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论语 讲义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部分(第1页)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那么礼拿来做什么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之心的话,又拿音乐来做什么呢?孔子一生是讲礼乐的,用礼乐来治天下,礼乐之治。为什么要有礼乐?礼是形式,乐也是形式,人的诚敬之心,要以一种形式来表达,就用礼乐。而人如果没有仁德之心,你光有礼乐有什么用呢?比如说我非常懂礼,看起来好像很有礼节,礼数也很到位,可是我实际上狼心狗肺,礼节再到位又有什么用呢?你的礼节做得再好,衣服穿得再美,可是你的内心比蛇蝎还要恶毒,那这个礼乐还有什么用呢?没有用。所以孔子说首先人要有仁德之心礼乐才有意义。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林放是鲁国人,他来问礼之本,因为春秋末年礼崩乐坏,礼的实质已经不讲了,可是礼的形式还保留着。比如说“八佾舞于庭”,六十四个人奏乐跳舞是一种礼,尽管他是在用他不该享受的礼,是非礼,可是他仍然保留了这种形式;“三家者以《雍》彻”,他们是在祭祀,还在奏乐,形式保留了,可是内容完全变味了。所以林放就来问,到底礼的根本是什么呢。现在大家都很懂礼啊,看起来礼乐很流行啊,可是到底这个形式的本质是什么呢?在春秋末年,礼已经成了一种形式时,孔子感叹林放居然还能够来问礼的根本,所以他说:“大哉问!”你问了一个好问题啊!“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孔子就说了,一般的礼节,你与其搞得很奢侈,把礼节的形式搞得非常完备,不如简略一点、简单一点,重在突显它的本质;“丧,与其易也”,“易”就是治的意思,治办丧事,与其把丧事治办得礼数周全,治办得很妥当,“宁戚”,不如心里真正悲伤。办丧事的时候又请和尚,又请道士,念经说法,还有乐队奏乐,搞得非常隆重、完备,可是他的儿女呢?在旁边又打麻将,又吃夜宵,这算什么呢?孔子说你与其把排场搞得这么大,不如你心里真正悲伤。办丧事是为了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寄托悲伤之情,而你连悲伤的实质都没有了,丧事办得再好又有什么用呢?对待礼节,你与其把形式搞得很好,不如去深入体会里边的内容,礼节是形式,形式背后是诚敬,这才是礼的根本。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夷狄”,广义上指少数民族。而我国古代所谓的夷狄,不仅指一般意义上的少数民族,更主要是指中原以外没有被中华文化所化的各族。在凡是没有被中华文化所化的地方,就称为夷狄,而被中华文化所化了的,就称为华夏。古代,东边的少数民族称为东夷,西边的称为西戎,南边的少数民族称为南蛮,北边的少数民族称为北狄,中间的就叫中华、华夏。华夏居于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中间,所以又称为中华。当时的中华文化是整个东方文化的中心,是亚洲的中央之国,四方都以中国为中央。到汉唐的时候,中华是世界的中央之国,万国来朝。这里我顺便讲讲为什么称华夏。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八佾第三(3)

你们看“华”字的象形文字“”,这也是“花”的象形文字,华者,花也,华就是花。花有花纹的意思,三皇五帝中的黄帝,他的夫人叫嫘祖,嫘祖就是我们四川盐亭县人。嫘祖首创抽丝织绸,制作衣裳。华夏族在很早的时候就穿上了有纹彩的衣裳。在其他的少数民族还是赤身裸体的时候,我们已经是纹彩飞扬了。所以称华。什么是夏呢?“夏”的象形文字是“”,像什么呢,像人戴着面具在跳舞。歌舞是礼乐的载体,华夏族是最早懂得礼乐的民族,那些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还在茹毛饮血的时候,华夏族就已经懂得戴上面具载歌载舞,懂得礼乐了。《左传》里讲:“有衣冠之美谓之华,有礼乐之美谓之夏。”有衣裳,懂得唱歌跳舞,表明我们已经被文所化,所以华夏又有文化的意思。我们国家是以文化立国的国家。我们是华夏子孙,应该以此为自豪。华夏子孙是被文所化的,不是野蛮的,按照儒家的话来讲,华夏华夏,要名副其实,就是华夏人要有华夏人的样子。但是现在我们的华夏子孙,许多人已经不像华夏子孙了。出口成“脏”,公众场合赤膊,穿拖鞋,还像华夏子孙吗?

