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论语 讲义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0部分(第1页)

忆童年在山坡上捉蚱蜢,和小伙伴割草,在小溪边洗衣服,蝴蝶绕着花丛转,蜻蜓缓缓飞。回忆那些和平宁静的生活,回忆美好事物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净化自己的心灵,这是其一。其二,故人、故事、故书,现在重温,你的经历、你的阅历与从前都不同,学识、认识也不一样,所以你的感受也会不一样,你会有新的体会。比如,小时候,你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边,这个亲戚对你非常苛刻,你小时候对他讨厌得不得了。但是正是由于他的这种苛刻,养成了你做事严谨的习惯。多年以后你再来回忆这个人时,可能会深深地感谢他。通过温故发现如果没有他那样对我,也许就不会养成我身上这些良好的习惯,这就叫温故而知新。再比如,你五岁的时候读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背完就完了。等你十几岁的时候再读,就能够有一些理解了。到你五六十岁、七八十岁再来读,特别是如果你已经离开故乡很多年,“少小离家老大回”,你就可以切身地感受到来自内心的那种共鸣,这是超越时空的。少小离别故乡,现在已经近八十岁了,回到老家,一口乡音不改,可是头发却斑白了,小孩也不认识你了:“笑问客从何处来”,你是哪里来的老人啊……这个时候再来读这首诗,那种内心的感受是不可以言说的。这就是温故而知新,在不同的时空,去温习那些故人、故事、故书,你都会有新的深刻的体会。像巴金老人,在“文革”当中饱受摧残的时候,他的认识和“文革”结束以后他写作《讲真话的书》的时候是绝对不同的,当他重新来审视“文革”,就会对那段时期、对中国文化有很多新的见解和体会。“可以为师矣”,温故知新,你就可以当老师了,你就可以把你曾经的感受和现在的感受对比起来给人家讲,因为其中包含的都是人生的道理。这句话随时都可以实践。你们随时可以温故,把你以前的生活拿来细细地咀嚼。比如晚上十点半,你躺在床上,没睡着,就温故半个小时,把曾经走过的这十几二十年的路,童年发生的什么事,少年发生的什么事,有些什么人,慢慢温习,记录下从中得到的很多心得体会,日后整理出来就是你的回忆录了,这是有意义的,对教化众生是有意义的。

子曰:“君子不器。”

这一句话是很重要的。什么叫“君子不器”呢?要理解“不器”,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器”。“器”字,四个“口”,一只狗(“犬”),四个“口”指物品很多,一只狗把这些物品照看住。需要狗来看守的一定是珍贵的物品。“器皿”,“器”和“皿”是有区别的,“皿”是一般的物品,珍贵的物品则叫“器”。

为政第二(9)

一种器皿有它特定的功用,比如这支录音笔,是拿来录音的,这是它的功用。钢笔就是拿来写字的,杯子就是拿来喝水的,喝水的杯子就不能拿来当痰盂。收音机不能拿来当枕头,只能拿来收听。钟是拿来看时间的。窗帘就是遮窗子的,我不能拿它来擦手,有些人洗了手,顺便就在窗帘上擦,这是不可以的。

所谓“君子不器”, 表面的意思就是君子不能够是一个器皿,因为一样器皿只具备一种功用,而君子不是只有一种用途的人。深层的意思还有,第一层,君子应该具备“不器”这种胸襟,就是对什么都能从容应对。一般人很难做到这点。比如找工作,高的工作,他无力胜任,低的工作,他又不满:“哼,这个工作哪里是我干的,我是要干大事的人。”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意干。君子则是什么事情都可以做,这种境界不是一般人达得到的,要经过修炼。当国家主席,你可以做得很好,当工人,你是一个优秀的工人,这就是境界,能上能下,能屈能伸,这才是大丈夫。真正的君子就是这样。比如,今天让我在这里给大家讲课,我就在这里给大家讲好课;明天不要我讲课了,让我去扫厕所,我也心甘情愿。一般人就可能想不通了,我明明是个老师,我明明在给大家上课,我又没讲错,为什么要我去扫厕所呢?想不通了,而且内心开始痛苦了:我满腹经纶,还让我扫厕所……郁郁寡欢,怀才不遇,乃至忧愤而死。从古到今,这种人太多了。为什么古往今来,总是有那么多人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呢?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也常常遇到这种人。“哎呀,我这辈子算完了,机遇不好。”这种人很多,但是真正的君子不是这样子。要他做什么,都能泰然处之,这个泰然处之就不容易了。不要我教书了,我就到学校门口摆个小摊,卖点水果啊,卖点针头线脑什么的。一般人一定不好意思,看见学生下课出来了,赶快把脸遮住,不让学生认出来。其实自食其力,谋生嘛,有什么好丢人的。丰子恺先生有幅漫画就叫“去年的先生”。所以君子就要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具备这样一种胸襟。不管叫你做什么,你都能从容平和地去面对。

