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共和国大将:粟裕传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4部分(第1页)

这时西线邵伯的战斗正激烈进行,国民党军队已经突破华中野战军在乔墅的阵地。粟裕认为,我军主力如果在如黄路上拖延时间,邵伯一旦失守,战局将发生不利于我的变化。要想歼灭当面之敌,必须集中优势兵力。可是他手中兵力不多,又没有预备队可调。怎么办?他使出他擅长的绝招:在战场上及时转用兵力。

粟裕当机立断,立即调整部署,堵住敌人后路,同时隔断东西两路敌军联系,采取在战场上转用兵力的办法,造成兵力对比上的绝对优势,各个歼灭分界、加力之敌。

粟裕打电话给陶勇,命令第一师第一旅西调,配合第六师歼灭分界之敌第九十九旅,并要第一旅旅长张震东当面接受任务。

张震东到达华中野战军司令部时,看到粟裕正在盯着地图沉思,就轻轻地走过去。

粟裕指着地图说:“老张,敌人已经被我们包围在加力、分界两地,如果两地同时打,我们兵力不足,不能迅速解决战斗。你们那边敌人是3个多团,如皋还有两个团。你们和五旅是9个团,9比5。如果如皋的两个团出援,打起来要延长时间,形成僵局。不如干脆把一旅加到六师那边,来一个雷公打豆腐,先集中兵力歼灭分界的九十九旅,然后再转用兵力歼灭加力的敌人。你们旅立即奔赴分界,协同六师歼灭九十九旅。”

“是,坚决完成任务!”张震东向粟裕敬礼,飞身上马赶回部队。

8月26日,第六师和第一师第一旅、特务团以5比1的绝对优势兵力,向分界之敌发起进攻,只用两个小时就解决战斗,全歼蒋军第九十九旅两个团3000多人,活捉少将旅长朱志席、少将副旅长刘光国。然后向东转移兵力,把第六师、第一旅、特务团调到加力,造成15个团对3个团的绝对优势,将加力突围之敌一举歼灭。数百名国民党军队在向如皋逃窜途中,恰好被第五旅截住去路。第五旅着黄色军服,与苏中部队的灰蓝色军服不同,而与蒋军的黄绿色近似。蒋军误认为援兵到来,顿时欢呼跳跃,在兴高采烈中当了俘虏。

。 想看书来

奇兵险棋顿收奇效 攻黄救邵打援一举三得(4)

驻守黄桥的蒋军第一六○旅5个连此时已孤立无援。粟裕命令第五旅乘胜扩大战果,夺取黄桥。第五旅一夜急行军到达指定位置,将黄桥团团包围,军事压力、政治攻势并举。敌人突围无望,于8月31日全部缴械投降。黄桥再次回到人民手中。

这一仗打得干净利落,歼灭蒋军两个半旅万余人,创造了解放战争以来一次作战歼敌数字的新纪录。

新四军原新二师副师长成钧率领第五旅参加了这次作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回忆当时的情景说:“我和第五旅的几个领导同志巡视周围的地形,展望那纵横交错的水沟、稻田和芦苇荡,我们几个人当时都有一种说不出的畅快,深感华中野战军首长‘攻黄救邵’的作战部署十分英明、正确。”①

在如黄路战斗进行过程中,粟裕同时密切注视着邵伯保卫战的态势。

在半年前的高邮邵伯战役中,粟裕曾经亲临前线指挥。苏中战役前夕,他又视察第十纵队的阵地,对那里的情况了如指掌。就在那次视察中,粟裕对邵伯的兵力部署和作战方针作了详尽指示,强调指出了防守乔墅的重要性。乔墅位于邵伯以东5公里。蒋军前两次进攻邵伯,都是正面攻击,未能得手。这一次可能同时进攻乔墅,以迂回邵伯。他要第十纵队充分考虑这种可能性。

视察结束时,他明确提出保卫邵伯的作战方针,对第十纵队指挥员说:“第十纵队和第二军分区的部队,总共只有六个团的兵力,第八十二团、第八十四团是才上升的地方武装,火器配备尚待加强,只有第八十七团、第八十九团和第二军分区的第四团,战斗力比较强。除担任正面防御的部队以外,你们顶多只有三个团的机动兵力。进攻邵伯的敌人是黄百韬的整编第二十五师,下辖第四十旅和第一○八旅。以你们三个团的机动兵力,要歼灭来犯之敌是困难的。因此,应当采取各团轮番守备的方式,依靠阵地,作短促的反突击以击退敌人。这样才能坚守邵伯。”②

果如粟裕所料,黄百韬这次进攻邵伯兵分三路,而以战斗力较强的第四十旅进行乔墅,迂回邵伯,在飞机、炮艇配合下,向邵伯、乔墅、丁沟三地猛烈进攻。华中野战军第十纵队和第二军分区两个团,按照预定作战方针,适应水网地带正面狭窄的地形特点,采取各团轮番守备的战法,顽强防守,英勇反击,坚持四天四夜。一直打到8月26日黄昏,阵地岿然不动,毙伤蒋军2000多人。黄百韬得知九十九旅已在如黄路上被消灭,他的侧后受到严重威胁,再打下去凶多吉少,急忙撤回扬州。邵伯保卫战胜利结束。

中央军委8月15日要求苏中在“今后一个月内再打二三个胜仗,继续歼敌二三个旅”。华中野战军从8月21日到31日连打三仗,三战三胜,其中如黄路一仗就歼敌两个半旅,提前半个月超额完成了中央军委给予的任务。

苏中战役,从7月13日到8月31日,华中野战军以3万多人对付国民党军12万余人,七战七捷,首创一个战役歼敌万余人的纪录,歼敌总数为华中野战军参战兵力总数的6倍,打出了人民解放军的神威,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苏中战役也是两种战略思想的较量。在战争初期,华中野战军的战略指导思想是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而不争一城一地之得失。毛泽东有一句名言:“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③ 蒋介石也有一句名言:“无都市即无政治基础,无交通就无政治动脉。”④ 他的指导思想是首先攻城略地,然后消灭解放军。苏中战役的胜利,也是毛泽东战略思想对蒋介石战略思想的胜利,证明粟裕提出的内线作战方针和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战法是正确的。粟裕的对手李默庵回忆苏中战役,认为“毛泽东的战略很高明”,“特别是粟裕卓越的战斗指挥艺术很值得总结”。他说:“粟裕集中兵力打我一点,而且有时是集中五六倍的优势。这样,我的部队就吃不消了。这样的打法确实很厉害。”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奇兵险棋顿收奇效 攻黄救邵打援一举三得(5)

作为苏中战役的策划者和指挥者,粟裕受到了苏中军民的热烈拥护和颂扬。

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

这是苏中地区广泛流传的民谣。几十年来,这首民谣被改编为歌曲、鼓词、故事,至今仍在群众中流传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