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血祭卢沟桥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5部分(第1页)

命,求我们最后的胜利。”

“讲话”19日发表,国人极度激奋,零涕相告,掀起全民族抗战热潮。同日将“讲 话”送交日本大使馆。同时以《备忘录》形式向日方提出和平倡仪。20日日军大炮轰击 宛平、长辛店,大概也是对“讲话”的回答。

熊斌向宋哲元讲明中央意图,宋才相信中央已经决心抗战。

20日前后,军政部拨发给二十九军300万发子弹,并将河南巩洛警备司令部所属高射 炮部队,全部调赴保定,拨归宋哲元指挥。鲁、豫各地兵站仓库一律向北推移,以备作 战补给之用。

宋哲元才作下国人殷望的决断,他要誓死抗日,固守国土,跟日军决一死战。7月2 4日宋紧急召集二十九军高级将领军事会议,研究兵力部署和方案。不过此时,无论采用 参谋长张樾亭的“三线防守”方案,还是采用副参谋长张克侠的“以攻为守”方案,还 是其它方案,都已为时过晚。自11日日内阁发表向华北派兵声明,已过13天,日方在这 13天里紧锣密鼓布置,作战方案已接近完成。也由于二十九军无法掌握日方军事情报, 和对日军向华北调兵目的反应迟钝,宋哲元等人还以国内内战的经验而决策,决定赵登 禹一三二师石振纲旅守北平,其余和三十七师进攻丰台、通州,三十八师进攻天津海光 寺。刘汝明一四三师自南口出来,进攻昌平、密云、高丽营截断古北口通路。决定8月1 日行动。而被日人抢先动手,二十九军极为被动,战事也极惨烈。

两国交兵,争取好的国际环境和其他国家支援,也是决定胜败的重要条件。

在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势力最大的莫过于美国、英国、苏联。自从日本退出与英美 等国签订的海军条约以后,日本不愿再在海上称小兄弟,而使美英不悦。“九一八事变” 以后,日本又退出国联,而与英美等国关系闹僵,但是,不等于美英支持中国,英国一 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一直以中国为“敌性国”,中英关系存在敌性性质由来已久。鸦 片战争,就是英国的兵舰敲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广州的平英团,平津一带的义和 团,高举着反帝大旗,主要面对英国。况且,30年代以后,德国纳粹兴起,已经对英国 构成极大的威胁,英国也感到无暇东顾。英国也已明确表示,中国如与日本发生战争, 英国不能支持中国。而美国对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摩擦一直抱着观望的态度,只有日本损 害美国在华利益之时,美国才出面表态。中国与日本爆发战争,如请美国支持中国也是 不可能的事,假如为中日之间战争之事在美国公民中进行公决,恐怕支持中国的观点会 不足一半。因为美国人会认为,两个黄种人的国家争吵,我们不必介入,尤其中国人的 形象在西方人眼中比较恶劣,一个留着长辫子面黄肌瘦的鸦片鬼,在外国的街头打着滚 要求洋人施舍。驻外国的中国大使趿拉鞋在巴黎街头捡罐头盒等等,给洋人的印象太深。 美国人会认为将纳税人的钱支援中国,无疑是给东方鸦片鬼以更多的条件去过烟瘾。至 于苏联,西面面临纳粹德国的威胁,苏联不愿东西两面受敌,几乎和日本签订了互不侵 犯条约。苏联愿意中国牵制住日本,但也不愿明显地支援中国,而激怒日本,影响日苏 关系。

可想中国政府在外交上步履艰难。

原来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之后,日本的陆军元帅山县有朋和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鉴 于日本既结了与中俄两国的仇恨,又招来了英美的嫉妒。英美俄三国干涉日本归还辽宁 的余痛未消,各国联系的威胁可惧,为国家百年大计起见,曾制就日本未来战略数则, 奏准天皇,列为兵典,那战略就是将欧亚强国,分为假想敌,按其敌性深浅,定其交战 等等。照当时计议:日本的假想敌,帝俄居第一位,美国居第二位,英国是同盟国,中 国国力未充,不在假想敌之内。山县、东乡自觉日本国力与任何一个假想敌作战,都可 获得胜利;如与两个假想敌同时作战,胜负还可相等;如与两个以上假想敌作战,则日 本必败。因此他们议定日本国防公式:应以避免与两个强国同时作战为铁则。这铁则经 过后来1918年、1923年的改订,假想敌次序有数度变更:美国第一位,俄国第二位,中 国第三位。而不与两个假想敌同时作战的铁则,仍无变动。

