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7部分(第1页)

自此曾经有不少人加以分析,罗列过*建国前后的冲突,归结了几项不同的原因。最突出者,有四:

一、政治强人冲突。这是指两国的领袖私人不和。即是赫鲁晓夫与毛泽东有个人的恩恩怨怨。原因一。

二、意识形态分歧。这是指两国对马列各有解释。即是两国间对未来世界革命的走向不一致。原因二。

三、国家利益有别。这是指中俄间的利益有矛盾。即是两国为本身的利害问题未能达成共识。原因三。

四、地缘政治必然。这是指中俄的地理无可避免。即是两国因地缘的接近在发展上引起磨擦。原因四。

纵观以上四大原因,其中,以赫鲁晓夫与毛泽东的互争第一,被一般人在讨论时当作为最热门话题。其次,就是,上述二人及中俄两国间对马列及史大林主义的解释,各执一词,互不让步。至于个别国家利益及彼此地缘关系所引起的磨擦,则较少地受到应有的进一步讨论。

而事实上,刚巧是反过来。主次对易,才是真相。现时更多数据证明中苏交恶是因国家利益造成的。其次,才是「意识形态」冲突。至于毛泽东与赫鲁晓夫的「个人恩怨」更是火上添油;另外,中俄两国「地缘因素」自然不应忽略。中苏关系交恶有长远的伏因。中国人说,严冰三尺实非一日之寒。若要追根溯源,可以回顾更远。

早在三十年代,那批曾在苏联受训返华后在*中央成为代表及执行苏共政策的「二十八个半塞尔什维克」集团份子,逐渐退出权力中心。这是中苏双方关系决裂的萌芽期。这是由于中国国情有别。以毛泽东为首的「红区」派因「发动农民」参加革命取代了以「组织工人」为主的「白区」派,不但在众根据地领导红军进行革命斗争,而且阳奉阴造地全不依循苏共指示行事。著名的长征以后就更甚了。这种情况继续至中国抗日胜利后。而且,尤应注意,苏联在二次世界大战时,因为要取得同盟国援助对付德军入侵,把共产主义阵营第三国际解散了;亦即是说,*及其它各国的共产主义团体从此各自独立为政。同时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又与当时国民党操纵的中国国民政府订立「中俄合作条约」,并且,曾一再传达叫*不要与国民党争雄。这时候的延安中央,续采阳奉阴违对策;甚至百万雄师渡江南下,也是抗拒史大林意见的。历史证明,苏共史大林对中国革命的分析有许多错误;而且还经常采取一个机会主义者的做法。例如,当他看到国民党的确大势已去后,便调回派驻国民政府的大使罗申,改派米高杨秘密去西柏坡,与毛泽东商讨日后的关系。这是明显地见风转舵的表现。因为局势已经非常明朗,中国未来的新政府将会由*执掌了。苏联至此再用共产主义阵营招牌,更多是为维持它在华的利益铺路。因为苏联手上的中俄条约是国民党主持下的政府签署的,如今即将要换上新政府,新主人会是中国共产党。从维护其利益与延续合法性,都有必要与*再打好关系。无可否认,面对未来国际局面,*欢迎这一变化。就先派刘少奇秘密访俄,商谈建国以后两国关系,并提出了「一面倒」外交。史大林对*这一忠诚投靠立场当然乐意接受。于是,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后,第二日苏联便承认中国这一个新政府,并且互派大使,再同谱新关系。由此可见,在此之前,中苏的关系是以利益为重的;特别是从苏联那一方来看,国家利益比意识形态重要。

*建国两个月后,毛泽东、周恩来,一先一后,为取得苏联的互助合作访俄,终于成功地签署了中苏条约。*获得三万万美元贷款,另一五六项合作建设工程,又双方谈妥了中长铁路及旅顺大连港口的归还期限。当然苏联方面亦得到好处,*发声明承认外蒙古独立。

1953年史大林死了,赫鲁晓夫辗转得领导权。本来他十分着意要与*的领导人保持良好关系,并且,特意于1954年访华时提前把旅顺大连归还中国。所以1957年毛泽东率团赴俄参加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庆祝。

在大会上,毛曾带头推举苏联为共产阵营的首领。当年这一做法显示,毛还没有争雄意图。只是在同一场合上毛对未来的世局表达了他与赫鲁晓夫不同的看法。尤其在有关核战的问题上,两人的意见可说是大相劲庭。

不过,中苏这两领导人的分歧,只是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他们那场口头上的较量,不涉任何一国利益,极其量是理论之争。至少还没有影响两国继续正常交往。

现时许多学者同意,是1958年中苏两国在讨论组建「联合舰队」及「长波电台」时谈判告吹,才开始关系的决裂。双方不能达成协议,是国家利益的冲突。当然,亦涉两国地缘因素。因为建议中的「联合舰队」及「长波电台」均欲用于中国沿海及太平洋的区域,是苏联主观上想与美国争夺该地域的武力影响及国际间的势力范围,同时要用中国海参威作为今后活动的军港。众所皆知,苏联在地缘上缺乏出海位置,这是地理使然;口头上说帮助中国,主要还是为了自己,所以这次的冲突说到底是国家利益的冲突。把它另说其它原因是主次关系混淆了。

