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知识分子与人民币时代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2部分(第1页)

上表说明,家庭消费除日常开支外,有购买中高档消费品的趋向,但这种趋向也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层次。

目前,欲购洗衣机、电冰箱的人为最多,反映人们在当前家务劳动社会化程度较低的情况下,想用家用电器来减轻家务劳动社会化程度较低的情况下,想用家用电器来减轻家务劳动强度和减少所耗时间的意向。

随着家用电器的广泛使用,无疑会带来新的生活方式,并引起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

(5)上海市虹口区长春街道的家庭生活调查

虹口区长春街道东起溧阳路、西至淞沪铁路、南接横浜河、北达虹口体育场和虹口公园,面积约平方公里。居民总户数是17483户,总人口为64517人,人口密度较高。

这个地区在鸦片战争后就逐渐形成,其中一部分曾经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租界。但不少革命人士亦曾经在这地区居住过。鲁迅的住宅(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就在这个地区,“左联”也曾设在这个地区。解放后,在住宅建设等方面,虽发生了不少的变化,但基本上保持了原来的格局。这里是上海比较典型的老的街道、地区。

目前在这个街道内,有市属工厂企业十六家,其中最大的上海无线电八厂有一千多职工。繁华的四川北路贯穿长春街道,再加上街道企业、里弄生产组发展,工商业比较繁荣。

长春街道文教事业也比较发达,有中学三所,小学五年,医院(包括市属医院、部队医院)三所。这个街道居民的文化程度比较高,文盲大大低于市区水平,仅占(市区为),高中程度的占,大学以上文凭程度的占(市区为),知识分子多,是长春街道的特点之一。

长春街道下属18个居委会。就籍贯而言,长春街道的居民主要是由上海人、江苏人、浙江人、广东人组成,但他们的分布是不平衡的。由于人口的自然结合,有些居委江苏籍的较为集中,有些居委浙江籍的为多。以邢一居委来看,江苏籍最多,占,而且多数是苏北(江苏长江以北)籍。余庆坊居委浙江籍居民最多,占将近一半。永安居委则是广东籍为多。由于历史原因,祖籍不同,所从事职业、经济收入、住房、生活条件就各不相同。

。 最好的txt下载网

1982…83年城市家庭生活状况(4)

就住房条件而言,由于长春街道的部分地区历史上曾是日租界的一部分,花园洋房较多,但棚户区也多,所以住房条件差别很大。山二(山阴路)居委会居民的居住条件最好,每户(居住面积)平均平方米,全都有卫生设备,62 % 有浴缸,家家使用煤气。多伦居委则相反,居民住房面积较小,每户平均平方米。

就经济收入而言,不同居委会居民的工资收入也不尽相同。山二居委最高,人均达元,(工资调整前)余庆坊居委最低,人均工资只有元。人均消费支出也不同,邢一居委为元,而山二居委则达元,此差别跟家庭人口数及职业有关。上海市区家庭户口平均人;人均住房面积4平方米。长春街道人均平方米。

(6)上海市杨浦区双阳路的家庭生活调查

上海市杨浦区宁国街道双阳路居委,地处长阳路双阳路一带,整个地段为中国纺织机械厂和五一电机厂所包围,马路对面还有华东建筑机械厂、国棉三十厂等工厂企业。该地区是产业工人居住之地,也有部分机关干部、知识分子和商业服务人员。

居民中有一半以上原籍在农村和外地城市,其中江苏籍的占调查对象的51 % ,浙江籍占16 %,上海籍的占17 % 。

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记载,整个居委共897户(不包括集体户),3514人,其中退休工人531人。居委会共有29个居民小组,分四块集中管理。居民区分为四条弄堂,各条弄堂特点各有不同。

