乡、蚕食、扫荡」却继续。

*史家指出,四十年代初期,中日间的正面战场上的交锋,暂告停顿,但是沦陷区内敌后的游击区战斗加剧。那是因为,日军的太平洋战争正在扩大,对华战略亦出现重点的转移。其实就是,日本开始以汪精卫组伪政府,协其治华,并且调军队在日占区内大搞「治安运动」,亦即现时史家所描述的「清乡、蚕食、扫荡」这些联合「剿共」行动措施。又日军把华北及华中内的不同范围划分为三种大区域,定名:治安区(即日占区)、准治安区(即中、日双方仍在争夺的游击区)、和非治安区(即*有根据地的解放区),然后分别以不同的策略,对敌后游击队及*八路军采取歼灭战。那才是最惨烈的生死战斗。

所谓「清乡」,主要是在「治安区」内进行。由汪政权组皇协军配合,承袭蒋介石的保甲制度,把乡村逐一地圈定,加强特务活动,清除不稳分子,掠夺粮食物资,加强奴化教育,目的是意图巩固其占领区的继续统治。

所谓「蚕食」,是在「准治安区」实施。在这区内,既用恐怖手段亦采怀柔政策,其目的是把游击区内的居民赶进日占区内,然后把已空出的村庄平毁,务使游击队无法隐蔽活动,广建碉楼,修封锁渠,阻八路军深入。

所谓「扫荡」,是针对「非治安区」内*解放区抗日根据地而执行的。日军在此沿用蒋介石剿共期间施行的「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即是,把村庄烧光,把疑者杀光,把物资抢光,意图籍此摧毁抗日据点。

本来,汪精卫建南京政府不靠什么军队;全赖日军,狐假虎威。后来陆续有部份国军投靠其阵营,最盛时据称竟然曾拥兵至八十万。有史家说,是蒋介石献兵,与汪连手剿共。因日军施行的「清乡、蚕食、扫荡」是由汪氏执行,又国军队伍在转投南京伪政府后,就可以明目张胆地四出进行剿共。另据外界史料,投汪的国军有:1941年3月国军第五军副军长刘月亭率其所部投汪;5月国军师长公秉藩率其所部投汪;6月国军六十九军军长毕泽宇率部投汪;1942年2月国军骑兵第一军赵瑞、杨诚所率两个师亦投汪;4月国军第二十九集团军副司令孙良诚率辖下师长三名、旅长三名、纵队司令二名及其所部投汪;此外,还有些是隶属国军指挥的游击队或公安队投汪,较为公开的有:苏鲁战区游击纵队副总指挥李长江率五个司令八个支队共四万人,及江苏省保安八旅旅长杨仲华等投汪。至1943年4、5月间,尚有国民党监察委员兼第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庞炳勋,及新编第五军军长孙殿英等投汪。而这些投汪后的国军及部份在日占区内征集入伍者组成了皇协军,使南京的军力曾达到八十万众,原属于国军的共计约五十万,约占其总军力百分之六十二,另有百分之三十八是在日占区内强拉壮丁,及改编土匪流氓组成。此外,还有汪氏南京政府的民团、警察没计在内,数目不少。

又据不完全的估计,在四十年代的初期,先后投降入汪政权的原国民党中央委员有二十人及高级将领五十八人。据称,他们这大批人是为要执行当年国民党所谓的「曲线救国」,当兵的加入皇协军,分头剿共。现时关于这类陈述,还有史料透露,其后原属国军新编第五军军长孙殿英因战败为*所俘,在他保留的密函中,搜获蒋介石给他的当年手谕。若真,那确是夷匪所思的难堪实证。 。 想看书来

第4章,第2节:远征缅甸,代价非浅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4章,第2节:远征缅甸,代价非浅

第4章,第2节:

远征缅甸,代价非浅

人们奇怪,在抗战时,中国为何派军远征缅甸?而且前后两次,负出代价非浅。有十多万士兵因而阵亡。

据史家称,其时政府最大的远征缅甸理由是要保中国西南大后方军备的补给。读者尤应记得,中国在淞沪战败后,南京政府迁往重庆。重庆位于四川,在中国的西南,也因此被称为抗战的大后方。从1938年到1940年,日本未发动太平洋战争前,这重庆大后方的主要供给由中国以外经滇缅公路而输入。但是,到1940年,德、意、日组成军事的联盟,称轴心国,在全世界发动侵略。日军向美国珍珠港突袭的同时,挥兵全面地在太平洋发动了战争,随进军东南亚各国,当然包括缅甸在内。直接威胁到中国大后方外来援助。那是因为,中国的运输线,自外进入重庆,就是滇缅公路。缅甸是英属地。日军攻入仰光。英军节节败退。与此同时,中国加入为反法西斯同盟一员,正式向日宣战,成为世界四大主盟之一。蒋介石被任命为中国战区总司令。原先包括缅甸,随后又不包括。其分别是英国不想让蒋介石指挥缅甸战争。但是,无论如何,中国自身要保护西南大后方外援,又有义务支持同盟国抗日,就有了新任务,出兵缅甸抗日。这就是当年原因与理由。

