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我的帝王生涯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部分(第1页)

贵妃娘娘已怀龙胎三月有余。我生平首次感受到为人父者的喜悦,抑郁之情烟消云散,当下重金赏了太医令。我问太医令小天子何时降生,他扳着指头回禀道,秋后便可临盆。我又问,太医能否预知是男是女?两鬓斑白的老太医抚须沉吟了片刻,说,贵妃娘娘所怀多半为小天子。只是娘娘体虚质弱,龙胎仍有流失之虞,若要确保不失需精心调养才是。

我来到蕙妃的绣榻边,捉住她的一双酥手放在怀里,这是我通常对女子温爱的习惯。我看见疾病中的蕙妃仍然在鬓边斜插红花,双颊的病色则以一层脂粉厚厚地遮盖,她笑容后的忧伤不能瞒过我的眼睛。我倏而觉得面前的蕙妃很像一个美丽的纸人,一半在我怀中,一半却在飘荡。你怀胎已有三月,为什么不告诉我呢?

奴婢害怕。害怕什么?你不知道这是燮宫的大喜大福吗?

奴婢害怕消息过早走漏,会惹来什么祸端。你是害怕彭王后她们的妒嫉,害怕她们会加害于你吗?怕,奴婢害怕极了。她们本来就容不下我,怎会甘心让我先怀龙胎,抢尽嫔妃脸上的荣光。我知道她们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别怕,只要你生下龙子,日后我可以伺机废去那个狠毒的彭国女子,立你为后。我的先辈先王就这样做过。可奴婢还是害怕。蕙妃掩面啜泣起来,整个身子像风中杨柳倾偎在我的肩上,她说,奴婢怕就怕不能顺利生产,到头来一枕黄粱,也辜负了陛下对奴婢的厚望。陛下有所不知,宫廷中灭胎换胎的毒计历来是很多的,奴婢怕就怕到时会防不胜防。你从哪里听到的这些无稽之谈?

听到一些,也猜到一些。世上最毒妇人心,也只有妇人能洞悉妇人的蛇蝎之心。我害怕极了,只有陛下可以给我作主。怎么作主?你只管说,我自然会给爱妃作主。陛下移榻鹂鸣阁,或者奴婢迁往清修堂居住,只有靠陛下每日每夜的庇护,奴婢才能避免厄运加身。蕙妃的泪眼充满企盼地凝望着我,然后冷不防在榻沿上磕首哀求,求陛下答应,救我们母婴一命吧。

我哑然失言,侧脸躲开了蕙妃的目光。作为燮宫君王,我深知这是蕙妃一厢情愿的幻想,它违背宫廷礼仪,也超越了所有帝王的生活规范。即使我接受这个幻想,燮宫上下却不能接受。即使我答应了蕙妃也不一定能做到。于是我婉转地拒绝了蕙妃的请求。蕙妃的啜泣变得更加哀怨而无休无止。我怎么劝慰也无法平定她的重创之心。我用手背替她拭去眼泪,但她的眼泪像喷泉一样涌流不息。我便也烦躁起来,猛地推开了那个悲恸无度的身体,走到彩屏外面站着。

让我移榻万万不行,让你迁来清修堂更要辱没燮宫英名,你假如还有其它请求我都可以赐准照办。

五彩画屏后面的啜泣戛然而止,然后传出一个绝望的切齿之声。奴婢还想请皇上替我出气,请皇上亲手惩治兰妃、菡妃和堇妃。假如皇上真的爱怜奴婢,也请皇上亲自问罪于彭王后,杖打一百,杖打二百,打死她们我才快乐。我十分惊愕,不相信这样的切齿之声出自蕙妃之口。我又返身回去,看到了蕙妃悲极生恶的面容和炯炯发亮的眼睛,现在我不相信的是自己以往对妇人的简单判断。我无法想像五彩画屏后面那个妇人就是天真而温厚的蕙妃,不知是一年来的后宫生活改变了蕙妃,抑或是我的深宠果真宠坏了蕙妃?我在画屏外面沉默良久,不置一词地离开了鹂鸣阁。社稷险恶,宫廷险恶,妇人之心更加险恶。走下鹂鸣阁的玉阶时我突然悲从中来,我对身后的宫监说,蕙妃尚且如此,燮国的灾难真的就要降临了。

