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论语 讲义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部分(第1页)

与不用都是天命决定的。

这三句话包含了《论语》的全部内容和精神:人与心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天的关系,说出了儒家文化的精髓。儒家文化主要就是解决这三个问题:人与心,人与人,人与天。人与天也就是人与自然。而人与人也好,人与心也好,人与天也好,都是要达到一个和谐境界——人与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天的和谐。这三句话与《论语》最后一篇《尧曰》篇里的最后三句是相互照应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不知道天命,就不足以称为君子,就是讲人与天的关系;不懂得用礼来调整人内心的感情,就不足以为人而立于天地之间,就是讲人与心的关系;不能辨别他人的话语就不足以识人,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故《论语》开篇在这三组关系,结尾亦在这三组关系。人与天之和谐,人与人之和谐,人与心之和谐,这三组和谐既是《论语》的核心,也是整个中国文化的核心。

学而第一(4)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第一句是“子曰”,是孔子说的话,为什么第二句是“有子曰”呢?有子是孔子的弟子,姓有名若,叫有若。在《论语》当中只有三个人称“子”,凡是“子曰”都是指孔子说,另外两个称子的,一个叫有子,一个叫曾子,曾子名参。除孔子外只有这两个人称子,其他人称子张、子游、子路、子夏、子贡等,不称贡子、路子……为什么?因为相传《论语》主要是有子和曾子的弟子整理出来的,所以弟子们把他们的老师也称作子,而其他那些师叔,只叫子什么、子什么,就不叫什么什么子了。不是所有人都能称子的,要有崇高的道德境界、深厚的学问才能称子。曾子是孔子的弟子里面年龄最小的一个,他比孔子小四十六岁的样子,最后传孔子道的人就是曾子,曾子著了一篇书,就是《大学》。

