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手会说话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部分(第1页)

哀乐都是人们常有的情绪,那么,这些情绪与人的身体五脏有什么关系吗?对此,《黄帝内经》作出了阐释。《黄帝内经》中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认为人的喜怒哀乐与人体五脏有密切关联。《黄帝内经》又说:“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认为人的形成是先有五脏形体,而后有精神藏于心,才形成各种心理现象。《黄帝内经》提出“形神合一”的理论,认为人的心理现象不仅依赖外界事物的刺激作用,而且要以脏腑气血等生理机能为基础。

对于人的躯体疾病,《黄帝内经》已经注意到寻找致病的心理因素,从自然天候、人的心理状态、生活习惯、社会环境等多方因素去阐述疾病发生的原因和发展变化的规律。《黄帝内经》指出:“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其中,喜怒、惊恐都是心理因素,表明心理因素是致病的重要原因。《黄帝内经》又说“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及“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都精辟地说明了情志活动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不良的情绪可以损害人的健康,造成疾病发生,甚则危及生命;良好的情绪则是预防疾病、战胜疾病的重要“法宝”。

《黄帝内经》中阐述的心理学内容是我国古代的医学心理学,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黄帝内经》这部伟大的中医学典籍奠定了中医心理学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莫尔菲曾指出:“世界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是中国。”中国成为世界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这首先就是《黄帝内经》和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贡献。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和《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以上这个表是中医对情志与身体状况的总结,可能许多人都无法理解这些话的意思,现在我就用现代医学生理学的观点给大家讲解一下。

◎为什么“喜伤心…‘恐胜喜”?

“心在志为喜”

“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与“喜”有关。《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喜悦的过程,犹如人体能源(精神能源和机体能源)的释放过程,获得释放的能源,将形成原动力,展开新的精神活动,并支配着身体活力,创造出新的业绩。如:能提高人的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力,充分发挥机体的潜能,提高脑力和体力劳动的效率和耐久力,使人感到生活和工作中充满乐趣和信心,从而动作起来显得轻松有力、敏捷、准确、精力充沛;能使心脏、血管的肌肉运动加强,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水平提高;能扩张肺部,使呼吸运动加强,肺活量增大,有利于肺部二氧化碳和氧气的交换;能加强消化器官的运动,增加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增进食欲,帮助消化,促进新陈代谢。

“肝在志为怒”

怒是人们受到外界刺激时的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是一种不良的情志刺激。怒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故称“肝在志为怒”。一方面,大怒可以伤肝,导致疏泄失常,肝气亢奋,血随气涌,可见面红目赤,心烦易怒,甚则可见吐血、衄血、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另一方面,如肝失疏泄,也可致情志失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心烦易怒。

◎为什么“怒伤肝”“悲胜怒”?

“脾在志为思”

脾在志为思。思,即思虑、思考,是人体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人的思虑的情志活动主要是通过脾来表达的。思是精神高度集中的思考、谋虑的一种情志。当人沉湎于思考或焦虑时,往往会出现饮食无味、食欲下降。有的妇女可以因为工作紧张,思想高度集中导致月经量少,经期紊乱等,这与脾主统血的功能相一致。

“肺在志为忧(悲)”

古代医家对忧愁的患者仔细观察分析后发现,肺是表达人的忧愁、悲伤的情志活动的主要器官。当人因忧愁而哭泣时,会痛哭流涕,涕,就是肺分泌的黏液。人哭泣的时候,肺气盛,黏液分泌增多,而肺开窍于鼻,所以涕就从鼻中流出了。肺主气,为声音之总司,忧愁悲伤哭泣,还会导致声音嘶哑、呼吸急促等。肺主皮毛,故忧愁会使人的面部皱纹增多。

“肾在志为恐”

恐为肾志,肾是人们表达惊恐之志的主要脏器。恐是人们对事物惧怕的一种精神状态,对机体的生理活动是一种不良的刺激。《素问?举痛论》说:“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即是说明惊恐的刺激,对机体气机的运行可产生不良的影响。“恐则气下”,是指人在恐惧状态中,上焦的气机闭塞不畅,可使气迫于下焦,则下焦产生胀满,甚则遗尿。“惊则气乱”,则是指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可因惊慌而产生一时性的扰乱,出现心神不定,手足无措等现象。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学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造就了我们现在称之为“传统文化”的国学体系,而儒、道、佛,是它的三大支柱,这三教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家庭日用起居、身心休养。当然,中国的医学理论的创立,也不可能背离这三教的理论基础,特别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三教互相融和的趋势大于互相排斥的趋势,就更利于中医学、中药学在这三教的兼容并存中,在三教的保护支持下迅速发展了。