我无意间重复了死去的老宫役孙信的谶语。官监浑然不解其意,而我被自己的言语吓了一跳。

我没有替蕙妃出气而杖打其他后妃。但是蕙妃因怀胎而滋生的猜忌之心使我半信半疑,据修史文官暗自透露,各国宫廷中不乏骇人听闻的灭胎换子的先例,而我唯一适宜做的就是将蕙妃怀胎之事隐匿起来,并且责令太医和鹂鸣阁的太监宫女保守这个秘密。事实证明我枉费心机,几天后我去菡妃的怡芳楼小憩,菡妃在竭尽温存之后突然凑到我耳边问,听说蕙妃已经怀胎,真有此事吗?你听谁说的?我大吃一惊。

孟夫人告诉我和堇妃的。菡妃颇为自得地说。孟夫人又是听谁说的?我追问道。

孟夫人还用听别人说吗?陛下都是她生养的。那天在牡丹园赏花,她一眼就看出来蕙妃已经怀胎。菡妃偷窥着我的表情,佯笑了一声,陛下为何这般紧张不安?蕙妃虽跟奴婢一样是个侧室,但这毕竟是宫中的大喜之事呀。我推开菡妃缠在我肩上的手臂,扶栏望了望远处绿柳掩映的鹂鸣阁的琉璃红瓦,而阁上的病女是睡在深不可测的黑暗之中。我击栏长叹,似乎看见鹂鸣阁上蒸腾起一片不祥的刺眼的红光。你们到底想把蕙妃怎么样。

陛下冤煞奴婢了。我与蕙妃井水不犯河水,能把她怎么样呢?菡妃伶牙俐齿地挡住我的直言诘问,红丝袖朝烟霞堂方向甩了甩,她说,奴婢担当不起,这话陛下应该去问王后娘娘才是。我想既然连菡、堇姐妹也知道了鹂鸣阁的消息,彭氏肯定早已知道。果然第二天彭氏就来清修堂恭贺蕙妃孕胎,她的强充笑容和悻悻语气让我深感痛心,我懒得向她作任何表白,只冷冷说了一句,既然万爪挠心,何不回烟霞堂痛哭一场?彭氏怔然片刻,嘴角复又露出一丝暧昧的笑意,她说,皇上小觑我了,我身为一国之后,怎会与一个侧妃争强斗胜?三宫六院中唯蕙妃先得龙胎,看来惠妃真的福分非浅,我做姐姐的需好好照顾这位好妹妹了。

孕期的蕙妃犹如惊弓之鸟,她对宫女送来的每一份食物都有戒备,怀疑宫厨与后妃们沆瀣一气,投毒于粟米甜品之中,每一份食物必经宫女品尝过后才肯下箸入口。孕期的蕙妃花容美貌被一层层洗涤褪尽,气色憔悴,蛾眉秀目之间凝结着一分幽怨,几分苍凉。我每次到鹂鸣阁去与蕙妃面晤,看见的是一个单薄的纸人随风飘荡的景象,这很奇怪。我看见可怜的蕙妃随风飘荡,但我却无法遮挡鹂鸣阁上的八面来风。蕙妃告诉我她把彭王后送来的食物悉数喂了狸猫,彭王后也知道此事,但她仍然每天差人送来各种花样的食物,遇及风雨天也不间断。我不知道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蕙妃说着眼圈又红了,她知道我不会吃,为什么还要天天送来?一碗又一碗,一碟又一碟的,难道她指望会打动我的枯石心肠吗?我看见那只狸猫伏在花栏上打盹,并没有丝毫中了蛊毒的迹象。妇人们的想法往往是千奇百怪扑朔迷离的,我无法排遣蕙妃锱铢必究的受害妄想,也无法猜透彭氏玩的是什么伎俩。至于我只是一个被卷进脂粉漩涡的帝王。我在三宫六院间来去匆匆,龙冠金履溅上些许红粉香水,也会溅上污水浊渍,一切都很自然。

