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经济学大师如是说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部分(第1页)

书外人语

作为剑桥学派的创始人与奠基者,马歇尔对现代经济学研究的奠基性和开创性贡献是无人可比的,这好比牛顿对物理学所做的贡献一样。到目前为止,他的经济思想依旧是微观经济学的重要内容。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剩余理论、弹性理论、消费者选择理论以及局部均衡理论,对经济理论与经济实践的发展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他的经济学说在英美早期资产阶级经济学和当代西方经济学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马歇尔学说的巨大影响,在他身边聚拢了一批优秀经济学家,例如庇古、罗伯逊以及20世纪30年代前的凯恩斯等,形成了在经济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与影响的剑桥学派,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虫工木桥◇。◇欢◇迎访◇问◇

第28节:需求是欲望的满足,而人的欲望是由效用来满足的(4)

在很多人的眼中,《经济学原理》就是经济学领域的“圣经”,马歇尔就是经济学。在《经济学原理》中,马歇尔兼收并蓄,把供求论、边际效用论、边际生产力论、生产费用论等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经济学说体系。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在经济学家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无论你研究的是什么,一切在马歇尔的书中都已经有了。”凯恩斯表示:“我们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是在马歇尔的学说中熏陶出来的,马歇尔的学说已深入人心。”

马歇尔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建立了弹性的概念和计算弹性的公式。他分析了需求的价格弹性和供给的价格弹性,发现在短时期内需求的上升会带动产量的小幅度增加,但更多地会导致价格的上升。在长时期内,产量较容易扩张或收缩,企业可以进入或退出,这使得长期的供给曲线显得比较平坦。因此,马歇尔得出结论,在短期里,需求是影响价格的决定性因素;而在长期里,供给或生产成本是影响价格的决定因素。这成为分析微观经济问题的重要工具。同时马歇尔还完成了“政治经济学”向“经济学”科学的转化。他将古典经济学发展为数量化的科学,创造了推进斯密体系的发动机。马歇尔的贡献不仅在于他融数学于经济学,用最简洁的语言重新综合、表述了经济学,形成经济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还在于他真正使经济学变成了一个安家在科学园地之侧的独立帝国——1885年他成为剑桥政治经济学讲座教授(chairprofessor),1903年他在剑桥大学创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独立的经济系。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经济学帝国的第一块领地是马歇尔正式奠定的。

马歇尔的伟大并不仅仅在于其辉煌而高耸的经济学方面的贡献,还在于他是一个真正成功的经济学人才教育学家——他以培养了整整一代英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学人才而闻名于世。他培养的学生总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如说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这才使马歇尔真的可敬与独特。

虹桥书吧。

第29节:无处不在的二八法则(1)

8 无处不在的二八法则

菲尔弗雷多·帕累托意大利著名经济学家

精彩语录

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比率约为二比八。

大约80%的财富掌握在20%的人手中。

精英群体要从底层吸收精英才能保持活力。

派生物转眼即变,剩遗物常存。

(剩遗物是指人性中固有的情感和情感表现;派生物则是指个人用来掩饰情欲或赋予一些本没有理性的主张或行为以一种理性的外表的辩解的知识体系——编者注)

一分耕耘带不来一分收获,这中间有很多条件的限制。100%的努力,有时候只能带来60%的收获,这就是事倍功半。有时候,你付出了20%的努力,就能获得80%的收获,这是事半功倍。

人们可以通过搜集消费者的偏好相对物价的变动而变化的资料,来记录和研究市场行为。

把最大满足状态定义为这样一种状态:这种状态不可能有一点微小的变动,否则,每个人的满足(除了维持不变者外)全都会增加或减少。

纯粹的经济学表明,关税保护必然导致财富的消失。实用经济学已证明了这个推论。但二者都无法告诉我们,英国的自由贸易为何在同一时间与美国、德国的关税保护并存。同样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英国依靠自由贸易而德国正相反依靠关税,二者都得到了发展。

如果我们能够在某种经济情势下,通过某种运动而远离这种情势,继续无限制地运动以增加所欲求的所有物品的数量,那么我们就可能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能够拥有满足欲望的一切,这显然是一种均衡状态。

我们看到,社会状态的变迁一般来说是很缓慢的。社会整个来说常常表现出对试图改变它的内部和外部势力的十分强有力的反抗。来自社会的偶然运动,被社会所引起的相反方向的运动所中和,这些运动最后以失去势头而告终,所以社会可以在一种均衡或静态均衡的状态中加以观察。准确地说,这里的问题不是静态均衡而是动态均衡,整个社会被卷入缓慢改变着它的一般运动之中,人们称这种运动是进化。

一个集体的各成员,处在一定条件下便会享受最大限度欲望的满足,这种条件是:不可能发现任何一种稍微离开这一状态就使他们所享受的满足增加或减少的方式。这就是说,任何偏离这一状态的微小变动,必然造成一些人乐意接受,而另一些人难以接受的后果,即一些人享受的满足增加了,另一些人的却减少了。

经典理论

1848年,菲尔弗雷多·帕累托出生于一个意大利贵族家庭,他的父亲因为参与了马志尼密谋事件而被迫逃亡巴黎,直至1854年左右政局有所变化时才返回意大利。

大学时代,帕累托攻读的是工程学和数学,1869年获工程博士学位,工作后,曾在意大利铁路和重工业公司任总裁多年。业余时间,帕累托阅读了大量的哲学、文艺、宗教领域方面的著作。

帕累托很晚才接触经济学,在1891年以前并不熟悉瓦尔拉斯的著作,后来因投身于经济自由主义运动,在1876年至1892年间曾经发表多篇经济学论文,凭借丰富的工业管理和政治活动的实践经验以及扎实的数学与工程学的理论基础,他的经济论文为他赢得了良好声望,并由此在经济学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后来,在经济学家潘塔里阿尼的影响之下,帕累托开始从事纯经济理论的研究工作,并受到了瓦尔拉斯的赏识。帕累托于1893年继瓦尔拉斯之后任洛桑大学教授,将瓦尔拉斯在洛桑建立的数学和一般均衡经济学的传统继承并发扬光大,为建立洛桑学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之后,帕累托由于健康原因退休,隐居在日内瓦湖畔的一个美丽乡村,但仍积极从事学术研究,直到1923年去世。

帕累托最为中国人所熟知的,是他的二八法则(也叫8020原理、帕累托定律等)。

1897年,菲尔弗雷多·帕累托在对19世纪英国社会各阶层的财富和收益统计分析时发现:80%的社会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20%,这就是二八法则。二八法则反应了一种不平衡性,但它在社会、经济及生活中却无处不在。

在这里,重要的不是百分比,而是一项事实:财富在人口的分配中是不平衡的。因此,8020成了这种不平衡关系的简称,不管结果是不是恰好为80%和20%。

一个小的原因、投入和努力,通常可以产生大的结果、产出或酬劳。因此,对所有实际的目标,我们五分之四的努力——也就是大部分付出的努力,只与成果有一点点的关系。所以,8020法则指出,在原因和结果、投入和产出以及努力和报酬之间,原本就存在一种不平衡关系。8020法则提供给这种不平衡现象一个非常好的衡量标准:80%的产出,来自20%的投入;80%的结果,归结于20%的原因;80%的成绩,归功于20%的努力。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商业世界中,到处呈现出8020现象,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

·80%的财富掌握在20%的人手中;

·80%的销售额来自20%的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