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曾于1940年9月在美国“科学、哲学、宗教同民主生活方式的关系”讨论会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讲话:“尽管宗教的和科学的领域本身是彼此界线分明的,可是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牢固的相互关系和依存性。……。这种情况可以用这样一个形象来比喻: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瞎子。”当然,宗教和科学是无法混合的,就像黑色和白色,黑色是美的,白色也是美的,但是,黑白组合的图案,也许是最美的。宗教之光不同于科学之光,科学之光丰富人的头脑,宗教之光启迪人的心灵,所以在今天的科学之光照到现代心理学上时,我们先看看宗教之光在心理学上有过的灿烂吧。

在封建社会的后期,医学与巫术分家了,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也是医学进入科学范畴的必然。在中国,儒、道、佛三种宗教共存的社会状态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的、内在的对立和联系。我们后人不能也不应该视而不见。只有正确地评价儒、道、佛这三种宗教和中医药学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正视历代贤哲的创造,才能不重蹈历史虚无主义的覆辙。由于本书是对于心理学方面的探讨,所以我们重点研究中国的三教理论对于中医心理疗法形成的影响。

◎儒、医、易术中的心理治疗

中医学理论体系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与《周易》一系的儒家思想有密切的关系。早在《周易》与《黄帝内经》成书之前,医术与卜巫就是原始宗教用来除病消灾,避凶祈福的重要手段,原始巫术中就包含着医术。医与巫在上古之时,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共存并称的,称为“巫医”,大约在春秋时期才开始分开。所以,成书在西周前期的《周易》,主要是占巫活动的记载,成书与汉代的《黄帝内经》则是巫医分开后,医学理论的集大成者。但是从战国时期的《易传》之后,《易》由占巫转变成了哲学,其中“阴阳”、“太极”、“道”、“神”、“术”等范畴及思维方法,对《黄帝内经》成书产生了很大作用。根据司马迁的《史记》所说,《易传》为孔子所作,但是到宋代的儒生,如欧阳修,就怀疑非孔子所作。不论是否为孔子“韦编三绝”,历代儒家一直将《易》奉为经典。

《周易》的原理、思想以及范畴(如太极、阴阳、乾坤、理、气、道、象、术),在汉代及其后,不仅对儒家,而且对道家,甚至佛家,不仅对哲学思想,而且对科学技术,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周易》对中医学的影响尤为显著。《周易》与中医学的关系尤为密切,以至于古代医家有“医易同源”“医易会同”一说。远古至今,医易融会贯通,盛名天下的名医大家,数不胜数,如:隋唐的杨上善,唐朝孙思邈、王冰,金元时期的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明清时期的张介宾等等都是儒医大家。正是这些熟读四书五经,又精通《黄帝内经》的儒医大家们,融会贯通了儒学与医学,充实了中医的理论,发展了中医药学。例如《礼记?礼运》中把人们的情感变化分为七个类型,“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勿学而能”。但是这种情绪的表述,在中医上就发展得更准确了,儒医把它改为“喜、怒、忧、思、悲、恐、惊”,就更贴近我们的生理心理现象了。为什么这样改呢?《礼记》中的七情,有些是正常的生理活动,并不足以导致疾病,而医学中的这七情,如果在突发、剧烈或者持久存在的情况下,就可以导致情志异常,导致肌体气机紊乱,气血阴阳失调,进而引起肌体的病变,所以就叫做“七情内伤”。

儒医不但发现了七情可以内伤到脏腑,而且在医疗实践中,创造了治疗七情内伤的“以情治情”的心理疗法。也就是利用儒、医、易的理论进行的心理暗示疗法。

这里我举一个金元名医张从正《儒门事亲》卷七《不寐》中以情治情的医案,来看早期心理学在儒医中的应用。

这是张从正(又名戴人),治疗一个富裕人家的妇女失眠症的故事。这个妇人不能睡觉已经两年了,吃什么药都不见效,也就没有医生可以治疗她的失眠了。后来,她的丈夫求到了张从正。张从正给她诊脉后说,两手都是缓脉,缓脉是表示脾这个脏器受邪,脾主思,她是因为思虑过度困住脾气所致的失眠。于是,他就和其丈夫商量:要想办法让她发怒。什么办法呢?他丈夫当着妻子的面给了张从正很多的诊费,然后,留张从正在家里酒肉招待了好几天,再然后,张从正没开一张处方就拿钱走人了!这可把妇人气坏了,大怒起来,以至于脾气发的汗都出来了。当夜,妇人就困得倒床而眠,这一觉连睡了八九天都不醒。然后,胃口开了,能吃饭了,脉也就正常了。张从正总结说:这是因为胆气虚了,胆为木,脾为土,胆虚木不能克土,我激怒她,就激动了她的胆气,胆气重新克伐脾土,脾从思困中得以解脱,这就是“怒胜思”啊!