日本元老、内阁对于大陆政策的推行,格外小心谨慎。1922年宇都宫太郎大将在病 榻弥留时,命他副官土桥勇逸把荒木贞夫(1932年担任陆相)召唤前来,在地图上划了 一条粗线,这条线在东经60度与70度之间。他说:“这是你们一代应该努力的日本。” 这条粗线包括:西伯利亚全部,中国、印度、东南亚、澳大利亚。后来日本创造的大东 亚共荣圈也即此范围,只是将其性质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日本属地,包括海南岛、香港、 东南亚、苏门答腊、婆罗洲、锡兰和印度洋沿岸。第二种是受日本指导的国家,包括中 国、满州国、缅甸、越南、菲律宾、阿富汗、暹罗和爪哇。

1927年前后,日本首相田中义之曾向天皇上奏,说“要征服世界,就得先征服中国; 要征服中国,就得先征服满蒙。”虽然此奏折是否属实,已难考证,但日本所实行的大 陆政策确是这样做的。史称“田中奏折”。“田中奏折”将宇都宫太郎大将的遗嘱更加 明确和具体化。

日本的大陆政策,在1936年以前,仍以山县东乡铁则为基准,所以无论怎样,他们 还是小心谨慎地对待与美国、英国和苏联的关系。至于1942年爆发与美英的太平洋战争, 德意日三国结成轴心同盟,英美中苏成为同盟国,那是后话。

话说回来,蒋介石在17日向大学教授们讲话之后,7月20日自庐山返抵南京。7月21 日英国大使许阁森谒见蒋,蒋对许阁森明确表示:“我国非不可考虑为适当之解决,但……

日人无信用,最好请你作中间保证。“

三天后,许阁森再度请谒蒋介石,他说:“贵国驻英大使郭泰祺,和贵国特使孔祥 熙先生,已与敝国外相哈里法克斯会晤。敝国刻已知会日本,停止原在进行的英日谈判 计划,并且促使日本全力节制日军在中国的行动,日本必须深切了解,中国的忍耐是有 一个限度的。”

蒋对许阁森大使说:“中央对于宋哲元与日本人间的协议可以同意,实已达到最后 限度,日方如再提出其他条件,我方必予拒绝,彼时战争必不可免。”

7月25日,美国大使詹森请谒蒋,蒋首即说明:“在我方已尽最大容忍,对于日方之 两项目的已予同意,盖日方要求:一、卢事当地解决,我方已允由当地解决。二、中央 不妨碍当地解决之实行,我政府对于宋哲元请示之三点已予同意。凡此均为谋求和平, 曲予优容。但我政府至此已到最后限度,若日方再提其他要求,向我威胁,我方决难接 受,唯有出于一战!”……蒋又正告詹森大使:“美国是九国公约的发起国,对此项事 件,实有法律上的义务;美国又向来主张和平及人道主义,所以在道义上,也有协助制 止日本的义务。”

26日,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谒见蒋介石时,向他提出报告:“敝国……极望贵国与 日本能和平解决,昨天和王宠惠部长晤谈的时候,本人曾经表示:敝国政府甚愿协同第 三国,对日本为友谊的劝告,或出面调解。但日本已声明不愿意第三国出面干涉,敝国 虽欲调停,恐亦不可能收效了。”

同一天下午,蒋接见法国大使那齐雅,那齐雅以英法间的“百年战争”为例向蒋感 慨地说:“敝国在历史上,曾与英国有百年战争,当时英国谋伸张其势力于欧陆,认为敝国 将永远为英国所征服。但是,百年战争的结果,却是英国势力仍须缩回英伦三岛。现在 日本在亚洲大陆得势,也以为可以征服贵国。可是战争的结果必然是日本归于失败,将 来仍须退回岛上。然而,在此和平尚未绝望以前,敝国极希望仍能和平解决,所可惜的 是日本军人太多,意见不能一致,因此,和平的前途实在不可乐观。”蒋回答说:“日 本全为军人所控制,国事无一人能够作主,实在可惜。”

可惜的是,这些国家只是在道义上对中国表示同情,并无任何实际支援。

蒋为做最后和平努力,电令驻日大使许世英晤见日本外相广田,要求日本政府以和 平解决之愿望,平息中日争端。日本外务省官员幸灾乐祸地回答:“今后为军人对军人 交涉,非外交当局时期。”

这实等于戏谑式宣战了!

到7月25日左右,日军在平津集结兵力有:一、关东军第十一独立旅团,即铃木重康混成旅团,由热河兵出古北口,已近北平 北郊。

二、由东条英机统率的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独立混成第一旅团,即酒井镐次旅团, 亦由热河向北平推进,并攻占平北沙河镇。