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共和国大将:粟裕传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部分(第1页)

粟裕敏锐地注视着敌情发展,筹谋应敌良策,决定采取敌进我进游击战术,变被动为主动,分散袭击敌人后方。粟裕命令二支队三团一部进袭当涂,造成敌之恐慌;一部进击南京以南的陶吴,牵制敌兵力;另选精兵一支,奔袭南京近郊,夺取雨花台制高点,袭击中华门内外日、伪军事目标。此时一支队已动员广大地方武装及人民群众将京沪、京杭、镇句、句丹、京镇各公路彻底破坏,并派部队进袭麒麟门,给南京敌人以极大威胁,有力地配合了二支队的作战行动。日军到达小丹阳,不见新四军踪影,却连连收到后方告急电报,慌忙撤退回防。粟裕抓住战机,命令部队勇猛追击,连克小丹阳、薛镇、护驾墩、博望等村镇,毙伤敌50余人,粉碎了日军的合击计划,自己无一伤亡。

。 想看书来

小丹阳反“扫荡”(2)

粟裕指挥的敌后游击战节节胜利,打得日军胆战心惊。日军气急败坏又无可奈何地说:“新四军是个神,你打他时一个也没有,他打你时都出来了。”

1939年1月,粟裕亲自组织指挥了奇袭官陡门,在新四军挺进江南敌后抗战史上谱写了新的光辉篇章。

官陡门位于安徽芜湖附近,驻有伪军200余人,据点四周河沟交叉,离飞机场6里许,离铁路仅3里,南面8里的永安桥、北面10里的年陡均有日伪军驻守。可供进攻官陡门的路线有两条,都要通过几条深不可徒涉的河流,并且必经敌人之青山、黄池据点。官陡门有什么风吹草动,西、南、北三面各据点派出的增援部队,在半点钟内都可以赶到。出动飞机不到两分钟就可以飞临上空扫射。官陡门的街道建在河两岸的堤埂上,不到100米长,全是砖瓦房屋,河上只有约1米宽的木板桥贯通。敌人认为这是最安全的地方。粟裕却在这样的地方导演了一幕出奇制胜的活剧。

1月18日,粟裕在二支队司令部驻地狸头桥对参战的三团作了简短动员,便率队北进,25公里路只一次小休息就走到了,当天下午便停止行动宿营。第二天上午部队继续原地休息。下午,粟裕组织队伍悄悄地上船,突然转向西开,划到丹阳湖西岸。部队翻过堤埂,改乘早已预备好的几只装肥料的船,继续由水道西进,午夜以后到达预定地点隐蔽集结。这里距攻击目的地还有35公里。20日下午5时,粟裕带领部队冒着寒风向西疾进。21日凌晨2时行进到离官陡门差不多20里的地方,前面还需渡过一条河。如果再走水路,敌人可能已经封锁渡船。粟裕当机立断,多绕5公里地改走陆路,一定要抢在天亮前发起攻击并结束战斗。部队跑步前进,巧妙地通过了敌人的头道桥据点,4时许隐蔽到达敌据点前沿。按照预定作战方案,粟裕率主力过桥,从西向东打;另一部留在河东岸打。枪声、手榴弹爆炸声、冲锋号声和“缴枪不杀”的呐喊声响成一片。突击队迅速冲破铁丝网和其他障碍物。敌人来不及从掩蔽部里跑出来,就被炸了个人仰马翻,不是丢了命,就是当俘虏。新四军一举攻占了伪军司令部。

战斗只花了8分钟,连清扫战场总共用了20分钟。周围之敌还没弄清怎么回事,粟裕已率部押着俘虏带着战利品安全撤出了。奇袭官陡门,粟裕指挥的新四军以轻伤2名的最小代价,换来俘敌57名的重大胜利,打死打伤的敌伪无法统计,还缴获了一大批枪支弹药。粟裕组织指挥游击战的美名在江南广为传颂。重庆《新华日报》后来发表了粟裕撰写的介绍战斗经验的文章《芜湖近郊官陡门的奇袭》。