在清朝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中也有一个以情治情的医案。

这是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案例。说的是明末,在高邮有一个被称为神医的人,叫袁体庵。他治疗一个乡试中了举子的年轻人,这个人因为中举子而高兴得发了狂,一直笑个不停,吃什么药也止不住“笑”。求医到了袁体庵的门下。袁体庵诊脉后大惊失色地说:你的病已经没有办法治了。你的命不过数旬了(一旬10天),你赶快回家去吧,恐怕迟了,连家人也见不到了!如果你路过镇江的话,你一定要找一个何医生,再求他为你治病吧。同时袁体庵还让他带一封信给何医生。这个举子一听,吓坏了,性命要紧,立刻启程回家。奔至镇江后,他发现自己不再笑个不停了。咦?其病如失!他找到何医生,把信交给他,何医生让他自己看看这封信,信上说这位先生是因为中了举子,喜极而发狂的。大喜可以使人的心脉扩张,而不复合,中医认为“笑”为心之声,心脉不合,“笑”不能止。这种病用药是治不好的,所以我只能用危险和痛苦的情绪来调整他狂喜的心情,故而我用“死”来恐吓他,让他产生忧愁抑郁,在忧愁抑郁的心情下,他的心窍就能够闭合了,带着这种情绪,我想他走到镇江时, 这个病就应该好啦 ! 举子看了这封信,面向北方再三而拜。啊!袁体庵真是神医啊!

儒、医、易学结合在心理治疗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非常广泛,这里不过是说一漏万。抛砖引玉的目的就是为了证实这句话:世界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是中国。

◎道教修心之法(1)

与儒家始终并存的学派是道家。

“道家”之称始见于西汉前期太史公司马谈的《论六家之要旨》一文。乃指春秋末年老子创立的以“道”为世界本原的学说、学派,包括其后继任者庄周、黄老学者及其思想。道家思想在历史上的影响之大,不亚于儒家。西汉中期后,儒术独尊,道家在野,但历代仍有不少包括儒生、佛家在内的其他学者汲取道家思想,融会贯通在自己的学派中,所以道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在道家形成发展之时,正是中医药学产生之日,由于二者在思想理论和追求目标等方面,具有相同或相似之处,故它们势必相互吸收,相互为用。特别是对于生命观的认同上,和养护生命、延年益寿的方法上,还有对于药物的制作加工等方面,中医学和道家结下了不解之缘。

道家的生命观,来自老子的生命观。而“什么是生命的本原”这一问题,不仅医家需要解决,哲学家、科学家,乃至每一个普通人,都会思考和关注,而道家明确地提出“生命原于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可以为天下母”的道,在运动中产生了“一”,即混沌状态的气,一气又化为阴、阳二气,阳气轻清,上升为天,阴气重浊,下降为地。阴、地与阳、天二气相冲产生“三”,三就指的是“和气”。由和气产生了世间万物及人,故称“三生万物”。道家认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归根到底,道产生天地万物及人,人是天地万物中的一物,就应该效法天地和道,而这一系列的产生和效法行为,都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道教的宇宙演化模式和生命本原论,认定人及天地万物是自然运动的产物,排除了上帝、天命、鬼神在其中的支配作用,是当时的先进文化的代表,是人类思想上的一大进步,所以当时的医学科学,也认可把“道”看作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把“气”视为世界万物及人的生命的本原,从而成功地建立了中医的阴阳学说和气机学说,老子的生命本原论对医学的影响肯定是积极的,重要的。

道教的生命本原论,决定了道教的生命观,从而发展出一系列的养生观点,如:清净寡欲、聚气养气、节欲存精、太上养神等等方法,都是道家提倡并亲历而为修行的。

道家与儒家不同,治理天下之事,道家不放在心上。道家看重的是修身长寿。而修身长寿重在修“心”,道家的修心之法,大部分在今天看来,就是心理学的范畴,所有的修心的方法,不外乎是针对于生命、针对于死亡、针对于生存方式的心理调整。

道家经典中有这样一个记载:

黄帝为政事劳累不堪,面色憔悴,心情迷乱,于是决定闲居一段时间,一天,他白天睡觉,梦到自己游玩到一个国家(注意:这种白日梦,就是现代心理学中的一种疗法),那个国家没有君主和官吏,一切都听任自然,老百姓也都无欲无求,自然而然,他们不知道迷恋生存,不知道厌恶死亡(注意:道,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