第一句是讲学,人不能无学,学什么呢?要学着做君子,成为君子的条件是什么呢?有子这句话就是讲做君子的条件。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做君子首先就要“孝弟”,“孝弟”是儒家哲学的一个根本。“孝”的象形文字是“”,我们先看“老”字的写法:“”,这是“毛”的象形文,在旁边加一竖“”,表示人,下面是个“化”字。“化”字最早就写成“”,而此字是将“人”字倒过来写,“老”字象形文字即“”。把人倒过来就是事物发生了变化,人的毛发下加一“化”字,表示一个人的毛发发生了变化,由黑变白,青丝变白发,这就是“老”字。将“老”字下的“匕”字换成儿子的“子”,就是“孝”,以子承老即为孝。老人老得走不动了,儿女去照顾他,服侍他,这就是孝。孝的第一层意思,以子承老。还有一层意思,如果这个“孝”字没有“子”,也不成其为孝了,孝必须要有子,没有子就不是孝。所以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孝”有哪三种呢?第一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第二是家贫亲老,不为仕禄;第三是不娶无子,绝先祖祀。意思就是无原则地刻意迎合父母亲的各种愿望,结果陷父母于不义;家族贫寒,父母又老了,还不出去做官挣钱以养父母;不娶妻,或娶妻无子,断绝了对祖先的祭祀。不孝顺有三种,无后是第一。孝首先要有子,要有儿女,要儿女来照顾老人,这才是孝。再来看“弟”字,弟的象形文字是“”,中间这个东西是牛皮筋,是绳子,用绳子来捆东西就是弟。捆东西总是一圈一圈地捆,一圈一圈地捆必然就有先有后,弟的本意就是指的次弟,即先后的意思,有先有后就是弟。而次弟先后又有一层意思:哥哥和弟弟之间,总是哥哥在先弟弟在后,于是“弟”又引申为哥哥弟弟的弟。从绳子的先后引申出人的先后,先的就是哥哥,后的就是弟弟。“弟”在这里读做tì,后来写作“悌”,表示弟弟尊重哥哥,妹妹尊敬姐姐。有子说,为人就要讲孝弟,要尊敬父母,尊敬兄长。孝弟,这是人的根本。“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一个人如果懂得尊敬师长,懂得尊敬父母、尊敬兄长的话,他就不会去犯上。“犯上”就是冒犯长官。如果他很孝顺,很尊重兄长的话,怎么还会去冒犯长官呢?“鲜矣”,“鲜”就是少的意思。这句话意思是,一个人尊敬长辈,尊敬父母、兄长,还会去冒犯长官,这种人太少了。“不好犯上,而好作乱,未之有也”,他连长官都不会去冒犯,怎么会去作乱呢,这样的人是没有的。“君子务本”,这是这一句话的核心。“务”就是追求,君子追求根本。务本,这个“本”字,一个树木的“木”,下面划一横,代表树根。树的下面是根, 根本根本,本就是根。我们看一棵树的枝叶,就要看它的根,它的根决定了枝叶的生长,枝末和这个本是不能分开的。如果在这个“木”的上面划一横,就表示树梢,“末”,末梢的末。还是这个“木”字,中间加一横是什么字啊?“朱”字。为什么是朱呢,因为把树皮剖开,会发现里面是红色的,树木的树心都是红质地的,朱红,意思就是红色。在《说文解字》里,以“木”为偏旁造的字有400多个。君子务本,君子要追求做人的根本。“本立而道生”,根本立起来了,人生的大道自然就生发出来了。就像一棵树,根长好了,枝叶自然就长出来了,道就是枝叶。那根本是什么呢?“孝弟者也,其为仁之本与”,“孝”和“弟”就是我们做人的根本。这句话提出了儒家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仁德的仁,这也是《论语》中最重要的精神。学,学做君子,君子的品德是什么?就是仁德。“仁”字,一个“人”旁,一个“二”,就是两个人的意思。随时随地你心中要想着他人,不能只顾自己,这就是仁德,有我有众生。你心中有了父母、兄长之后,又有了他人,就不光是你自己了,要为他人着想,要随时想着他人,这就是仁爱之心的根本。儒家的仁爱从哪里生发出来啊?从亲情里生发出来。因为儒家讲的爱是次第之爱,由此及彼之爱,是可以推广开来的。从父子之爱推广到上下级之爱,由兄弟之爱推广到朋友之爱,再由夫妻之爱推广到天下男女之爱,是有次第的,从亲情演绎出来的。所以说“孝弟”是做人的根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根本立住了,道就生出来了。再看看这个“生”字,我们看每一个汉字,都要对它有深入的理解,这样才能领会中华文化的博大,每一个汉字都是有深意的,都有哲学含意。“生”字是这样写的“”,下面一个“土”,上面是草,土上长草就是生,生命开始了,这就是“生”字。“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与”字读yú,等同于疑问词“吗”。这不是人的根本吗?君子的核心是仁德,而仁德的核心在孝弟。要论证一个概念,从正反方面论述,有子说了什么是仁德,懂得了孝弟就有了行仁德的根本。接下来,什么是不仁德呢?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学而第一(5)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什么是不仁德呢?巧言令色就少仁德。“巧言”就是花言巧语。孔子很讨厌一天到晚呱呱呱说个没完没了的人。随时都在沾沾自喜,夸耀自己,花言巧语,说得天花乱坠,这种人总是有问题的。“令色”,古文里凡“色”都是指脸色,“令”当美好讲,“令色”就是好脸色。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就“鲜矣仁”。“鲜”就是少,缺少仁德。一心以外在的东西取悦别人的人,其内心是缺少仁德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又说话了,子曰一句,有子曰一句,子再曰一句,曾子又曰一句,所以叫“论语”,大家讨论,不是一个人说的。曾子说了,人要学习,要学君子,要学仁德,怎么学呢?学习的方法是什么,这句就是曾子讲的儒家修养的方法,儒家靠什么来修养自己?靠反省。这是儒家的修道之方,不靠静坐,不靠其他的办法,而是靠反省。君子“三省吾身”,这个“省”字要读xǐng,反省的省。三省,这个“三”,是泛指多次,君子要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如果要具体指每天反省三次,应该这样讲:“日省者三”,这里“三”就特指三次,如果特指每天反省五次、七次、八次、九次,就是“吾日省者五”、“吾日省者七”……如果调换过来,“吾日五省吾身”、“吾日九省吾身”,这里的“五”、“九”还是泛指,泛指多次。“三”也是泛指多次,我每天要多次反省我自己。反省什么?反省三个问题:“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君子每天都要反省这三个问题。“为人谋而不忠乎”,为人,为他人筹划,“谋”就是筹划,为他人做事,而不忠乎?注意,这一句话的关键在“忠”字。什么是忠?心不偏不倚就是中,忠心,一个“中”一个“心”,什么意思啊,竭尽全力就叫“忠”。我替人家筹划的事情,我答应要给人家做的事情,我是不是竭尽全力在做,我竭尽全力在做就是对这个人忠心。什么叫精忠报国?竭尽全力报效你的祖国就叫精忠报国。所以岳母刺字,用针在岳飞背上刺了四个字“精忠报国”,要他竭尽全力去报效祖国。“为人谋而不忠乎”,我为人家办事是不是忠心,怎么检验呢?就看你是不是竭尽全力。我是不是对自己的工作忠心呢?就看我是不是竭尽全力给大家讲《论语》、讲四书。我竭尽全力给大家讲课,第一是对自己教书工作的忠心,第二是对在座诸君忠心,我对你们是忠心的哟,忠心耿耿。何以见得呢?因为我是竭尽全力在给你们讲课,我没有偷懒,我没有丝毫的懈怠,我没有敷衍,我是认认真真、竭尽全力在讲,我生怕大家听漏了一句,或者没听懂。竭尽全力,这就是我的忠。在座诸君的忠呢?你们竭尽全力在学习,这就是你们的忠。