1939年1月,粟裕根据挺进江南敌后的实战经验,与二支队参谋长罗忠毅合编了一本《实战经验录》,2月25日延安翻印了这本小册子。粟裕对挺进江南敌后的新四军开展游击战争提出了许多新观点。粟裕认为,新四军进入江南敌后进行的完全是游击战。相对八路军来说,新四军人少,武器装备也差,没有打大仗的经验,活动区域狭小,作战条件更差,通讯联络也很落后。一、二支队唯一的通讯工具是各有一架电台,可以互相通报情况,与军部联络。而敌人交通方便。新四军处在敌人据点网之中,打大规模的战斗或运动战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关于游击战的协同和原则问题。粟裕认为:在形式上看是各打各的,但是是在统一意图下独立自主地进行的。我们的原则是积小胜为大胜,不贪多,哪怕只打死一个敌人,只缴一支枪都是好的。只要天天有胜利。

关于战法问题。粟裕认为:要打夜战、近战、白刃战、伏击战、袭击战……这是由于我们的武器装备等条件决定的。日本的武器精良,我们拼他不过。只有近战、夜战、白刃战,才能避开敌人之长,发挥我军之长。打他措手不及,使之处于被动。

关于打击对象和目标选择问题。粟裕说:新四军专打弱敌,或打敌人弱点,打的是运动中的敌人,一般不打驻止之敌。

小丹阳反“扫荡”(3)

关于战术动作问题。粟裕认为,过去三年游击战是在交通不发达的山区打的,而现在则在丘陵、平原、水网地区。在这样地区作战,要求更加速战速决。解决战斗要求非常迅速,必须采取突然的、短促的像闪电一样的突击,打他个措手不及。不让敌占领一个阵地,使其没有站足的地方,没有还手的工夫。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消灭敌人。他还形象地比喻说:我们要像鹰抓兔子式的才行。战斗行动最多两小时,一般的超过两小时不能解决战斗的,就果断撤出战斗。在敌人增援快的情况下,一定要注意迅速脱离和远离敌人。

粟裕的思考非常细致周到,他强调:战前的侦察、破坏交通非常重要,如地形要详细侦察(哪些地形我用,哪些地形留给敌人),要预先作出周密布置。作战方法和作战手段只能用一次,要适当及时的改变,否则敌会迅速的抓住我们的规律,而使我们吃亏。

国民党第三战区部队对粟裕高超的游击战组织指挥艺术非常敬服,专门派人来请粟裕去传授游击战的经验。粟裕连续给他们讲了几个小时,有理论有战例,生动活泼,通俗深刻。许多国军将领深感获益匪浅。一名川军师长感慨地说:“粟司令,从前我对你们共产党的军队是有点瞧不起的。可是今天听了你的报告,我才知道你们的水平太高了。共产党里有你这样的人,难怪立于不败之地!以后还请多多关照。”

在粟裕领导下,二支队在取得一系列游击战胜利的同时,较好地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卓有成效地做好群众工作。粟裕对敌后抗战中的群众工作,也有许多新的见解和观点。他认为,中日战争爆发,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这种情况下的群众工作较之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着许多新的特点:日本侵略军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敌人,侵略他国使其根本没有社会基础,因而它比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阶级敌人还孤立。江南平原、水网地带虽不如山地较容易开展游击战,但内在潜力较山区有过之而无不及。江南人口众多,物产丰富,能给新四军更多的人力物力支援。只要把群众组织起来,新四军非但能生存,而且能发展,同样也能建立较大根据地。

粟裕十分注意发现群众中的积极分子,努力培养他们成为群众的领袖。他认为,这样做,“新四军就与群众之间搭起了桥梁,架起了一条线”。在粟裕的组织领导下,二支队活动区域普遍建立起了农抗会、妇抗会、青抗会、工人救国会、商界救国会、教育界救国会、儿童团等群众抗日团体,一些地方还发展了###员,成立了共产党的组织。