去年的先生

第二层意思,君子不仅要有这种“不器”的胸襟,还要具备一种什么都可以做的能力。但是,什么都可以做,谈何容易,哪个人什么都可以做啊?不可能。为什么又要具备这种能力呢?这并不是要求你什么都能做:既是国家领导、元首,又是书法家,是名老中医,又是文学家,是艺术家,又是哲学家、宗教学家……不可能,不可能什么都能胜任,但是你要具备什么都可以做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什么呢?是“道”。“道”就是万事万物的规律,就是指引你做事的规律。只要你掌握了“道”,即便你现在是老师,马上要你出来担任四川省省长,你也可以很快地熟悉全省的状况,并顺利开展工作。因为你掌握了“道”,你可以用出世的心,来做入世的事;你可以“以空处立脚,以慈悲处入手”。比如,你以前没写过字,可是你现在开始练书法,半年后你就可以写得很好。为什么呢?因为你掌握了“道”,书法的道,也是“道”之一,万变不离其宗。“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一”就是“道”。你领悟了道,你就能无所不通。

真正的君子要具备从容应对的境界和无所不通的能力,这就叫“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孔子,怎样是真正的君子呢?孔子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就是先做再说,先做到你心中想做的事,然后再说出来。比如说,我要送你一本书,我先把这本书买来送给你了,我再说这个话,而不是没买书就说某某,我要送你一套《红楼梦》,过了很长时间我还是没送给你。不要还没做的时候就敲锣打鼓,让天下人都知道了却许久不兑现,失信于人。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为政第二(10)

这句话的关键是“周”和“比”,朱子讲“周”是普遍,“比”是偏党。“周”是公心,“比”是私心。君子有公心而无私心,小人有私心而无公心。君子是以公正、公平之心来做事,小人是以一己私利出发来判断事物。君子做事以道义为标准,小人做事以这件事于他有没有利为标准。比如说,判断某项政策的得失,一般人往往是根据自己的利益,从自己的利益有无损益来判断,而很少站在国家、民族的利益的角度来思考。而君子,他从国家、民族的角度出发,如果某种政策对整个国家的发展是有利的,即便牺牲了部分人的利益,他自己的利益也受到了损害,他还是会拥护这项政策。再比如,某个学生平时爱给老师提问题,而且经常提一些很古怪的问题,作为老师,如果公正、客观地看,会看到这个学生的好学、上进,会给予表扬,但如果心胸狭窄,就可能会想:“哼,这个学生刁钻古怪,这次考试给他打不及格。” 因此,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站在个人的立场上,以私心去判断,而要从大局出发,全面地看。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很重要。孔子说,学习不思考就罔,“罔”读wǎng,迷惘之意,即迷惑而无收获。有的人喜欢读书,不停地读啊,背啊,还记笔记、做摘录,却根本不思考,所学的像糨糊一样存在头脑里边,学到后来都搞不清楚学了什么。只知道抄、写,到最后连抄的是什么都不晓得了。我曾经给大家讲过“士”字,“士”有一层意思是化十为一,能够从千变万化的自然、社会现象当中提炼出规律的人就是士。士人为什么了不起呢?因为他能够归纳、总结、思考,把从书中学到的知识转变为自己的见解。你光是读,不想,读一辈子,仍然无用。所以光读不思考是不行的。比如说,听老师讲了一节课以后,大家应该就他前后所讲的进行连贯性的思考,想想他为什么要这样讲,这堂课的核心精神是什么,条理是什么,思路是什么。光学不思,老师在上面讲,你在下面听、记,听完了、记完了就放在那里,下节课又听、又记,记了半天,一提问,啊,什么都不知道,赶快翻书,翻笔记,把老师讲的从头到尾念一遍——仍然不是你自己的学问。

“思而不学则殆”,另一种情形是光思考不学习。有些人很喜欢思考,一天到晚冥思苦想,这里想不通,那里想不通,但却不愿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从学习中找到答案,只会苦恼,因而他就总是苦恼。“殆”就是危险。光思考不学习就危险,一天到晚想,想不通还要想,再想还是想不通,最后的结果是精神病,想成精神分裂症了。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众生各自的天赋也不一样。韩愈说“坐井而观天,言天小者,非天小也”,你坐在井里边看天,只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你就说天小,到底是天小,还是你所见到的小呢?人的禀赋不一样,要借助前人的智慧,学习,再来思考,才能够进步。