1839弄最早是日本东华纺厂的职员住房区。抗战胜利后,中国纺织器材公司接受了这批房屋,住进了一批老职员。原来约50户,文革前兴建了两幢工房,搬进20多户,现1889弄共77户。居住在这里的成员中,知识分子、职员居多,他们的子女文化程度也较高,77户中就有大学生40名。

1841弄原来是三友毛巾厂的厂房区。1937年“八·一三”战事以后,被日本东华纺厂作为该厂的工人住宅区。这里的住房大多数是平房和简易房,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修缮作为中国纺织机械厂的工房。住在这条弄堂的200多户人家;大多是轻、重工业的工人。

1887弄原先有一些平房和草房。抗战期间,日本侵略者在广大农村实行“三光政策”,江苏、安徽等地农民离乡背井逃难来到上海。日本投降后,一些工厂恢复生产招收工人,因而这些贫困的农民就进了煤气厂、纺厂、纺织机械厂工作,逐渐在这里开设一些小商店,诸如布店、小百货店、理发店、酱油店等,有国营的,也有合营的。因而居住此地的大多是劳动人民,包括一些商业服务人员。

现在的1860弄所在地,在30年代还是一片荒地、河沟、坟山遍长野草。当时只有十几户人家在这儿搭草棚住下,种菜干苦力以度生计。解放以后,在这块土地上盖起了十一幢新的工房,270多户家庭搬进了新房。其余130多户住在自盖私房里,三中全会后有80 %的私房住户都翻建了新房,现在他们都住上了二层或三层的新楼房。1860弄的居民绝大多数来自苏北和安徽,他们都是普通的劳动人民,女同志大多在纺厂工作,他们父辈中的有的是踏三轮车的,有的是码头扛大包的,有的是泥水匠,有的则是拉人力车的车夫。

(本调查工作开始于1983年1月。确定1982年12月31日为调查的标准时间。)

[附录]上海市1982—1983年的物价

1982-1983年间,改革开放初期,“官价”跟“议价”的明显差距逐步靠拢,物价稳中略升,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所提高。1982-1983年间,官价普通大米每斤1角3分,上等大米每斤约2角钱;1元可以买5—7斤大米;猪肉每斤1元1角-1元2角;1元人民币可以买-斤猪肉; 植物油每斤8角—9角钱,1元可以买—斤植物油;新鲜青菜每斤约6分钱,1元可以买15斤青菜;棉布每市尺大约3角钱,1元可以买3尺棉布;1982—1983年间上海“一块钱”平均折合今人民币大约6元5角。

(7)南京市秦淮区四福巷的家庭生活调查

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街道四福巷,位于城区南郊,秦淮河蜿蜒其间。秦淮河孕育了南京古城的发展,流经夫子庙地区,形成了著名的繁华闹市。有历史上许多诗人、文学家为之吟诗作文咏叹怀古的记载;也有“六朝金粉”夜夜笙歌的“艳迹”。解放前,夫子庙地区妓院、赌场和烟馆林立。解放后,经过彻底的社会改造,卖淫、吸毒等丑恶现象被清除,绝迹了。目前,这里商店、饭馆、旅社、书场、影剧院相当集中。1981年又设立了全市最大的小五金百货市场和唯一的花鸟鱼虫市场。琳琅满目的各类商品,形式多样的游乐场所,使夫子庙地区成为南京消费、娱乐的中心,许多外地人来到南京,也慕名前往参加游览。每天流动人口达14万,车水“人”龙,十分繁华。

四福巷居民段处于夫子庙地区的西部,由大四福巷、小四福巷、大全福巷和瞻园路中段所组成(以下简称四福巷)。它靠近闹市区而不在闹市区之中。西面毗邻太平天国博物馆(原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的王府);东面与繁华中心地段夫子庙广场相通;南面不远处有医院、工厂相望;北面是一片典型的老居民住宅区。辖区内,有航天工业部科技干部进修学院、羊毛衫二厂一个车间和散热器厂一个车间等单位。

。 想看书来

1982…83年城市家庭生活状况(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