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红色管理: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2部分(第1页)

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也讲到这一点。他说:“新中国成立以后,只花了三年时间,这些东西就一扫而光。吸鸦片烟、吃白面,世界上谁消灭得了?国民党办不到,资本主义办不到。事实证明,共产党能够消灭丑恶的东西。”这些年,不少地方的经验也证明,只要认真去抓,反腐败斗争就能取得成效。中国共产党鲜明地提出和坚持进行反腐败斗争,这正是中国共产党有力量的表现。

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和第三代领导集体,同样十分重视党风建设。陈云同志曾尖锐地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邓小平同志也讲到:“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同志也多次强调,必须大力加强党风建设、廉政建设、加大反腐败斗争的力度。中国共产党是个拥有数千万党员的大党,不纯分子、投机分子混进党内是不可避免的,即使原来的先进分子。过不了权力关、开放关和市场经济关而蜕变也不足为怪。必须把党风建设、反腐倡廉贯穿于“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之中,坚持两手抓的方针。“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

与解放初期相比,今天的社会可以说更是一个充满了诱惑的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的普遍增加,以及人们收入差异越来越大,已经形成了一个拥有巨大财富的社会阶层。他们挥金如土的生活方式不能不对我们的党员和干部产生巨大的诱惑力。在这种诱惑面前,一些意志薄弱的共产党人便浮躁起来了,产生了严重的攀比心理。这是某些干部堕入腐败泥潭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当前,###同志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明确了我国社会当前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和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现实针对性。

这就要求共产党的党员和干部要通过认真学习党章、自觉遵守党章,牢固树立“八个为荣、八个为耻”的荣辱观,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时时刻刻做到艰苦奋斗、求真务实,清正廉洁、无私奉献,不断增强学习贯彻党章、永葆先进性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广大人民群众作出榜样。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三章 作风建设展示组织精神(4)

能否真正惩治腐败,直接关系到一个政权的巩固,所以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特别是开明君主,都有严惩贪官的措施。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不但认识到了严惩贪官污吏对于巩固政权的重要意义,采取了许多令百姓拍手称快的严厉措施,而且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操作方法。“天地之数,不能独以寒暑成岁,必有春夏秋冬。圣人之道,不能独以威势成政,必有教化。”董仲舒认为“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其事异域,其用一也。”隋朝思想家王通也颇为赞同上述以德化人、以刑禁贪、以教为本、以刑为用的人治思想。司马光对这种宽严相济、教刑并用的思想作过明确而详细的表述。

精通中国历史的毛泽东提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观点就是对“以教为本、以刑为用”传统思想的进一步阐发。惩罚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即使在社会主义国家,也同样需要以教育为主、以刑为辅的整风运动。

对于腐败分子,共产党还形成了一套完整有效的监督制约体系,包括新闻舆论监督、民主监督、群众监督、法制监督等,此外,建国五十多年以来,党中央对犯有腐败行为的人,始终采取“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方针,给以改过自新的机会。

从“严刑禁贪”、“以教为本”到共产党的“先教而后诛”,这实际形成了良性的自我净化机制。对于任何政权来说,加强思想教育和严惩贪官污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有些贪官污吏而言,说服和轻微处罚都无济于事,只有制定出一定的刑法,对他们的贪污腐败行为给予严厉惩罚,才能制止他们继续为恶,才能制止腐败的蔓延。

第一章 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1)

第一章 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从长征看干部的重要性:有干部就有希望

一九三四年底,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被迫离开江西开始了伟大的战略转移。红军周旋于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强渡江河,飞夺铁桥,翻越雪山,穿过草地,历尽千难万险最后到达陕北完成了历时一年的长征。在此途中,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八万多人锐减到不足两万人,给党的事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率先到达陕北吴起镇。为迎接新的伟大斗争,中共中央召开了一次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代表党中央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毛泽东走上讲台,首先看了看在座的红军将士们。目睹眼前这些衣衫褴褛、憔悴疲惫、面黄肌瘦的红军干部,他又一次情不自禁地流出了悲喜交加的泪水。他含泪说道:“我们虽然丢掉了中央根据地,遭到了失败,但到了陕北,毕竟还是胜利了!我们的队伍少了许多人,损失是惨重的。但走过来的同志经过千锤百炼,都是革命的种子!我们的事业是伟大的,前途是光明的。现在我们要从头做起!……”

长征损失如此之大,为什么说长征是党的事业上的伟大胜利?

其原因就在于长征保存了大批的干部,即那些经过千锤百炼,有着坚定的信仰和巨大生命力的优秀干部。正如红军长征到了懋功时,周恩来面对时任红四方面军总负责人的张国焘提出的中央红军有多少的问题时,自信地回答:“一方面军西征以来,几经征战,有些损失,现在还剩下三万人,但保存了一大批干部,有干部就有希望。”实践也证明正是依靠这些干部,才使得党不断发展壮大,最后完成了党的伟大革命事业。

长征之所以是党的事业的伟大胜利,就在于经过长征的千锤百炼,造就了党的一个坚强有力的干部队伍。在长征中,中央红军在数量上减少了很多,但是经过长征的考验,保留下来的都是红军队伍中的骨干力量,数量上减少了,但质量上却提高了,外皮受到了损失,但内核却得到了保证。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长征铸造了干部队伍这支核心力量,保留住了干部队伍这个战略资源,因而长征是胜利的,是党的事业的伟大胜利。也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党的干部队伍是党的核心。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对长征的评价,他们的态度,他们的信心,他们的思想,正体现了“干部是核心”的干部管理思想。

在企业中,干部管理,作为管理职能中的组成部分,在整个企业中的地位,已由过去的行政支持地位,上升为与企业长远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战略性的重要位置。一个企业的成与败、兴与衰,无不与“干部”有关。

现代管理学普遍认为,要搞好一个企业,需要干部资源、物质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四大资源。其中,干部资源,简单地说也就是干部队伍。在企业所需要的四大资源中,干部资源,也即干部队伍是最重要、最为活跃的,它可以迅速转变为其他三大资源,而其他三大资源要转变为干部资源则速度较慢,干扰因素较多,有时甚至无法转变。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著名企业家,包括“钢铁大王”卡内基以及我国商界传奇人物史玉柱都说过“把我的厂房、机器都拿走,只要留下我的‘干部’,几年以后我又是一个传奇。”的原因。这种认为“只要把‘干部’留下,我就能再造一次辉煌。”这里所体现的正是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面对长征的堪忧局势表现出来的“干部是核心”的战略眼光,以及把“干部”提升到组织的战略性地位,把干部队伍视为战略性资源的思想。

企业能够保持持续发展和改革,达到更高的业绩,关键的因素不在于企业老板,而在于企业是否拥有一批懂经营、会管理、善沟通、愿拼搏的干部。干部能够按照战略的要求,组织企业的财力资源、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他们是企业愿景、战略决策、组织方案的有力执行者和组织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