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抗战狙击手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部分(第1页)

作品:抗战狙击手

作者:独孤手

内容简介:

本书以真实地历史事件为背景,以“战壕真实”为写实手法,从一个普通抗战士兵地视角,再现了伟大抗日战争地惨烈与悲壮。小说主人公萧剑扬,原本是东北猎人之后,自幼与猎枪为伴,练得一手精准的枪法。

“9·18”事变之后,他跟随父亲参加抗日义勇军。义勇军失败之后,他流落进关内,参加了抗日部队。在凇沪会战中,为了给惨死的连长复仇,他一个人潜入敌后,凭借22发子弹,连续狙击17名日本官兵,然后全身而退……

正文

导读 写在前面的话

65年前的这个夜晚,一颗子弹划过华北平原的一个小城,点燃了蔓延八年的血火。

60年前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我的外祖父被日本兵从天津汉沽的家中抓走。他当时是天津郊外汉沽火车站的铁路职员,而真实的身份是抗日组织的地下联络员。几天前他救护了两名负伤的抗日战士,一个汉奸告发了他。

几年后望眼欲穿的一家人才得知了外祖父最后的下落:他在被关押的东北某矿山组织了越狱。越狱成功了,他却倒在了返回关内的风雪路上。

很久以来就想写一部关于抗战的小说,写写那些普通的人们,他们在那血火的八年中流尽了自己所有的鲜血,但并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

我一直在为之准备,为之思考,但迟迟没有动笔,因为怕自己无法写出那些惨烈而庄严的身影和大地。

今天晚上,当看了中央台的《实话实说》,我觉得我应该动笔了,就在这个并不寻常的夜晚。

有一种无法遏制的东西在我胸中涌动,它逼迫我走向键盘,投入这场有进无退的战斗。

为了那些朴素而伟大的人们,为了那些无名而炽热的鲜血,为了那些不应忘却的纪念。

请原谅我的莽撞,朋友!

独孤手

2002年7月7日夜

第一章 初战淞沪

(一)

1937年7月7日。这是一个平常的黄昏。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等兵萧剑扬坐在营房前的一小块草坪上,仔仔细细地擦拭着他那把中正式步枪。

萧剑扬的部队驻扎在陕西省南郑县城外。这是一支将在今后八年的硝烟中留下英名的部队——国民革命军陆军第51师。

【51师——抗日战争中有代表性的部队,为当时国民革命军的主力部队。首任师长为王耀武。该师几乎参加了抗日战争中每一个阶段的每一场意义重大的战役: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兰封会战、万家岭大捷、上高大捷、常德保卫战,以及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湘西雪峰山会战。】

入伍已经有段时间了,但他还是很不习惯这种规矩森严的军营生活。每天除了操练还是操练,连吃饭、睡觉都要统一行动,一天中只有这晚饭后的一点儿时间才是属于自己的。军装穿在身上更是甭提有多别扭了,怎么都觉着不舒服,他真怀念在东北山林中的那身行头——太自在了!

如果说军营里有什么东西能让他心情愉快,那就属此刻在他手中的中正式步枪了。萧剑扬总不忘爹的话,“枪就是命!有枪才有命!”在东北义勇军那几年,他摸过“单打一”、“汉阳造”、张作霖的“十三年式”、小鬼子的“金钩”步枪……如今又整上了这“中正式”。

【中正式步枪——又称二四式步枪,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主力部队的制式步枪。该枪仿制自德国毛瑟1924式步枪,口径7。92毫米,枪全长1110毫米,枪全重4千克,初速810米秒,表尺射程2000米。该枪性能优良,操作简单,结实耐用,火力强大,其杀伤力超过三八式步枪。】

此刻躺在他手里的中正式步枪,三尺多长,枪型线条流畅。乌黑锃亮的枪管,显得镇定而冷峻。细腻光润的胡桃木枪身,摸上去手感舒适。

他觉得这枪是他最忠实的兄弟。在心底深处,他把它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萧剑扬在慢慢地擦着步枪,晚霞给枪身抹上一层暗红的光辉,就像陈年未涸的血。这些年他见的血太多了,娘的血,姐的血,爹的血,还有那些弟兄们的血。他默默地擦着,擦着,直到枪身的颜色由暗红转成铁黑——暮色浓了。

他站起身,向营房走去。他看了看东北方的夜空,那是故乡的方向。

他并不知道,在那东方的夜空下,今夜将响起枪声。

(二)

萧剑扬和他的战友们正式得知“卢沟桥事变”的消息,是在十多天以后的一个早晨。

在此之前,军营中的气氛已经明显紧张起来:所有官兵一律取消休假;在营中的弟兄除了团长的特批,一律不许外出;每天操练的内容中,针对实战的战术训练科目大幅度增加;实弹射击的次数也多起来了。

在这种情形下,士兵们的私下议论是免不了的。当初51师进驻陕南汉中,是为了对付朱毛红军。大半年前的“西安事变”时,51师由汉中出子午谷,兵临西安城西,大战一触即发。那阵子可真叫紧张啊。

后来事变和平解决,大家都松了口气。说心里话,谁想中国人总打中国人啊?

部队又退回汉中,在南郑、洋县、西乡一带整理、补充、训练。一段时间来,全军上下气氛比较轻松,没想到如今这弦又绷紧起来了,不少老兵开始嘀咕,莫非又要跟红军干上了?

当然,也有不少人猜想,是不是北边的日本人又找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