1941年12月25日,中英签署条约,同时在英国要求下,蒋介石派出远征军。本来共同抗日。只是,英国对中国的军队心存歧视,同时并不看重其战斗力。最初,不让进入缅甸范围;所以那时中国大军停在云南边界候命。后来因为日军连陷缅甸多城,英国才让他们开入境内。然而,到那时候,形势大变。英国自己的打算是,放弃缅甸,退入印度。因为英国最大的亚洲利益和资源是在印度。因此英国把守住缅甸认为属次要。所以,当中国军队开进缅甸时,英军已正在大举地西移,尽量让中国军去挡日军进攻,而她自己只顾抽兵撤退。就这样,中国远征军成为她后盾,在战略上掩护英军逃走,捱打殿后。

不过,根据现时能读到的纪录,中国军曾有辉煌的战果。至少,在经过剧烈战斗后,曾把几个城市收复。例如,曾有东瓜大捷及仁安羌大捷这些战役。但又赢得这两役的师长均先后死于缅甸。其中以戴安澜之死甚为轰动。当时,在解救被困的英军之后,友军随即走了,中国军便捱打,最后,在日军的陆续增援攻势之下,只好弃城撤阵,分兵三路退出。最大的悲剧出现在这一阶段。中国军在逃离中死亡五万人。据称事情这样发生。他们曾误入野人山。除了也曾遇袭而伤亡,最惨迷失在丛林峻岭。于是,断粮加上毒瘴,陷身丛林沼地,因而,病死失纵不计其数,部份辗转亦到印度。只有一小部份退回云南。

中国首次派入缅甸的远征军是于1942年2月16日出发,由司令罗卓英及副司令杜聿明统领。共计有十万人,番号是三支军。杜聿明兼率第五军,甘丽初率第六军,及张轸率第六十六军。本来缅甸划入盟军中国战区,原先由蒋介石任总司令,并由美国将军史迪威任参谋长。后来盟军又决定把缅甸战区范围从蒋介石的指挥中拿走,改由英国韦维尔上将统领印缅战区作战。所以,中国远征军的统帅就此变成了由外国人担当。即使如此,中国军队仍是尽其职守攻战。3月19日,在仰光北面,胜利第一仗由第五军200师师长戴安澜带领下,与日军激战十二个昼夜,歼敌五千人,俘四百人,取得史称东瓜大捷那场战役。

另外第六十六军亦于4月上旬进入缅甸。其辖下的新38师由副师长齐学启率领,奉命于4月中旬开抵仁安羌北面进行解救被日军围困的英军第一师及其战车营。经过三昼夜的苦战,日军受挫后撤走了。于是,英军获救后西退至印度。这就是史称仁安羌大捷。然而,由于英军光是想逃出缅甸,中国军的作用只掩护撤退。据说在转移中,中国领军与史迪威不和,就此在策略上彼此分歧,协作不力,转胜为败。最大的关键是日军占了腊戍,切断远征军的后方,大部随英军向西撤。这就发生了兵败野人山那一场惨剧。缅甸野人山原称克钦山,在邻近印度边界的西北,实是千里无人原始森林。远征军进山后,粮缺弹尽,饥寒交迫,另加毒瘴猛兽,士兵大量死亡。浩浩荡荡的十万远征军,在交战转移中折损六万。其中曾率领打嬴两次大捷的两名师长,载安澜殉国,齐学启被捕。又于载安澜死后,下属带骨灰归国。政府曾为他举葬礼,各界名流均往吊唁,连那时身处延安的毛泽东都曾送挽联致哀。但被捕的齐学启则遭日军囚仰光。有关他的不幸,曾说及汪精卫派人往劝降,但他不为所动,至1945年3月13日死狱中。

根据史家记述,当年只部份远征军,如第90师、第96师、第200师、新28师、新29师的残余部队成功撤回中国云南,又后路被切的其它部队则通过胡康河谷进入印度,主要有新编38师,合约三万,留在印度。其后在那里接受美国将军史迪威重编集训,配备新式装备,又其后中国再通过空运又遣三万士兵,加大这支队伍。直到1943年年底时,中、英、美三国决定要反攻缅甸,才又投入战斗。所以,从1942年5月以后,至1944年1月左右,日军不但全占缅甸,而且占有了东南亚。那时滇缅公路基本半被日占。又1944年反攻虽开始,前后战斗一年,至1945年1月,缅北才告克复,最后夺回腊戍。这样盟军才控制了北部,滇缅公路重获开通使用。亦可以这样说,中国所谓遣军保护滇缅公路,前后三年,然后成功。又那时候日军在太平洋战争已是节节败退,二次世界大战也近尾声。