在一个星期后,*炮击金门。那地方虽然是中国领土,重开火是国共之争继续。但是,从国际政局看,是相当敏感的。因为美国曾经声称,为了维护亚洲安全,她有义务协防台湾。而在当时,苏联正与美国进行会谈,双方在研究和平的方案。*的炮火,使他们忧虑。如果美国介入了,苏联又应该怎办?特别是关于此事件,苏联没有事先接到*通知,便认为故意在挑拨美苏纠纷。

不久,印度与中国发生了边界冲突。苏共表态支持印度,由别具用心到煽风点火,更把中苏交恶升级。

1960年6月苏共在布加勒斯特召开的国际共产阵营会议上首次未经知会便公开散发文件评击*。

随在7月16日向中国政府提交照会,提出将于近期内撤回全部在华专家1390人,同时撕毁343个专家合同及合同补充书,并废除了257个科学技术合作项目。在专家撤走时,又带走了所有计划图纸及工程数据,停止供给一切设备。此举使250多项建设停顿,给中国带来千亿元损失。虽然周恩来依然在人民大会堂设宴欢送,并赞扬专家曾对中国建设做了重大贡献,中苏交恶步入高潮。 。。

第5章:自主与附庸的对立,小结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5章:自主与附庸的对立,小结

第5章:自主与附庸的对立,小结

对立的较量与进程

五十年代的正反对立较量是国家走向独立自主,抑或沦为别国附庸。较量过程是复杂的。既在中国内,又在中国外。涉及高岗又涉及蒋介石;既同苏联有联合有抗争甚至决裂,又同美国有陆地硬仗又有海上冷战。在这十年,情况多样,风云迭起;然而,*在坚持把中国带向现代化的自强路上,口号鲜明,目标不改。过程如下:

一、建国初毛、周同去俄国商讨协助的合同。无疑是去求人协助,但是,依然以国家的利益为重。要的东西基本拿到,唯是条件稍为苛刻。但主权问题没有放弃。

二、*毅然出志愿兵,派大军去抗美援朝,也同时借此在告诉世界,从今以后,中国再不是可欺的。

三、高岗事件,由反刘少奇定性为反党,是因为高岗与苏联的关系过份密切。因他曾建议把中国东北加入苏联的一部份,甘当附庸。指他反党,避免得罪苏联。

四、东风压倒西风,就不必多言了。虽然毛泽东说,东风是指共产主义阵营,但包括赫鲁晓夫在内都认为毛是指中国的。毛的独立自主意图已明显地在此暗示。

五、毛搞大跃进与人民公社的主要目的是另谋快捷方式,不想跟在苏联后面。他要证明中国可以胜过苏联。

六、拒绝与苏联在中国海域组建舰队,这的确是涉及到主权的问题。只有白痴才会相信,别国会这样无私帮中国。长波电台是用于军事的;同样道理,岂能由外人来操纵。毛泽东谈判时强硬,是因近百年来中国受欺侮都是由外国的炮舰把满清打败才开始的,又岂能不敏感?

七、炮击金门,是中国人自己依然在打内战,为何不可?美国人把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苏联正在密锣紧鼓与美国讲和平共处,若对此表同意,台湾统一遥遥无期。毛泽东就是要向美国及苏联抗议。中国的事情由中国人自己去解决。不向任何的一方称臣。这是一次表态。

八、庐山会议,本来是试图检讨及纠正大跃进与人民公社的种种流弊,目的明显。后来由于彭德怀写万言信批评它此路不通,就刚刚与赫鲁晓夫在真理报撰文讽刺毛泽东所讲的同一个调。所以毛要出席者审查信内容的性质;接着,发起反右,批彭德怀。同时,指他里通外国。这为什么?其实,就因为大跃进与人民公社的发动是毛泽东与赫鲁晓夫在意识形态上对共产主义过渡途径的较量,彭德怀这样加进来,如果没有其它意图,真是选得不是时候。又有人指证他在访俄期间曾与赫鲁晓夫交谈敏感国事,从而造成彭德怀有里通外国之嫌,所以,事更复杂,罪更严重。

九、俄撤专家,催迫还债。这是中苏关系对抗性的反映,也是另种不掩饰的强权威胁。中国人在这宗事情上表现出顽强的斗志,坚毅的决心,自己走自己路。虽然是遭受到空前的困难境况以及建设的停顿破坏,但是,国家却自此名副其实地真正独立自主起来,*摆脱几近半个世纪与苏联的非正式附庸关系。这是了不起的抉择。

也可以说,这也是中国人百年来的梦想。过去多少志士仁人说了很久,然而要真正做到,每一步都不容易。不过,这里面依然有缺憾,就是大陆与台湾未统一。毛泽东与蒋介石一同强调台湾是中国的一部份。至今,台湾仍是依赖美国保护才能生存,不说附庸,亦是附庸。美中不足。书包 网 。 想看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