孔子说“夷狄之有君”,东夷西羌都有国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这里为什么称“诸夏”呢?因为当时的华夏民族,变成了很多小的诸侯国,因而叫诸夏。这里的“亡”,注意“亡”读wú,它的象形文字是“”,读yǐng,上边一个“”,左边“”表示隐蔽的地方,就是一个人走到了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他就消亡了,这就是“亡”字的本意。“亡”就是看不见了,引申为无,看不见就没有了。孔子说夷狄都有国君,而周朝的周天子,却名存实亡。这里并不是说周朝没有国君,而是君不君,天子不像天子,诸侯都不听他的,成了一个摆设。孔子的意思是连那些没有开化的、没有被教化的民族都有国君,不像我们华夏,简直连国君都没有了。这是孔子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层的感叹和批判。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旅”,指祭山,季氏去祭祀泰山。冉有就是冉求,孔子的弟子。当时冉有是季氏的家臣,孔子就对冉有说:“女弗能救与?” “救”,劝的意思,你不能劝他吗?你不能劝阻他不要去祭祀泰山吗?因为按照周礼,只有天子可祭全国名山大川,诸侯可祭祀封地境内的名山大川。泰山在鲁国,只有周天子与鲁国国君才能够去祭,季氏一介大夫,有什么资格去祭祀泰山呢?他去祭祀泰山,就是在做一件非礼的事情,就是在僭越。所以孔子对冉有说,你能不能劝季氏不要去祭祀泰山。如果你让他去祭了,就是陷他于不义。好比你明知道他要去跳崖,你都不阻止他。冉有回答说,我劝不了,他这个人我怎么劝得了呢——季氏这么固执,又有野心。孔子就感叹:“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哎呀,泰山怎么能够接受他的祭祀啊,泰山之神简直还不如林放。鲁国一介平民林放都知道问礼的根本是什么,而泰山竟然这么不懂礼,它居然还同意季氏去祭它。孔子这是说的一句幽默的话,他本意是说季氏不懂礼,不懂礼实质上是有野心,但是他又不好明说,因为季氏是鲁国的当权派,于是就说得很委婉:泰山不懂礼,它怎么能让季氏去祭它呢?表面上在批判泰山,实际是在批判季氏。泰山有什么办法呢,谁要去祭,它怎么管得了,它除非抖两下,你季氏来祭我就抖两下,山崩地裂,国君来祭我就不动,可是泰山不可能这样子,这里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人应该有谦让之心,不应该有争斗,君子更是如此。现在我们的教育往往片面灌输竞争意识,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竞争的同时,合作也是必要的,合作就需要谦让。孔子说,真正的君子没有什么要争斗的事情,如果有,也只有在比赛射箭之时。为什么呢?这里的射箭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运动会,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等,类似的竞技活动。古代的射礼有四种:其一叫大射,天子、诸侯、大夫祭祀之前选拔参祭之人所设的典礼;其二宾射,是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大夫之间会见时举行;其三为燕射,为贵族平常的娱乐活动;其四为乡射,地方荐贤举士时举行的典礼。孔子说君子要争就只有在这时。“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古人是很讲谦逊、礼让的,“揖让而升”,“揖”就是作揖,“升”,登上射箭台,比如说该我们两个比赛射箭了,我就给你作揖,你也给我作揖,互相谦让三次,然后一起登台。之后还有一个谁先射的问题,又要谦让,最后一般按照长幼,年长的先射。“下而饮”,这是说赛完后,选手们相互作揖到台下喝酒,互致祝贺。“其争也君子”,是说这样谦敬的争才是君子的争。中国的古人即使在比赛当中,也是很谦让、很谦和的。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八佾第三(4)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夏问孔子,《诗经》里边有一句话,“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在《诗经》里面是用来形容女子的美貌的,但是它还含有另一层深刻的哲理,子夏就是向孔子请教这个道理。“巧笑倩兮”是形容女子笑起来很美的样子。“倩”,好看的脸颊,比如笑起来有酒窝,嘴角微微上扬,笑容温婉,这样的脸就很好看,这就叫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盼” 本意指眼珠子黑白分明,美目流盼,就叫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素”是指白色,“绚”是指有文采,在白净的纸上可以画出很绚丽的画来。这句话用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是说这个女子本身长得就很美,再加以纹饰那就更美,就像在白净的纸上画上绚丽的花纹一样。比如西施,她本来就美,她洗衣服的样子很美,就连她生病的样子都很美。可是东施就不然了,她长得不美,所以不管她怎么笑,眼珠怎么转,她都不美,可是她还要去效仿西施,就把别人都吓住了。