二支队防区周围有巫恒通、樊玉琳、孔庆哲等地方实力派武装。粟裕与他们频繁接触,对他们做了大量统战工作。巫恒通领导的自卫武装后来接受新四军的领导,1939年初成立的新四军新三团,就是以巫恒通领导的自卫武装为基础组建的。1939年9月下旬,国民党当涂县政府恢复组织,粟裕领导的二支队很快与他们加强了联系,双方约定交换军事情报,共同组织县的动员委员会,修理军械,医护伤病员,领导人互访,达成了合作抗日协议。

粟裕认为,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应首先在开明士绅中找对象,通过他们去扩大统一战线更容易收效。有些士绅、地主吃过日、伪军的亏,心中有一股怨气,去做他们的工作往往是容易成功的。新四军英勇善战和模范遵守纪律的影响、教育作用很重要,这样会使这些人正确地认识共产党、新四军,并对共产党、新四军产生向心力。政策和力量是做好统一战线工作之根本。对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方式和细节,粟裕也总结出不少新经验。他认为,对象不同,方式不同,要有适当分寸。有时要负责人亲自出马,同他们接触周旋,给他某种面子,甚至抬他一下;有时负责同志就不能出面,以免增加他欺骗群众的资本。

新四军对日、伪作战取得一系列胜利,在江南敌后百姓之中树起了崇高的威信。日、伪军连遭打击再也不敢轻易出动,群众的利益得到了某些保障。随之而来的便是群众积极要求抗日和参加新四军,部队迅速发展壮大。

。。

小丹阳反“扫荡”(4)

粟裕对那些勾结日伪、阻碍抗战、残害群众的土匪武装,经多次教育无效的,采取了坚决的打击行动。粟裕认为,非此不能更好地发动群众,非此不足以平民愤,非此不足以严惩汉奸卖国贼。国民党溃军军官朱永祥率众千余人,自称“苏皖游击司令”,名为抗日救国,实则扰民诈财,不亚寇匪。群众恨之入骨,称之为“小日本”。后来朱永祥竟发展到与日伪沆瀣一气,勾结日伪袭击新四军。1938年7月6日,新四军一支队一部与二支队一部在当地民众武装配合下,将朱部一举歼灭。朱永祥被活捉,解送国民政府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法办。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挺进江南敌后的新四军经过半年多的斗争,在敌后先后建立起了茅山、丹北、横山、江句、句北、小丹阳等十多块小型的游击基地,拥有40万人口。

1940年1月1日,当时在新闻界颇有影响的上海申报,刊登了一篇题为《粟裕将军会见记》的文章,作者署名“任重”。文章一开始就说:“在江南游击区里流行着一支歌曲,其中有两句是‘司令将军亲自上火线,弟兄们赶快冲上去’。我想这一定是指粟司令。”文章称:“在日军重兵包围之中,在江南最艰苦的游击区里能与这位后方民众所称颂的游击司令会面,实是十分幸运的事情。”

文章以崇敬的深情,称赞粟裕“率领先遣支队挺入京镇沦陷区”,取得韦岗处女战、官陡门之战的胜利,而且“不断地向日人进攻,一直进攻到南京、镇江的外围日人的据点里”,“简直要使外来侵略者发抖”。

文章作者说,他在南京附近与粟司令会面,差不多每夜秉烛长谈,听粟司令从军事、政治、经济三方面分析江南游击区错综复杂的抗战形势。作者高度评价粟裕这位青年将领对江南大局观察的敏锐,对政治有深刻的认识,军事上深知战略战术,而且深知敌我在政治上经济上以及社会上的实际情况。作者经过“实际的观察与考查”,得出了一个结论:“粟司令不是一个平凡的军人。”他不但“运筹帷幄之中”,而且“决胜千里之外”。