接下来,“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忠”主要指心,“信”主要指说的话。“信”字,人言为信,说话算数就是信。和朋友交往要说话算数。“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说话算数啊。我给你说了我要帮你,十个月以后都没有消息,这就不叫信。守信用,说了话要算数。和朋友交往怎么交往呢?就是看你说话是不是算数。“忠”针对大事,“信”针对小事;“忠”指的是本体,是内容,“信”指的是形式,是语言。“忠”“信”是分不开的。“忠”和“信”是事物的两个方面,一个是你的心,一个是你的语言,一个是内容,一个是形式。光有“忠”没有“信”不行,光有“信”没有“忠”也不行。因为“信”只是语言,语言可以说得很好,但是心是不是也这样呢?不一定!很多人话说得天花乱坠,说得很诚恳,说的话他也办了,但是他心里不一定是真正向着你的,是忠心于你的。而有些人他做得很好,但是他就是不会、不善于表达,这也不行。孔子说内容和形式要完美统一,“忠”和“信”不能分,举个例就理解了。我说,我来给大家讲课,我是忠心的,我是忠于学院的,忠于在座诸君的,我确实对你们忠心耿耿,可是我就是说不清道理。“这个话就是这个,你想嘛……嗯……啊……”我想表达,表达不出来 ,茶壶里装汤圆——半天倒不出,这个叫“忠”吗?我有这颗心,但并没有起到“忠”的作用啊;这是光有“忠”没有“信”。另外,我只有“信”没有“忠”,我确实给你们讲课讲得很好啊,可是我心里,“哼,讲啥子嘛,不要给他们讲了”,内心里边很不屑,觉得这也不是那也不是。所以“忠”和“信”是不能分开的,一个是内容,一个是形式。

学而第一(6)

最后是“传不习乎”,讲传习之功。老师传授给我的人生大道、知识学问,我下课以后有没有反复实践?儒家是很讲实践的,这是东方文化的特点,讲修行,讲证悟。光是讲理不行,讲了这个理还要去修,修了自己还要去证,还要证出这个果来。你如果不传习老师的道,你就做不到为人忠,与人信。比如我们讲了这么多儒家之道、圣人之道,可是我回到寝室里边,就和我的室友搞不好关系,我就是要和他吵架,我回去就吵,天天吵,这叫什么呢?传而不习。我只是学了这个道,我没有在生活当中去实践。三省吾身,用什么来反省呢?就看在生活当中这几点做到没有:是不是忠,是不是信,是不是在实践。你只有实践了,你才可以称“忠”、“信”。你不实践,你就不算“忠”、“信”。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道”要读dǎo,引导的“导”,“乘”要读shèng,道千乘之国,即要引导一个千乘的国家,什么叫千乘的国家呢?所谓千乘之国,是用数字来表示一个国家的大小,怎么表示呢?四匹马拉一辆车,车上有三甲士,后面跟着七十二个步兵,这是一乘。一千乘就是一千辆战车,四千匹战马,七万二千步兵,这在当时是较大的诸侯国。“道千乘之国”,就是引导千乘这样大小的一个国家,治理它,引导它。“敬事而信”,要治国,你要敬,什么叫“敬”?你要尊重你所做的事情,你既然在当领导,你就要爱当领导这个工作,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有敬业精神。你既然做这个工作,就要敬你所做的,就要爱它。“敬事而信”,我在治理一个国家,我就要尊敬这个国家,爱这个国家。我要尊敬我当领导这个工作,我才会对老百姓守信用。如果我根本不爱我这个工作,我就会对老百姓随便敷衍一下,今天出一个政策明天改了,朝令夕改,答应的事情也不做。这就是不敬。无论做什么事,只有存了诚敬之心,才能够守信用去对待之。“节用而爱人”,节用才能够爱人,这就奠定了我们中国两千多年的美德:节约。你要真正爱你的百姓,你怎么爱?你必须要节约,开源节流,你要节约、保存老百姓的劳动果实,你才有节余来为老百姓做事。统治者掌权以后,对老百姓的劳动成果就任意挥霍,怎么爱人?现在整治的那些贪官污吏就是不节用,他们认为老百姓的钱,反正又不是我的,我肆意挥霍浪费,花完了就算了。只有真正爱百姓的人,才会为百姓节约,反过来,节用才能爱人。“使民以时”是这句话的关键。你使唤老百姓,要在恰当的时间。什么叫恰当的时间?你要在农闲的时候,像冬天。因为春天农忙,老百姓要耕种,要撒种,要栽秧子,收麦子;到了夏天要收苞谷;到秋天就更忙了,要秋收了,要种红苕,栽苕藤,忙得不得了。到了冬天农闲了,中国人过年为什么要在冬天过啊?因为冬天农闲,没有事了,闲下来,所以大家要娱乐,要过年。你为什么要使唤老百姓呢?因为你在做领导,你要为老百姓做事情,公益事业,要筑城墙,要兴水利,要修桥铺路……这些事情都要人力,这都是统治者要考虑的事情。你什么时候用人力啊?你要在合适的时候用老百姓,老百姓才不会怨声载道,才会拥戴你,因为你做的是为大家造福的事。可是如果你使民不以时,想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