本身长得美,你不管在什么状态下都是美的,本身不美,再怎么矫揉造作,仍然不美。宋玉,屈原的学生,中国古代出名的美男子,写了一篇《登徒子好色赋》,在这篇赋里他写一个女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就是说这个女子美到极致了,恰到好处,增加一分显得太高了,减去一分则太矮了,涂胭脂就太红了,擦点粉又太白了,她的一切都恰到好处,不需要任何修饰,美到了极致。这样的人,她就不需要什么修饰,她的任何状态都是美的,因为她本身美。因此孔子答复子夏:“绘事后素。”“绘”就是画画,画画的事情后于素,后于白纸,就是说先有白纸才能在上面画好画。比如这是一块白板,我在上边用黑笔画画,大家就看得很清楚;如果是黑板上,我仍然用黑笔去画,或者这里已经写满了字,我还在上面画,我画了半天,大家也看不出我在画什么。子夏听了这句话就领悟了,他说:“礼后乎!”礼仪是不是后于内容啊?是不是首先要有一颗诚敬之心、善良之心,然后才用礼节来表达呢?孔子听了以后很高兴,说“起予者商也”。“起”就是启发,“予”,我,商是子夏的名,前面已经讲过,启发我的人就是卜商啊!“始可与言《诗》已矣”,从现在开始我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啊。因为你从诗句中有所领悟,能够举一而反三,所以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这段话的核心在“礼”,礼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啊?是从心里来的。我对你有礼,是因为我尊重你,首先有尊重的心,然后才有行礼的形式,这就叫“礼后乎”。首先要有心,如果心都没有了,仅有礼节这个形式,也没有意义了。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这两段要结合起来读,才能得出其中的真意。“夏礼吾能言之”,“殷礼吾能言之”,意思是说夏朝的各种礼仪、文物制度我是能够讲出来的,商朝的各种礼仪、文物制度我是能够讲出来的。“杞不足征也”与“宋不足征也”,“杞”就是我们常说的“杞人忧天”的那个杞国,它是夏朝灭亡以后,商汤分封给夏禹的后裔的一个小诸侯国。“宋”是商朝灭亡以后,周武王分封给商朝的那些遗老遗少的一个诸侯国。“征”,通“证”。孔子说我能讲出夏朝的礼仪、文物制度,可是到杞国去考察,却发现在那里已经完全考察不出夏朝的礼仪了,到殷商后人的封国宋国去,也完全考察不出商朝的礼仪文物制度了。“文献不足故也”,“文”是指历代典籍,“献”指的当时的贤人,就是说杞国有关夏朝的典籍和宋国有关商朝的典籍都太少了,这两个国家也没有当时的贤人了,所以不足以证明夏朝和商朝的礼节。为什么孔子要讲这段话,要结合下一段才能明白。

八佾第三(5)

“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禘”读dì,是天子祭祀历代祖宗的大礼;“灌”,是这个盛大的祭祀典礼开始时第一次向太祖亡灵献酒的仪式。在灌的时候,君臣一片肃穆,把酒洒到地上。“既灌”就是行完了灌礼。孔子说从把酒洒了以后的其他礼节,我就不想再看了。孔子说这以后我就不想再看了,因为大家已经没有祭祀那种虔诚之心了,所以这种祭祀就没有意义了。孔子说这话的意思是什么呢?这里要补充讲一下周朝的历史。周朝建立天下不久,周武王就得重病去世了。他的儿子周成王继位。当时成王只有八岁,八岁怎么治理天下呢?周武王去世前就命周公做摄政王,辅佐成王。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叫姬旦,周武王叫姬发,他们都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文王叫姬昌。周公辅佐成王八年,期间制礼作乐,天下太平。成王长大主政,觉得摄政王叔叔周公对周朝的功绩太大了,及周公离世,就赐鲁国天子之祭,可以在鲁国的周公庙举行禘这种祭祀典礼。鲁国是周武王赐给周公的封地,是一个诸侯国。而诸侯国只能供奉本国的创始人,就鲁国来说就是只能供奉周公,不能够供奉周文王,可是因为周公的功绩大,所以成王就允许鲁国禘于周公庙,以周文王为始祖,但以周公配飨。这种做法已经是非礼,但是由于是成王对周公的褒奖,故孔子参加了这个仪式,但是这种祭祀应该严肃、庄重,而你们在祭祀的时候还吊儿郎当的,没有诚意,所以孔子说我不想再看了。孔子一心想正礼乐,他想恢复夏朝的礼仪制度,但夏朝的制度已无法考证了;他想恢复商朝的礼仪制度,但商朝的制度也无法考证了。本来鲁国保存了周朝全部的礼仪制度,可是鲁国也已经礼乐混乱了,所以孔子说“吾不欲观之矣”。这是孔子对当时礼崩乐坏、古礼不存的现状的深沉哀叹。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有人问孔子,这个禘礼是怎么回事啊?孔子就说不知道。孔子怎么会不知呢,他是礼学专家,他应该很清楚,可他为什么要说他不知呢?因为,禘是天子之礼,知道这个礼的人就能怎么样呢?孔子指着自己的手掌说,知道禘这种礼仪的人,他治理天下就像把东西放在手掌上一样容易,易如反掌。易如反掌这个词就出自这里。“示”,放置、展示,“斯”,这,指手掌。真正知道禘礼意义的人,治理天下对他来说简直易如反掌啊。禘礼的意思是使天下的人都能够诚敬,因为天子在祭祀祖宗的时候,是应该十分庄严肃穆怀有诚敬之心的。儒家的核心就是要正人心,你要使天下老百姓都能治理的话,你自己要先有这颗诚敬之心。就像做老师的,你要使学生学好,首先自己就要以身作则。老师都昏二昏三,学生就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