“学而时习之”那个“学”字,朱子的解释是“后觉效先觉也”,后觉悟的人效仿先觉悟的人。所以我们要向前人学,向智者学,向圣人学。向圣人学,越学越有智慧。你思考一个问题,就要看看智者们是怎么思考这个问题的,你把前人的结论拿来比较、学习,原来人家是这么想的,你就想通了;如果你看了前人的思考觉得还不妥善,那么再根据前人的思考和你自己的思考,得出一个新的结论,这就是创新。所以思和学是不能偏废的,既要思又要学,既要学又要思。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这句话的关键是“攻”字。“攻”,一解作“治”,研究。《诗经》上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山的石头可以拿来治玉。“攻乎异端”,就是研究那些异端邪说;“斯害也已”,“斯”,这个,这个是有害的哦。就是说你要去研究异端邪说这本身就是最大的危害。危害什么呢?危害自己的身心。这句话有三层深意。第一层,怎么辨别异端邪说。入门的时候,有老师教你,有圣人、前人指引你、指点你,这些你暂时不要涉猎,不要去看。第二层,你的心智开启了,渐渐地你就能够独立判断什么是正道,什么是邪道了,这时候,对歪门邪道,你也可以去探究,但你是去了解它与正道有什么不同,它为什么是邪道,而不是专注于它,甚至信奉它。第三层,“攻”解作“攻击”,批判异端邪说,它们的祸害自然就会消除。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研究异端邪说有害,但攻击异己之学术、思想也是有害的。儒家讲宽厚仁恕之道,自然不会去攻击与自己不同的见解。对邪说加以批判,则其祸害不攻自破;对不同意见,则允许其存在:有比较才更显出大道之昌明。

为政第二(11)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由,孔子的弟子,叫仲由,字子路。子路是一个好勇的人,在孔子的弟子里边,他的脾气是比较急躁的。子路也是一个孝子,《二十四孝》里收入了他的故事,几千里以外去给母亲背米。另外,子路对孔子是非常忠心的。

“诲”就是教,“女”通“汝”,就是你的意思,“诲女”就是教导你。“知之乎”,你知道了吗?也就是说子路,我教你的道理你知道了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你知道的就说你知道,你不知道的就说你不知道;“是知也”,这个“知”通“智”,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啊。那么什么叫真正的智慧呢?有些人,不懂装懂,这是愚蠢。为什么呢?你不懂装懂,你就永远不懂。但是如果你承认你不懂,你就会去研究它,把问题搞清楚,最终你就懂了。不知是知的前提,不知是知之母。如果你无视或者掩饰不知这个前提,你就永远都不知。知是从哪里来的,是从不知里来的,正因为我不知,所以我想知道,我才能够知道。你根本就不想知道,又怎么可能知道呢?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张,姓颛(zhuān)孙,名师,字子张,是孔子弟子里边一个道貌岸然的人。道貌岸然最开始是一个褒义词。“道貌”,修道的样子,“岸”就是伟岸,“然”,这样子,修道的样子很伟岸就叫道貌岸然。

子张学什么呢?“干”当“求”讲,“禄”是俸禄,“干禄”就是追求官职。“子张学干禄”,就是子张学为官之道。中国古代有三星,福、禄、寿。福,就是有福气。寿,就是长寿。禄,孔子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这句话不仅对做官的人适用,对我们一般人也适用。“多闻阙疑”,阙当其讲。阙疑就是它的疑问。“慎言其余”,谨慎地说出人家说话中那些不完全、不精确、不准确的地方。“则寡尤”,“寡”就是少,“尤”就是错误,就能少犯错误。“多见阙殆”,“殆”当危险讲。你做事的时候,多看人家怎么做的,别人做得不对、有差错的地方,你要加以注意,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慎行其余”,你有把握的部分,则谨慎地实行,“则寡悔”,那样就能减少后悔。“言寡尤,行寡悔”,说话少错误,做事少后悔,则“禄在其中矣”,官职、俸禄就在这个当中了。这句话表面是说做官,其实做人也是如此。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哀公是当时鲁国的国君,这是孔子和国君的对话。鲁哀公问孔子:要怎样做老百姓才服你呢?“孔子对曰”,之前都是“子曰”,这里是以臣下对君上,所以加了个“对”字。孔子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直”,直的,引申为刚直、正直、公平、公正的;“枉”,不正的,弯曲的。“错”字当设置讲,就是摆放、置放的意思。把什么置放在什么上边,以公平、正直置于不公平、不正直之上,老百姓就服,把不公平、不正直置于公平、正直之上,老百姓就不服。也就是说,选拔那些公平、正直的人来做官,黜退邪曲的、谄媚的小人,老百姓自然就归顺你;如果做官的都是邪曲的人,只会阿谀奉承你,那些正人君子都被罢黜了,老百姓就不会服你。“四人帮”制造那么多冤假错案,怨声载道,一倒台,举国欢呼,老百姓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