因此,若然以此为据,所谓打通滇缅公路确保西南后方外援,完全仅是空谈。反而,在那阶段,倒是日军,为了确保其军力的优势,要与中国东北连接起来,从而发动最后一场八个月攻战,曾使中国境内国军出现大挫败。由1944年4月至12月底,日军自北向南斜下至贵州,败国军于河南、湖南、部份福建、广东、广西、部份贵州,最后把交通线贯连接通缅甸。这一仗国军折兵达五十万。

至于盟军在缅甸的反攻战争,约起于1944年1月,盟军分三路进军。美军从东南亚推进,英军从印度入,中国自云南下。这回,中国方面由何应钦担当总司令,后改由卫立煌替代,发兵达十六万人。共节制两大集团军,第十一集团军由宋希濂率领,第二十集团军由霍揆彰率领,共十四个师。另外还有六万兵由印度随英军入。战斗达一年才收复了缅甸北部。至1945年1月27日中国驻印部队才与中国远征部队在中缅边界芒友第一次会师。3月,挥军南下收复腊戍。这才真正把滇缅公路在两国间再打通。其后,远征军与英军会师于乔梅,缅北反攻作战终止。

与此同时,日军因在菲律宾的失败,从而收缩战线,全部撤出缅甸。至此,盟军在缅甸的战事全部结束。这一役反攻,历时一年半,合共歼灭日军四万八千余人。

又据战后发布材料,中国的远征军,前后发兵两次,共计合三十万。战斗伤亡总数六万多人,另五万多人撤退中失纵,因此,损员达十多万。又盟军亦死二万人。

另外,中国远征军于战事完结后曾全部返云南。近世常传国军有残部留缅甸,在金三角地带种卖毒品维生。其实,那些国军余部,是大陆解放时,由湖南经云南退往缅甸。原是第八军长李弥所率部队。曾于1948年改编为第十三兵团,又1950年战败后由云南入缅甸。至1954年底,李弥残部多数陆续撤往台湾。但有一部份继续留下。 。。

第4章,第3节:西南西北,国共后方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4章,第3节:西南西北,国共后方

第4章,第3节:

西南西北,国共后方

中国抗日期间,有两个大后方。一在四川重庆,一在陕西延安。这正如抗日战争的中国战场也是分为两个。一个叫作正面(中日)战场,另一叫作游击(敌后)战场。并分别由重庆国民政府,或是延安*中央指挥。重庆政府是南京国民政府的迁都,基本由国民党操纵,并以蒋介石为领导;延安*中央是瑞金政府的西移,是以毛泽东为核心。因此,在重庆后方是,以依循孙中山倡导的三*义作为其施政纲领,总体地说,是欲把中国带进一个资本主义体制的社会。而又另一方面,在延安后方是,共产党以遵从马列主义为主导试图走社会改革道路,企望使中国成为一个实行共产主义的国家。所以,两者迥异。

又当时的中国,划分红区白区。红区是泛指解放区,亦即延安所在的陕甘宁边区(地处中国西北)及听其指挥的由红军在日占区内建立的众多革命根据地,它们在政治上鼓吹共产主义。至于白区,则泛指国统区及日占区。那时,国统区是以重庆为首都的国民政府辖区(主要坚守中国西南)对外领导全国抗战。另外,日占区是泛指日军在中国境以军力占据的大片区域,一般来说,是从东北向西及南推移,西起蒙古,然后南下全占东南沿海诸省,至海南岛。白区的特色是,共同在政治上反对共产主义。

中国古语有云:山无二虎;天无二日。意思是说,人无二主。亦即在中国土地上只应有一个共同的领袖。

中国抗战时期,日军尽占东部,本曾先拥溥仪立满洲国,随又再举汪精卫组伪政府,都是日军企图以华治华的副产物。另外,有蒋介石主持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以及由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及设于陕甘宁区的延安政府;各有统治纲领,辖下人民,所属军队。所以,关系是复杂的。从抗日大前题来说,国共是携手合作的;从未来统治权来说,国共是争持对立的。因此,总是既联合又斗争。

毛泽东曾经把*在这抗日战争时期中的发展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并概括其过程为:起,伏,起。或确切地叫作:一、上升时期;二、下降时期;三、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