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红色管理: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部分(第1页)

红军在得胜坡,见农民马杨八太贫寒。就拉一匹军马送他。事后,地主刘朝来强逼,企图霸占,群众机智顽强的斗争,才给马杨八保住了这匹红军马。3月19日,红军到麻乍,贫农赵敢生,借粮招待红军,舂5升谷子做饭给红军吃。行前,红军要付钱,他死活不肯收,红军硬要送他一匹红沙马,推辞不掉,只好收下,以后他牢记红军情,精心饲养红军马,现已繁殖第五代。

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发动了中国的广大人民群众,才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是很独特的,与历代革命者都不相同的是,在共产党心里,群众不是愚昧不堪的奴隶,群众是艰苦的,是被压迫的,最重要的是,群众是可以依靠的,是革命的主力军,是具有力量的,并且他们只要被领导得当是可以自我解救的。当我们想到共产党人当年提出“放手发动群众”的时候,那是需要怎样卓识的眼光啊!

1927年9月19日,工农革命军第三团到达文家市,随后,一团二团也进入了文家市。他们在文家市烧了大地主彭伯堂的看花楼,分了他家的盐和谷。同时,打开了过去一直由土豪劣绅把持的文家市积谷仓,把粮食分给了贫苦农民。并根据分工组织部队进行了广泛地宣传,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这是一副镶嵌在文家市里仁小学砖墙上的红军宣传标语。

这副宣传标语,是目前我国保存完整的第一个也是红军第一次写出来的宣传标语。它说出了红军的政治主张,写出了毛泽东关于如何发动农民群众起来闹革命的政治谋略。

毛泽东十分关注农民问题。因为,农民问题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关系到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关系到无产阶级革命的同盟军,关系到民主革命的成败。

第三章 唤起工农同心干(2)

换句话说,当时的中国问题的公式应该是:

中国问题←→农民问题←→土地问题←→执政问题。

也就是,谁得到了农民的拥护,谁解决了农民问题,即土地问题,谁就取得了中国问题的发言权和执政权,谁就是胜利者。反之,就没有发言权,就是失败者,就没有资格来执政。

所以,毛泽东在《中国农民问题》中,对农民问题特别是对中国革命中的农民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和论述:

首先,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政权落于军阀之手,完全是未得三亿二千万农民的拥护和帮助,国民革命,惟有把农民动员起来,参加并支持革命,才能成功。因为,农民人口要占80%。

其次,中国现在还是农业经济,大部分生产还是农业生产,受压迫最重的是农民,亟待解决农民无田耕、没饭吃、无衣穿等大问题。

第三,没有农民,便没有革命。只靠工人孤军奋战,是以前几次革命行动失败的最大原因。

第四,革命的目的是使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经济上得到自由平等。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要解决农民问题。

这是毛泽东对中国问题进行准确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后来,毛泽东又多次对这个至关中国革命胜利与否的大事作了详细的阐述。其中,毛泽东在《国民革命与农###动》和《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两篇文章中,对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进一步地进行了阐发。

他说道:“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

紧接着,毛泽东进一步分析说:

农民问题的中心问题,是贫农问题。“贫农问题的中心问题,就是一个土地问题。”如果“不使农民得到土地,农民将不能拥护革命至于最后之成功。”为此,毛泽东在《农民问题讨论案》中,提出了“土地革命”的口号,认为,要杜绝农村骚动不安的现象,惟有满足农民土地要求,进行土地革命。

到了1927年4月的土地委员会会议上,毛泽东又一次提出了“土地革命”的问题,并初步形成了初步纲领:

1。确认并大力宣传解决土地问题的意义;

2。确定没收土地的标准及如何分配土地的方案;

3。建立农民的政权以便进行土地的没收和分配;

4。规定禁止买卖土地和土地国有问题;

5。解决地税问题,即如何征收田税的问题。

也就是说,至此,毛泽东已经把农民问题和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土地问题,考虑得比较成熟完整了。从而,使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了阶级分析和利益分析的基础;使党员和领导干部从根本上明白了在革命的过程中“依靠谁和怎么依靠”的基本问题,明确了具体路子。

1927年11月,中共中央通过《土地问题党纲草案》,规定无代价没收一切土地归公有,分给农民使用。这是中共在土地革命时期制定的第一项土地政策。1929年初红四军进军赣南后,于4月颁布了《兴国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同时又规定中农是同盟者,并要争取富农中立。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1929年7月,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土地问题决议案》,规定土地没收的对象是一切出租的田地山林和富农自食以外的多余土地,土地的分配政策是以乡为单

位,在原耕土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的平均分配方法。不久,闽西根据地又提出“抽肥补瘦”的分配办法。1930年2月,毛泽东在江西吉安召开会议,批判了阻碍土地革命的错误倾向,加快了赣南根据地土地革命的步伐。除上述井冈山、闽西、赣南几个地区外,其他如鄂豫皖、湘鄂西、赣东北、湘鄂赣等革命根据地也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至1931年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实践中又进一步解决了土地分配后的所有权问题,改变了过去土地国有、农民使用、禁止买卖的原则,变为土地一经分定,即为农民私有,租借买卖任其自由。至此,对于土地革命中没收对象、分配原则和方法、阶级路线和分配后土地所有权等问题,都有了比较正确的规定,基本形成了一条土地革命路线,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靠雇农、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此时我们的任务,在于动员全国民众,齐心一致,绝不动摇地坚持战争,把统一战线扩大和巩固起来,排除一切悲观主义和妥协论,提倡艰苦斗争,实行新的战时政策,熬过这一段艰难的路程。”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三章 唤起工农同心干(3)

《论持久战》还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争取抗战胜利的惟一正确道路是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实行人民战争。

共产党在农民中发展党员,教农民进行民主选举,那时,农民用投豆子的方式进行选举,是共产党对农民进行了民主启蒙。五千年来,中国农民一直生活在社会底层,是共产党让农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他们打鬼子、闹革命,成为充满理想的革命分

子,也带给中国农村社会新面貌。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员从4万发展到战后的120万人,其根本原因是共产党取得了农民的信任,他们中有的人发展成为王二小那样的典型,信任成为一种信仰。那时,晋察冀边区一份报纸一次就登了5个王二小式小英雄的报道。

中国共产党发动群众是任何其他政党无法做到的,这是一种了不起从普通大众所获得的组织发展的动力,值得总结。红色管理理论认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唤起工农日心干”,关键在于实现了组织的共同愿景。

1。让每一个成员都看得见感受得到愿景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用什么感召自己的组织成员?换句话说,干革命有什么好处?中国共产党的答案:革命就是穷人过上好日子。中国农民在几千年的历史中都是“耕者无其田”。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也响亮提出“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欲实现的也是“耕者有其田”。但是惟一做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打土豪、分田地”是中国共产党最振奋人心的口号之一,这一口号及其纲领、路线执行的结果振奋了一代人跟随中国共产党走上革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