这年春天燮国南部的乡村田野遍遭蝗灾。蝗害像一场黑色风暴弥漫了南部的天空,几个昼夜内啄光了田园的每一根青苗。农人们面对灾后的田园大放悲声,诅咒上苍在青黄不接之际又降灾祸,他们在田陌里搜寻死去的蝗虫,埋怨人饿着肚腹虫子却因饱胀而死。愤怒而绝望的农人们在谷场上堆起一座座死蝗虫的小山,点火焚烧。据说蝗虫之火一直燃烧了两天两夜,那股腥臭的焦烟一直传至百里之外的邻国城镇。宫中朝臣们谈蝗色变,深恐南部颗粒不收的灾情会导致秋后全国的饥馑和民心的动乱。在例行的朝觐中我满耳听到的是蝗、蝗、蝗,及至后来我浑身刺痒,似乎觉得满天蝗虫飞进了繁心殿。我在金銮龙椅上坐立不安,打断了丞相冯敖喋喋不休的奏言,不要再说蝗虫了。我说,群臣们能否议议旁的朝政大事?说什么都行,只要别说蝗虫。冯敖一时语塞,黯然退下。礼部尚书颜子卿义趋前递来一纸奏疏,他说,培县县令张恺在蝗灾中以身殉民,请陛下诏令嘉奖张恺家眷,以昭扬为父母官者的美德节操。我问,张恺如何以身殉民?是被蝗虫咬死的吗?颜子卿兴意盎然地禀告道,张县令不是被蝗虫咬死,而是吞食大量蝗虫而死,张县令那天亲领一班县吏去农田中扑虫救苗,因扑救无效而致迷狂,捉到的蝗虫悉数咽进了肚腹,在场百姓都被此举感动,涕泗交加。我听罢颜子卿的一番陈述,欲笑不能,只得含糊应允,我说,蝗虫吞食青苗,县令吞食蝗虫,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可把我给弄糊涂了。我真的糊涂了,培县县令大啖蝗虫的举动既荒唐又悲壮,不知作为一种美德节操来彰扬是否适宜,我在临朝听政的时候经常处于如此尴尬的局面,结果只好答非所问。你们谁见过杂耍班的走索吗?我突然向冯、颜二臣提出这个问题。他们明显是猝不及防,猜不透我的用意,正在张口结舌之际,猛听见繁心殿外一阵骚动,守殿的锦衣侍兵纷纷跑到殿外。原来侍兵们擒住了一个私闯王宫禁苑的人。我清晰地听见那个人粗哑而激越的南部口音。

滚开,让我去见燮王。

那天我怀着一分好奇心将闯入者传到殿前。侍兵们押来的是一个四十开外衣衫褴褛农夫打扮的汉子。那个汉子脸色焦黄,神情疲惫,但一双鹰目中闪烁着凛然大气的光芒,我注意到他衣衫上被鞭棍拷打的条状痕迹,裸露的脚趾间还残存着夹刑带来的淤血。你是谁,胆敢私闯王宫朝殿?

农夫李义芝,冒死前来为民请命。请求皇上开恩,免去虫灾地区百姓的青苗税、人丁税、灌溉税。

百姓耕田纳税,天经地义,为何要给你们免税呢?皇上明察,南方蝗灾所袭之处,青苗俱无,田园荒僻,何来青苗税?又何来灌溉税?至于人丁税更是苛刻无理,灾区百姓现在以野菜树叶为生,每天都有人饥寒而死、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朝廷不问赈灾扶贫之事,反而课以人丁重税,税吏们天天登门逼讨,百姓们已经没有生路可求了。若皇上不能立刻作出免税之诏,南方必将民心大乱。燮国已经够乱了,还能更乱吗?我打断李义芝的直谏,问道,你说还会乱到何种地步?

会有侠胆义士揭竿而起,反抗腐败的朝廷,也会有贪官污吏趁国难之际,欺上瞒下,中饱私囊,更会有素藏觊觎之心的外寇内贼在一缸浑水中摸鱼,以谋篡权易朝的狼子野心。区区草民怎敢在我面前危言耸听?我笑了笑,喝令李义芝退下。我说,本来对私闯朝殿者是格杀勿论的,但我赏识你赴死一谏的勇气,饶你一命,回家好好种你的地吧。李义芝领恩退殿时热泪盈眶,最后从怀中掏出一块布帕,打开了放在地上。布帕里是一只干瘪发黑的死蝗虫。对于它李义芝没作任何解释。朝臣们瞪大眼睛看着农人李义芝走下繁心殿,纷纷交头接耳起来。我听见的仍然是一片蝗、蝗、蝗的声音。我以为李义芝将蒙恩归乡,殊不知就此放走的是日后的心腹之患,后来的结局对于我是一个莫大的讽刺。四月,培、塌、蛤、涧四县的数千农人工匠在红泥河畔竖旗起义,旗号为祭天会。祭天会的队伍沿着红泥河向西进发,横贯南部云州八县,沿途招兵买马,很快壮大成一支逾万人的浩浩大军。消息传到宫中,满宫为之震惊。在燮国的两百年历史上,百姓们一直以温驯安分著称,祭天会的突然暴乱使整个朝廷措手不及,陷入紧张而惶乱的气氛之中。

丞相冯敖告诉我,祭天会的首领就是那个曾私闯朝殿的农人李义芝。我想起那个黑脸汉子凛然的目光,想起他在繁心殿上惊世骇俗的言行举止,深悔自己做了一件放虎归山的蠢事。暴乱是由蝗灾引起吗?我问冯敖。