。 想看书来

具有战略远见的举措――创办教导队(1)

新四军挺进江南敌后,粟裕用了相当的精力,对部队教育训练特别是干部培养教育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和有益的实践,成为他在江南时期军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粟裕率部从浙南开赴皖南集中时即敏锐指出:“现在需要大量的知识青年充实部队新的血液。”粟裕率二支队挺进江南以后,充分利用江南有利条件,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特别是知识青年充实到抗日的洪流中来,二支队的骨干得到了很大加强。

对于这样一支部队应该怎样加紧教育训练?对于这样一支干部队伍应该怎样加紧教育培养?粟裕认真地思索:经过三年游击战争的干部都有一定的战斗经验,但文化素质差;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文化基础虽好,但缺乏战斗经验。从整体上说,他们都普遍缺乏现代战争知识。而新四军面对的恰恰是现代化装备的日军。粟裕认为,培养训练干部增强现代战争意识,加强现代战争知识的学习已是当务之急。

二支队挺进江南初期,处在一种特殊环境中,教育训练部队主要采取以战教战的方法,打一仗马上就总结经验教训,以实战经验和要求来教育干部,训练部队。随着根据地的建立和部队发展,支队司令部专门组建了一个训练队,经常抽一到两个连来宣城县狸头桥司令部进行军事轮训,每次两到三个月。集训内容:军事以射击、投弹、刺杀等技术为主,辅以队列、战术训练,总结战斗经验;还有政治、文化学习。

挺进江南敌后的新四军人少、枪少,尤其是干部骨干少,有的连队只有连长一个人主持全面工作,直接制约和影响了部队的壮大和发展。粟裕把江南新四军发展的目光投向苏北以后,更感到培养和训练干部的紧迫,仅靠军事轮训远远不能满足部队发展需要。粟裕认为必须办一个教导队,更好地解决干部、骨干培训问题。

1939年3月,皖南新四军军部教导总队根据军部命令,组织十个人到前方参观学习,以充实教学实践内容。粟裕亲自向参观团介绍情况。参观团结束活动返回军部时,粟裕又一次会见他们,特地对参观团说,我们这里要办一个教导队,需要有办教导队经验的人。我已给军部周子昆副参谋长打电报,建议你们留下一个人。

军部教导总队七队队长杜屏是到二支队的参观团成员,军部决定派他到二支队工作。1939年5月,杜屏奉命来二支队报到。粟裕亲自接待,任命杜屏为教导队队长,并向他详细介绍自己的想法。粟裕说:“教导队的干部,指导员、文书、文化教员、军事干事、政治干事我们都准备好了。下一步主要就是选调学员。学员以班排两级干部为主,少数为连级干部,训练时间半年左右。”粟裕亲自审定学员名单,严格把关,不合格的坚决退回部队。粟裕特别强调“三不要”:一是体弱多病的不要;二是在部队表现不好的不要;三是没有培养前途的不要。第一期学员90多人,都是从各部队精心挑选出来的。粟裕还认真审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中军事训练课占70%,政治教育课占30%。军事训练主要有游击战术、射击、投弹,还有班、排、连、营四级攻防战术。政治课主要是统一战线、群众工作、政治常识及个人教育等。

二支队教导队成立后,粟裕对教导队的建设倾注了很大心血。他对教导队的训练事必躬亲,提出明确的要求,还每星期听取一次汇报,并组织检查,亲自督促、示范、讲解、授课。1939年8月,新四军军部决定组建江南指挥部。月底,粟裕前往具体负责江南指挥部组建工作,他别的部队没有带,只带了教导队,并亲手操持了一、二支队教导队的合并,成立了江南指挥部教导队,杜屏任大队长,温华贵任教导员,下设三个中队。原二支队教导队的学员并未因合并而影响教学,到11月初完成计划规定的学业后毕业。

粟裕还通过言传身教,对机关干部进行培养教育,提高他们的军政素养和业务能力。江南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