是由蝗灾过后的税赋引起,暴民们大多是南部灾区人氏,对于朝廷重税素来抵触。现在李义芝就是以抗税赈灾的口号蛊惑人心。这倒好办,既然他们不想纳税,我可以下诏免减南部的税赋。除了抗税,他们还想干什么?想起兵打进我的大燮宫吗?抗税赈灾只是祭天会的幌子,李义芝在南部乡村素有侠胆义士的美名,野心勃勃,广交江湖三教九流之友,恐怕他图谋的是改朝换代之计,内乱较之外患,其危害有过之而无不及,陛下不可等闲视之。

对付这些暴民草寇,只有一个办法:杀。我说。我吐出这个熟悉的字音,立刻感到一种奇异的晕眩,似乎重温了几年前那场热病的煎熬。更加不可思议的是我觉得整个繁心殿就此簌簌震颤起来,在一道模糊的红光中,我看见被斫杀的杨氏兄弟血肉模糊的身体,时而扑地静止,时而走动摇晃。杀。我恍恍惚惚地重复着,看见一阵大风卷起繁心殿的璎珞珠帘,杨栋的淡黄色的人皮飘浮而来,它围绕着金銮龙椅款款而飞,一次次掠过我的脸部,终于使我跳下龙椅,抱住了丞相冯敖的身体。

杀。杀。杀。我的双手在虚空中抓挠着,一遍遍对冯敖狂吼,杀了他,杀了他们。

陛下切莫急躁,容我再和两位老人商议。丞相冯敖不慌不忙地回答。冯敖的目光跟随我的手在虚空中游移追逐,但他看不见那张可怕的淡黄色的人皮,他什么也没看见。只有我会看见大燮宫中的幽灵鬼怪,别人通常是看不见的。兵部侍郎郭象率军南伐,临行前向朝廷立下军令状,此次南伐志在必得,否则当以龙泉赐剑引咎自刎。郭象在朝中一直有骁勇善战之名,满朝文武对郭象南伐持有一致的乐观态度,孰料半月之后从南部传来了令人沮丧的消息,郭象兵败红泥河,官军伤亡惨重,死伤者的尸体被祭天会垒砌在红泥河两岸,筑成了一条人肉之坝。

据说祭天会在红泥河南岸诱敌深入,郭象求胜心切,令龙岸船连夜赶制竹筏。黎明时分官军登筏渡河,不期所有竹筏都在河心松散分离,那些不习水性的北方兵卒坠入河中,争抢那些溯流而下的竹料,郭象之军的阵形已经溃乱不堪,南岸的李义芝带领百名弓箭手在岸边狂笑不止,百箭齐发之后红泥河上响起一片惨叫之声,满河浮尸向下游奔涌而去,大燮的黑豹旌旗湮没于浮尸血水之中。

郭象在混乱中泅回北岸,他策马跑往临河的渔村,追杀了几名制筏的船。从未遭遇的惨败使郭象丧失了理智,他提着三颗船的首级急驰回京,一路恸哭不止。第三天郭象蓬头垢面满身血污地出现在京城城门口,他把手中的三颗人头扔在壕沟里,然后跨下马走到守城的士卒面前。

你认识我吗?郭象说。

你是兵部侍郎郭大将军,你率兵去南部讨伐祭天会了。守城的士卒说。是的,可我现在该引咎自刎了。郭象拔出龙泉赐剑时对士卒笑了笑,他说,我告诉你,你去告诉燮王,郭象既败,燮国的江山便朝夕难保了。郭象的临终遗言在京城内外传得纷纷扬扬,激怒朝中无数文武官吏。在郭象兵败红泥河的几天里,每天都有人前往繁心殿请缨出征,那些大小官吏对李义芝和祭天会的藐视之心溢于言表,他们认为官军之败应完全归咎于郭象的莽撞渡河,一旦组织起一支通谙水性的精兵雄师,祭天会之患可在一月之内迅速翦除。我觉得所有的请战奏疏都是一纸谎言,谎言后深藏着一些个人的私欲,晋爵升官或者一鸣惊人。所有的请战奏疏都显得浮夸而不切实际,这种怀疑导致我在物色南伐将帅时的犹豫不决。病榻上的老祖母皇甫夫人对此深怀不满,她似乎害怕李义芝的祭天会有一天会闯进她的锦绣堂给她送终。后来皇甫夫亲自钦定了南伐将帅的人选,已经镇守西北边界多年的骠骑大将军端文被急召回宫。

我不能更改皇甫夫人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